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缅甸华文教育过去与现在(洪新业)

编辑:缅华文化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1-05-05 23:03:03 共4778人阅读
文章导读 论文:浅析缅甸华文教育过去与现在(洪新业)

 

论文:浅析缅甸华文教育过去与现在

澳门缅华互助会副会 / 澳门社会科学学会会员 洪新业


(一)缅甸华侨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简况
    1840年英帝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的封闭自守大门;华人被卖「猪仔」出国当苦工就随之出现。清朝严禁民众出海的命令随之破灭。
    1885年英帝国对缅甸发动的第三次战争获得胜利后,控制了全缅甸。英帝国为了对缅甸的长期 殖民统治和便以掠夺缅甸资源财富。大举修筑公路、铁路,开采矿山;把仰光小渔村扩建为都会,大兴土木。这个时期,英国统治者正需要大批亷价劳工和有技术的 土木工程人员来开发。英政府就招募了大批中国劳工来缅甸开矿山、修建公路、铁路、土木工程等苦工。
    据「诸史籍」记载,「鸦片战争」爆发前夕 ,海外华侨只有100万,多数是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当时从海路到缅甸南端「丹那沙林」、「丹老」、「土瓦」、「毛淡棉」;之后又到「勃 生」、「勃固」、「仰光」等地。1872年下缅甸华侨只有一万多人。1891年,全缅甸华侨已有三万七千人。1931年缅甸人口普查统计,共有华侨 193594人。其中滇(云南)籍67691人,闽籍50038人,粤籍33990人,其他省籍41875人。据英国的统计,1911—1921年,华人 年平均增加2700人,1921—1931年年平均增加4500人,1931—1941年年平均增加10600人,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入侵东南亚前夕, 缅甸华侨已超过30万人(其中丹老、土瓦、毛淡棉华侨已有2万多人)。
    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大批华侨纷纷逃难,有数万华侨回国。在撤离途中,日军尾追、飞机拦 头轰炸,不少人被炸死;有的因水土不合而感染瘟疫逝世;也有的是遭土匪抢掠杀害。大半逃难华侨弃尸途中,回到祖回仅二万来人。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后,大多数避难回国华侨先后又回来缅甸。
    原中国派往印度、缅甸协同联军抗日的十万远征军,在与日本作战中伤亡惨重,不少人流落在缅甸各地,成了新移民。
    1946---1949年中国觧放战争激烈,在几大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蒋 介石逃亡台湾,国民党残兵败将和三军、五军从云南逃亡缅甸东北部山区盘踞(这部队后期有部份回国,有部份经缅甸到泰国,后也逃到了台湾),有不少官兵长期 留在缅甸山区,进行武装走私、贩卖毒品,他们在挣扎中生存了下来。他们在其基地的某军营中有一副春联写道:「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难过年年过」。这就是他 们艰难、苦闷、对前途毫无希望的写照。
    在中国觧放战争中,还有不少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各式各样的官民,因「害怕共产党」而流入缅甸境内居住和生活,成了新移民。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中国文化大革命前(1945—1966年),据一般侨界的估计,华侨华人总数已超过四十万至五十万人(准确数字无从考核)。
    1954年中国政府为了海外华侨能在侨居国的长期生存,并促进同侨居国的友好发展,特向当地政府提出了觧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积极引导华侨加入当地国籍。之后,缅甸华侨中有不少人也意识到本身的实际情况和利益,申请加入缅甸国籍,成了缅籍华人。
    1967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缅甸反华 排华的出现,缅甸国内各民族武装的割据(当时缅甸国内有多个派别武装,其中有缅共、克钦族、傣族、克伦族等),内战加激。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缅甸境内各民族和地区武装与缅甸政府达成了和觧,武装冲突基本结束。
从上述各不同时期的历史因素,华人陆续移民缅甸的趋势从未停止过。1967至2005年,根据当地华人估计:缅甸华侨、华人已超过一百万;甚至有的估计有二百万人;以较保守的说法,至少也有八十万人之多。这些新移民多数聚居缅北。

