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 | 缅甸眼中的中国

编辑:公共外交季刊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4-12-04 12:07:09 共3067人阅读
文章导读 深度研究 | 缅甸眼中的中国

 

深度研究 | 缅甸眼中的中国

2014-12-04 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宋清润

    缅甸2011年3月上台的吴登盛政府加快推进民主转型以来,社会日益多元化,其不同主体的对华认知趋于复杂。尤其是,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蔓延迅速,对中缅关系产生不良冲击。中缅双方正在加强引导与互动,希望改变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但缅甸社会要形成对华的客观认知,尚需时日。

    缅甸与中国建交64年以来,对华一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认知。一方面,和其他中小国家对大国的担忧心理一样,缅甸始终对华存在疑虑和提防心理。但另一方面,缅甸对华友好认知基本占主流。缅甸语中被称为与缅甸有“胞波”关系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然而,自吴登盛政府2011年3月上台以来,大力推行民主化改革,社会更趋多元,缅甸对华认知也日益多维化,民间对华负面认知迅速增多,冲击中缅关系。

    政界:虽担忧加大,但比较积极和理智

    与军政府时期相比,吴登盛政府对华认知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担忧加大,但总体仍然比较积极和理智。一方面,缅甸高层认为中国巨大邻国对缅甸发展十分重要,可向其提供资金、技术、发展经验和巨大市场。缅甸不少高层官员多次表达对中缅关系的重视,并对中国支持缅甸发展表示感谢。比如,缅甸总统吴登盛上任后正式出访的第一个国家便是中国,他执政三年多以来,中国是其正式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家(6次),超过其出访美、日等国家的次数。此外,2014年,缅甸联邦议长兼执政党主席吴瑞曼、缅甸副总统吴年吞、缅甸空军司令钦昂敏等军政高官也访华。这些活动掀起了中缅高层互动的高潮。

    但另一方面,缅甸政界也有人对快速崛起的中国感到担忧,甚至直接称中国为“超级大国”,或认为中国正变为“超级大国”。此外,缅甸新领导层认为,前军政府过分依赖中国,导致中国在缅影响力过大,中国是缅甸第一大外资来源国与外贸伙伴国,中国(含港、澳)对缅甸投资200多亿美元,占缅甸吸引外资总额的近一半。吴登盛政府明显希望摆脱对华过度依赖。

    与政府相比,缅甸主要在野党派对华认知差异很大。由于民主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缅甸目前有近70个政党,十分活跃。当前,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为议会第一大党,全国民主联盟(民盟)为议会第二大党,两党议席总量占联邦议会选举议席的80%左右。其他诸多在野党均为中小政党。缅甸在野党对华认知存在一定的正面成分(主要以民盟等为代表),但由于多数在野党对华了解少、不全面,常存在一些误解,甚至存在一些极端的反华意识。一是由于来过中国的缅甸在野党成员不多,对华了解有限。缅甸在野党党员对华认知往往受到国内和西方对华负面舆论的影响,难以得到全面、客观的信息源,因为除部分当地华人知晓汉语外,绝大多数缅甸人不懂汉语,而精英层英语基本都很好,喜读西方新闻。二是因为缅甸推动民主改革才三年,曾经历长期军人统治的民众不太了解西方的民主理念和规则,缅甸国内存在一些极端意识,如,“反军方、反华就是民主”,指责缅甸前军政府与中国签订的合作项目不透明、破坏环境等。众多中小在野党为备战2015年大选,要迎合这些极端民意,扩大影响力,争取更多支持者。部分在野党屡次在议会提出要求重新审查中国与缅甸前政府签订的大型合作项目的议案。

    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是缅甸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反对党。尽管昂山素季曾参与反对中缅合作大项目——密松电站的抗议示威,民盟部分成员也参与对中缅合资标志性项目之一——莱比塘铜矿的抗议,但昂山素季本人对华认知基本正面。她的母亲杜庆芝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与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保持友好关系,昂山素季家族至今还收藏着周恩来总理赠予的礼物。昂山素季认为中国是缅甸的重要邻国,缅甸必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她已经与中国驻缅大使和其他官员多次会晤,多次公开表示,非常希望尽快访华,与中国民众交流。

