预防中美核冲突,美国最不该考虑的就是“硬碰硬”
来源:底线思维
文/安德鲁·法西尼 翻译/郭涵
美国战略风险委员会资深研究员
当国际安全政策圈里的大部分人还在为近东的以色列-哈马斯冲突而焦头烂额之际,华盛顿正在上演一场关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核战略的重要辩论,这场辩论可能会影响美国未来许多年的核政策。
在短短两周内,几份重要的政策文件——包括美国国会有关战略态势的两党报告以及美国国防部对中国核武库的最新评估——将美国的对华核态势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些报告重点关注了硬件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延续了美国决策者和分析人员持续多年的关切,即美国如何应对印太地区军事实力天平发生变化的风险。
中国的核能力建设正引发美国的印太地区盟友与合作伙伴的一种担忧:当中国的核武库有能力“抵消”任何对该国的报复手段时,北京会如何行事。对这种威胁的感受如此强烈,已经成为华盛顿的头号国家安全关切。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迄今为止,美国国内有关如何应对中国扩充核武库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美国的能力建设上——非常狭隘地定义问题,并研究什么样的政策组合,比如研发新型核导弹、增加前沿部署、同友好国家共享技术等,能帮美国在一场危机中维持压倒性优势,并打消中国动武的念头。毫不意外地,这种讨论下提出的建议包括,为美国核导弹安装更多弹头,建造更多战略核潜艇以维持一种被认为非常重要的态势——在太平洋地区相对中国核力量各个层面的“硬碰硬”优势。
不过,单凭咄咄逼人地追求核能力建设,美国最终可能会站在稳定-不稳定悖论(有关核武器和相互确保毁灭的国际关系理论:当两国都拥有核武器时,爆发直接战争的威胁大大降低,但发生小型和间接冲突的概率上升。观察者网译注)错误的一边,即过度依赖开发未经验证且具有挑衅性的技术,导致有意无意地将常规冲突升级成核战争。
相反,为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核武库所带来的挑战,美国应该选择更有效的战略:建立多层面的相互理解与降低整个太平洋地区战略风险的沟通渠道,作为军力建设的补充。这些措施迫切需要建立起来,尤其是要赶在一场真正的危机爆发,强迫中美两国严肃检视彼此核威慑关系之前。
过度关注核能力本身会引发不稳定。持续呼吁部署新的核武器系统,就是对打造多层面降低风险的沟通途径毫无帮助的干扰之一。比如呼吁部署海基核巡航导弹(SLCM-N)系统和其它明显为实战环境所打造的系统。将部署这些系统视作所谓未来危机的解决方案并加以推广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还会以危险的方式导致任何冲突的潜在结果更加复杂化。
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阿什维尔号上吊装的“战斧”巡航导弹 图自:美国国防部
就其本身而言,海基核巡航导弹系统(白宫已在最新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放弃研发该系统,但由鹰派主导的美国国会依然为项目批准了资金)看似简单明了,即用核巡航导弹替换部署在核潜艇上的常规巡航导弹。然而,仅仅是该计划的存在就意味着,美国有可能将在太平洋地区部署的全部巡航导弹都装上核弹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政治军事领导人将不得不谨慎地假设,任何来袭的美国巡航导弹上都装有核弹头。这会引发冲突升级的假定,即当美国的导弹还在半空中时,中国就要在巨大压力下做出是否发动快速核反击的抉择。如果爆发地区性危机,而合适的应对手段是海基发射的“战斧”常规巡航导弹,美国领导人在做决策时突然有充分的理由陷入两难。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海基核巡航导弹系统更高的毁灭能力都会导致一种自我强加的限制。为巡航导弹等核常两用系统增添核选项的做法,可能会排除绝大多数常规条件下冲突升级的选项,导致一整套快速反应武器系统平台(印太地区已经充斥着对这类系统的新投资)失去存在意义,核升级将成为各方心照不宣的选择。这正是海基核巡航导弹系统的倡导者试图避免的情况。
在更广泛的层面,战术核武器也会令核威慑等式更加复杂。在一个充满不确定且紧张的信息处理环境中,一旦战场上空升起蘑菇云,提倡控制冲突升级的谨慎派观点就会被打上书呆子气的标签。更合适的做法是提高在任何层面使用核武器的门槛,并通过政策与军力部署的决策来清晰地传递这种意图。
以战术核能力为代表的冷战初期新兴技术,填补了冲突升级阶梯上的一大片“中间断层”。但当时的决策者都非常清醒,关键是要维持“西德境内爆发第一场战斗”与“彻底摧毁华盛顿/莫斯科”之间的明确区别。假如美国同中国面临潜在的核冲突局面,双方如何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做好危机管控非常重要,提前设定明确的决策时限和门槛将被证明是更加安全且有力的战略姿态,有助于减少危机中的不确定性和恐慌。
某些预期会助长冲突升级的倾向。与此相关的一个战略误区是将“通过威慑实现稳定”与“通过升级局势占据压倒性优势”混为一谈。部分美国军方与政策圈人士的一种常见论调是,将美国反复且可控地升级冲突的做法视作实现稳定的推手。他们的理论是,如果美国能确保对手在任何低烈度(常规)冲突中都无法获胜,就会极大地降低对手承担风险的意愿,以至于对手从一开始就不愿采取任何军事措施。简言之,这就是“拒止性威慑”(deterrence by denial)。
然而,当对手掌控着升级核威胁的选项时——不仅仅是瞄准战场上的目标,还包括持续地升级威胁,直到对美国城市发动核打击——对手总是有可能在迫不得已之下,选择在冲突升级的阶梯中更进一步,比如当他们面临“要么使用(核武器),要么失去(机会)”的压力时。