(二)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缅甸华文教育概况
    缅甸华侨人数不断增加,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当华人社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让子女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华文教育。
    移民到缅甸的华人,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目不识丁,与内地亲友的联系沟通甚感困难,同时为了在 侨居地的生活、工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他们的民族感和爱国心的涌现,便组织筹办了华文教育。当时他们虽热没有在侨居地作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只是以 求「赚钱」,将来能早日“风光〞回国。
    (1)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前,缅甸华侨的多数庙宇、宗族社团、公会等团体中已办有「私塾」或「学堂」;个别富裕华商也自办「私塾」,让子女学习 〔三字经〕、〔千字文〕一类的教材。此外,有的「学堂」还有学习缅语或英语(当时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英语是生活、工作和提高自已身价的需要)这就是当时华 侨举办的华文教育特色。
    (2)1904年由福建富商开始在仰光创办正规学校---“中华义校”。当时只有60多个学生。1907年由福建富商林振宗创办了“挽华中西学校”,培养了 不少英文人才;是年林振宗任董事长、张永福为校长,创办了“福建女子学校”,1931年改为“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可见当时缅甸华文师资的缺乏。只有靠培 养师资,才能发展华文教育;1916年由粤侨创办了“培正学校”、“求真学校”、“越秀学校”、“醒亚学校”于1921年与“育德学校”合并;1921年 2月筹办了仰光九文台“缅甸华侨中学”,被称为缅甸华侨的最高学府。
    1934年缅甸当局调查,全缅甸华校有65间(实际超过此数字)。1941年国民政府驻仰光 总领事馆调查华校的报告中说:全缅甸华校填表上报的仅有152间学校。但这数字距实际上之校数相差甚远。在黄绰卿く战前的华侨学校>一文中说:全缅华校已 达300多间。其中仰光市就有华侨学校23间;勃固市有9间;勃生市有3间;望濑有2间;曼德礼有3间;渺咯有4间;兴实塔有3间;茂礼有3间;土瓦有2 间;毛淡棉有2间;腊戍有2间;卑谬有2间;直塘有3间;其他缅甸各大小城镇都有华侨学校。当时在校学生有二万来人。
    缅甸华文学校是由校董会掌管。学校校舍多半是设在当地的社团、或部份庙宇内,有部份是租赁, 有相当部份是董事会筹建。校董会设有正副董事长、财政、会计、文牍、稽核、交际等部门。校长有的是聘任,有的是校董会选派某校董兼任。学校经费由董事会筹 募;有的向学生收些学费、杂费来补贴。师资有部份向国内聘任,但多数是就地取材,或当地培养。初期各校教材是各自为政,后来才由当时“华侨教育会缅甸分 会”统一规定采用由教育部审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之く复兴教科书>及中华书局出版的く新中华教科书>。学制上是与内地教育相衔接,无考虑让华侨子女在当地 长期发展,因此开展缅文学习得不到学校、家长、社会上的重视,甚至还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排斥,学生来校上课期间,禁止讲缅语,如被老师听到要受到罚款等的处罚。
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所有华侨学校全面无限期停课,华侨纷纷逃难,住在仰光或城镇的中下层华侨,他们无足够经济条件,只得逃到缅甸偏僻地区,暂时避难。而经济条件较好者就设法逃难回国。1945年日寇投降,幸存的逃难者纷纷回到原居地