    2012年下半年,缅甸部分极端人士抗议中缅合资的莱比塘铜矿存在征地补偿不够、破坏环境等问题,冲击铜矿作业区,迫其停产并接受调查。昂山素季领导的调查委员会经过科学调查和实地走访,2013年3月中旬公布调查报告,称铜矿项目不存在严重问题,在增加征地补偿、改善环保措施等之后,可以继续。昂山素季在报告公布后,还亲自到铜矿工地安抚当地民众,呼吁他们不要继续示威,不能随意损害中国和其他国家外资的利益,否则缅甸国家便会因为撕毁合约而丧失国际信誉,吓跑投资者。

    此外,缅甸也有一些活跃的中小政党,如以若开民族发展党等为首的缅甸民族民主政党,就有着较强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并试图通过反对军人利益和中国投资来扩大影响力。它们抨击中缅油气管道、密松水电站等大型中缅合作项目存在不透明及破坏生态等问题,以若开民族发展党为首的缅甸民族民主政党联盟曾三度向联邦议会提出议案,要求重新审议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它们甚至带头组织相关抗议示威活动。此类言行在缅甸社会不断增加,加剧了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的程度。

    民间:对华负面认知明显上升,日益公开化

    2011年以来,随着缅甸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放松对社会管控,社会自由度迅速提高,民众可以自由示威、自由发表言论,既可以表达合理诉求,也可以发泄对政府不满。因此,缅甸军政府统治之下被长期压制的民怨出现井喷式爆发。在此大背景下,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近两年明显上升,也日益公开化,并对缅甸政府对华关系决策以及中缅关系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与缅甸军政府时期政府绝对主导对华政策的情况完全不同,是中缅关系几十年来未有之新状况。

    概而言之,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缅甸民主化改革后,由于缅甸不少民众认为中国与缅甸前军政府关系密切,其对军政府的不满也自然而然地被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引到中国头上。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200多亿美元(含中国香港、澳门对缅甸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油气、矿产等开发能源资源的领域,缅甸民间很多人士认为,中国对缅投资尽管给缅甸带来了一些利益,但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占地、拆迁、移民、污染环境等。有些极端人士还污蔑中企掠夺资源,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不够等等。

    在民间层面,除了一些私营媒体频现反华舆论之外,缅甸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民间组织——近期迅速崛起的“88年代学生”组织,成为恶化缅甸民间对华认知的重要推手。该组织主要由归国的缅甸流亡分子组成,其骨干是1988年被军人政府镇压而流亡美欧的一批民运分子,他们近两年回国,打着反对军人、反华的旗号,努力壮大政治声势。“88年代学生”组织部分骨干的对华认知极为负面,且十分极端,成为缅甸反华先锋之一。该组织是反对莱比塘铜矿的主要推手,其领导人拒绝参加昂山素季领导的事件调查委员会,甚至公开威胁称“要搞掉中国所有与缅甸前军政府签订合同的项目”。“88年代学生”组织的极端反华言行,将继续推动缅甸民间反华情绪的蔓延,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民众跟风抗议中国。

    缅甸民间很多非政府组织、极端人士和私营媒体对中国企业的印象整体负面,但这并不符合中国在缅甸投资的真实情况,中国企业对缅甸发展是有贡献的,也做了一些惠民工程。当然,缅甸民众对中国企业存在负面认知甚至误解,主要有几大原因。第一,部分中国企业在缅甸确实存在不负责任乃至违法行为,如贿赂当地官员、工程大量移民、占用土地、破坏环境、忽视当地民众诉求等。而且,中国一些人非法移民到缅甸的曼德勒省、掸邦、克钦邦等地区,存在抢占当地土地资源和经商机会、非法购买缅甸身份证等不良乃至违法行为,引发缅甸民间反感。第二,中国投资在缅甸也做了不少惠民的善事,但宣传滞后,不为缅甸人所知。比如,中资企业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征地补偿标准也较高,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医院、道路、桥梁,改善饮水条件,等等。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多奉行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原则,很多惠民举措不为人知,没能帮助中国企业在当地民间树立良好形象。第三,缅甸及西方的一些反华人士、团体专门收集和炒作有关中国企业的负面新闻,忽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诸多善举,给其扣上“损害环境、破坏当地百姓生活、攫取资源”等“黑帽”,煽动缅甸民众对中国企业的反感情绪。而且,由于缅甸媒体在过去两年迅速自由化,数量急剧增加,很多媒体从业人员资历浅,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受西方媒体部分反华舆论影响,跟风炒作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以吸引眼球,甚至可以借此获得西方国家媒体奖项。