60多年来,中国政府公开宣示的核战略始终是明确展示升级到阶梯顶端的能力,以抗衡更强大国家的“核讹诈”。在这种态势下,中国以“升级局势为导向”的努力并不是通过战略加码来最终实现外交化解危机,而是将其当做一种敏感的触发机制,需要对敌国的“核讹诈”做出快速且相称的回应。因此,对于美国的军事规划者来说,关键是要为硬件主导的核能力建设提供补充方案,比如先发制人地寻找并接受某种危机“退出”机制,就算此举可能被美国国内舆论误解成在冲突爆发前示弱或退让的行为。至少,美国的军事规划者应该寻求更好地理解中国政府的逻辑、动机和信念,并尝试与之合作(而不一定是对抗这些观念)。这种对抗性不那么激烈的方式可能十分有助于识别降低风险的机会,或者至少在部署武器和发布态势信号之外,建立更畅通的沟通渠道。
假如中美之间爆发直接武装冲突(无论是否涉核),美国以能力为导向、通过升级局势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战略可能会危及全人类的存亡。在如此可怕的条件下,决策者将面临要求停火的巨大压力。然而,像海基核巡航导弹系统这样的战术核武器系统或所谓“低当量”核弹的存在,更不用说实际使用,可能导致冲突加速升级。为了在某个热点问题中占据上风,或对冲突初期的损失做出报复,只会招致更快、更不慎重且不受控制的冲突升级。此外,中美两国战略核力量——成千上万枚时刻戒备、一发足以毁灭整座城市的核武器——的若隐若现也清楚地提醒我们,中美之间爆发任何直接冲突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无论想象中的冲突是围绕南海、台湾海峡还是其他战略要地爆发,当军事规划者期待能使用战术核武器系统时都应该牢记,数量与体量更庞大的战略核武器系统都位于冲突升级阶梯的最顶端,可能导致两国本土与其它地方的彻底毁灭。数十年来广为接受的观点是,大国最优先的任务应该是识别哪些低层面的能力建设更可能导致全面核战争爆发,并试图消除那些能力。今天,没有任何充分理由来忽视这一维持战略稳定的基本原则。
能够实现稳定的核威慑战略需要反直觉地接受一种可能:为了避免更糟糕的战争爆发,美国无法在各层面的冲突中都维持压倒性优势。毕竟,这就是长期以来“相互确保摧毁”概念的核心——不受约束的冲突升级最终会导致全盘皆输,没有任何赢家。承认双方都有弱点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现实,但冷战时期,几乎所有稳定美苏军控竞赛的措施都建立在这种承认之上。
问题在于,就算中国第一颗有能力打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问世,华盛顿长期以来依然拒绝承认或维护与北京的相互威慑关系。不管你是否喜欢,目前对美国更有力的措施应该是以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的区域性雄心,优化美国的军力部署态势以维持战略威慑力,而不是追求全方位的压倒性优势。
美国军方正推动研发的新型大当量核航弹B61-13
要为和平做好准备。在以上技术细节中蕴藏着一种可怕的愿景:认为美国同中国的冲突似乎是无可避免,且毫无底线的。虽然中国数十年来密不公开其核武库的情况(即使当与邻国发生冲突时也是如此),认为中国可能很快就会在升级过的“核盾牌”保护下挥舞“常规冲突之剑”是一个既令人熟悉又十分遗憾的两难困境。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的欧洲成员国争先恐后地开始强化国防建设。为了印太地区的持久和平,美国应牢记的教训不仅仅是要加强军事领域的准备,还包括同潜在对手开展姿态更柔和、实质性的接触。
令人沮丧的事实是,没有任何完美的技术、行为或沟通方式能够永远避免核战争爆发。只要战略核武器还存在世上一天,核威慑关系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恒定状态,有军官将全部职业生涯都投入到维护这段关系。例行演习与军控协议下的核查机制有助于维持稳定、舒缓神经,但这些要素本身也受到一系列事态发展的侵蚀,有些是人为因素导致,有些则非人力所能及。印太地区当前正处于地缘战略的转折时期,华盛顿与北京的新一代官员都在利用手头的新工具,努力阐释各自的愿景、雄心与恐惧。
现在是时候与北京实现更深入的相互理解,而不是升级紧张局势了。在检验美国自身军力态势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就双方的战略意图进行多层级对话;建立可靠、有弹性的沟通渠道;培养往往很难量化的人脉关系,抑制追求军备竞赛的危险冲动——或者至少能在危机升级时发出关键的反对声音。为了应对当前局势,美国可能需要调整部分军事政策——包括核武器的现代化更新,但华盛顿目前为止的做法受到了“硬碰硬”思维模式的严重影响,如果仅凭这种思维模式主导决策,只会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大量风险与不确定因素。
说到底,理解北京并找到在危机发生前缓和紧张局势的手段,要比发展任何特定的武器系统或修订战略态势更加重要且紧迫。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公民社会和政府最高层持续投入精力,但这是维持威慑以避免核战争的必要一环。
(原文于10月27日发布在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网站,原标题为:“为什么美国过度关注扩大核能力不会威慑中国且可能导致不稳定与核战争。” Why the US fixation on increased nuclear capability won't deter China but could lead to instability and nuclear war.)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