    很多缅甸人的对华负面认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是被误导的。比如,缅甸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精英人士深受西方后工业化社会的环保理念影响,片面追求没有任何环境、资源代价的经济发展,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奉行极为严苛的投资标准,后者稍有占地、污染等行为,便会遭遇抗议。缅甸民间对华的负面认知情绪呈蔓延之势,导致一些民众对中国企业的抗议活动频发,对中国在缅甸的项目和投资、对中缅经贸关系都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密松电站、莱比塘铜矿、中缅油气管道等中缅经贸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均受到缅民间负面认知和抗议示威的冲击。缅甸吴登盛政府力推民主改革,宣称政府决策更加尊重民意。因此,当缅甸民间爆发反对中国项目的抗议示威时,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安抚本国民众,稳固政府统治,在对华政策上难免要顺应国内民意,尽管缅甸民间的对华认知存在误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缅多家私营媒体掀起炒作“中国项目(油气管道、水电站等)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威胁缅甸国家安全”等的新浪潮,诬称中国非法移民充斥缅甸古都曼德勒、挤压缅甸人生存空间、威胁缅甸民族文化独立性等等,导致缅甸社会的反华情绪再度上涨。这使得密松电站复工遥遥无期,莱比塘铜矿运转始终遭遇缅人抗议,中企在缅甸的多个大型水电站计划推进遇阻。中国对缅投资已经联系下滑近3年,2013年对缅投资仅3.1亿美元,2014年1—7月,对缅投资跌至历史新低——5000多万美元。7月18日,在民间反对之下,缅甸放弃昆明—皎漂铁路建设计划,再次打击中缅经贸合作。

    未来走向:正面负面共存

    未来几年,如果中缅关系不发生大的负面事件,缅甸朝野政要,特别是理性的政要,对华认知应该基本保持正面(当然,程度会时高时低),他们会客观认识中国、中国在缅投资和中缅关系,一般不会持有极端反华情绪。因为中缅是有着2000多公里边境线的邻居,中国是缅甸最大的邻国、外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国。在西方经济普遍低迷、西方投资谨慎而较少入缅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和市场对缅甸长远发展而言极为重要,且十分便利。而缅甸一些中小政党、非政府组织、民间极端人士等社会力量,对中国及其企业的负面认知仍将继续存在,范围可能有所扩大,程度可能会继续加深,并将维持几年时间。尤其是,今年开始,现在已经有些政党、组织和个人为了在2015年底大选时捞取更多选票,经常借抨击中国项目来迎合国内的反华情绪。当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未来也可能经历一个由加深到回归理性的漫长过程。

    一方面,中国多管齐下,努力减少缅民间对华负面认知。第一,中国政府、商界、学术界等已经高度重视改善在缅甸的形象,加强与缅甸当局、在野党、非政府组织、媒体、学界等机构和人士的交往。比如,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缅友好协会以及部分中国在缅投资的大型企业,与缅甸总统首席政治顾问吴哥哥莱等领导的智库——缅甸发展资源研究所、缅中友好协会、缅甸媒体、非政府组织人士的交流明显增加,对改善缅甸各界尤其是民间对华认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中国—缅甸民间交流圆桌会2013年和2014年举行过两次,成为中缅改善民间关系的主要平台。第二,中石油、中电投等中国企业也已经开始注重在缅甸进行互利共赢的投资,重视回应缅甸百姓的诉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缅甸改善经济发展条件,给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民众的收入,缓解缅甸严重的贫困与失业问题,让中国投资惠及缅甸更多百姓,使中缅两国建立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积极改善中企形象,减少缅民间对华误解和负面认知。

    另一方面,缅甸朝野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缅甸民间对华负面认知的危害性,有意识地引导民间形成正确的对华态度。昂山素季领导莱比塘铜矿事件调查委员会经过长期实地走访和科学调研,对项目做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认为项目并非存在严重问题,在占地补偿、环保等领域做出改进后可以继续。她还亲自赴铜矿所在地安抚抗议民众,称铜矿造福于当地社区,如果随意停止外资项目,就会使缅甸丧失信誉,吓跑外资,因为铜矿合同是缅甸前军政府签订的。她要求示威者停止抗议,接受项目。

    综上所述,缅甸民间对华认知可能会在维持几年以负面为主的情况下,在多种积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或将逐渐改观,能以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正确看待缅甸国家利益和中缅关系。当然,这尚需时日。

    (作者:宋清润,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孟加拉湾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