(三) 战后缅甸华文教育概况
    1945年5月4日仰光光复。不到一个月时问,于6日1日仰光华侨公学在百尺路的建德堂内开 课了。可见仰光华侨对子女学习华文的重视。到1948年的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各地大多数战前华侨学校都恢复上课了,不少地方还创办了新的华校。仰光于 1948年5月还新创办了「南洋中学」。此后仰光郊区---「甘白」是华人菜农聚居地,也刨办了「新华学校」;另一郊区的「丁眼遵」和「包兔」也创办了华 侨学校等27间华侨学校。
1948年全缅甸华侨学校的分布状况如下:
1、 仰光市的华侨学校;
缅甸华侨中学、缅甸南洋中学、福建师范女子学校、中国女子中学、中正中学、华夏中学、中华中 学,华英学校、民众小学、育新小学、育德小学、育德女校、国民小学、华侨小学、崇德初级中学、挽华中西学校、大众小学、勃生堂新民小学、甘马育华侨小学、 顶淡汶华侨小学、下淡汶华侨小学、九文台华侨小学、新文乃华侨小学、甘白新华学校、包兔华侨小学、丁眼遵华侨学校等27间。
2.仰光至曼德礼线:
「勃固」有中华小学、华侨小学、中山小学;「丹那篦」启明小学;「敏濑」传华小学;「峰都 寺」中华小学;「岱吁」中华小学;「彬直查」辉南小学、「良礼篦」兴华小学;「马斗」培育学校;「帕道」华南小学;「瑞琴」培育小学;「彬直洛」普东小 学;「叫直牙」进化小学;「秉戾贡」普育小学;「杰柳军」时敏小学;「彪关」共同小学;「西仔枝」育华小学;「东吁」中华小学;「戾畏」兴华小学;「戾礁 世」益华小学;「彬文那」华侨小学;「达贡」启智小学;「岑尾申」国华小学;「瓦城」华并小学共25间
3.「勃固」至「宋割」支线:
「里降」启明学校;「旺刘」植源小学;「溪渊」华侨学校;「宋割」中华小学「叫坦」中华小学共6间。
4.「彬文那」至「皎皎勃东」支线:
「东敦枝」东文小学;「南饱」南华小学;「皎勃东」东华小学,共3间
5.「大市」至「敏建」支线:
「勿奈」中华小学;「敏建」华侨小学共2间。
6.「大市」至「东枝」支线:
「高佬」育侨小学;「东枝」中华小学;「炳弄」中华小学「景栋」华侨学校共4间。
7.缅北(曼德礼以北)至中缅边界:
「眉苗」华校小学;「皎脉」华侨小学;「昔模」育文小学;「腊戍」华南小学、和中华小学; 「新维」华夏小学;「贵概」华德小学;「南渡」华夏小学;「波敦」华夏小学;「南坎」华夏小学;「密支那」华夏小学和育成小学;「八莫」华夏小学、和强华 夏小学;「孟拱」华侨小学、振华小学、耀湘小学;「果领」崇智小学;「英都」国光小学;「南卯」育才小学;「抹谷」复兴小学;「瑞保」国光小学;「杰沙」 华夏小学;「只济」育智小学;「瑞沽」华夏小学;「抹允」华侨小学;「蛮麻」光华小学共27间。
8.「勃固」至「毛淡棉」线:
「乌关」世华小学;「吉桃」育材小学;「吉告」培民小学;「直塘」中兴小学、中华小学;「榜关」国民小学;「毛淡棉」培直小学、培原小学,共8间。
9.「毛淡棉」至「丹老」线:
「武洞」培华小学;「告滑力」启明小学;「土 瓦」中山小学「甘保」同明小学;「勃洛」华侨小学;「勃洛」振华小学「丹老」华侨小学共7间。
10.「仰光」至「卑谬」线(缅西):
「永盛」华侨小学;「毛边」中华用夏小学;「恩爱昌」中华小学;「岱枝」华侨小学;「礼集」 中山小学;「奥降」和华小学;「雅彪礼」中侨小学;「宋砌」文华小学;「沙耶瓦利」中华小学;「永濑」中华小学;「礼勃坦」光华小学;「敏腊」华育小学; 「荷西光」觉华小学;「澳报」华育小学;「绕彬华侨小学;「只光」南文小学;「那直粦」觉后小学;「榜地」民生小学;「瑞洞」国民小学;「卑谬」中兴小学 共22间。
11.「卑谬」至「望濑」线:
「亚籣」振育小学;「实例」育华小学;「苗宇」振华小学;「勿外」南华小学;「仁安羌」仁安小学;「格具」育华小学;「稍埠」光华小学;「新彪遵」维新小学;「望濑」光华小学共9间。
12.「礼勃坦」至「勃生」线:
「兴实塔」敏正小学、铭新小学;「垃帽」立华小人「力办」华侨小学;「锡溪」培智小学;「亚塘」体育小学;「宫漂」启蒙小学;「雅使羌」养元小学;「直甲」新民小学干杞斗平民小学;「班定光」中华小学;「雅武都」溪南小 学;「勃生」华侨中学、光亚小学共14间。
13.「兴实塔」至「漳景」线:
「脉实利」光启民小学;「苗旺」华育小学共2间。
14.「仰光」到「兴实塔」线:
「端低」华侨小学;马力道」启智小学;「毛吁篦」中华小学;「板庭梧」启育小学;「戾仔蚋」 笃育小;「宫党」同明小学;「畏斗」培华小学;「拱光」明德小学;「良党」知本小学;「恭直尔」养华小学;「民枝友」三民小学;「亚飘」俊德小学;「日 仑」中华小学;「东枝」崇实小学共16间。
15.「端低」至「毛淡棉遵」线:
「滚仰光」光华小学;「礼低」强华小学、中华小学;「吉叻」华侨小学;「竖榜」斉德小学;「敏甲光」新民小学;「茂礼」启民小学;「七马」华侨小学;「设使」育民小学;「吉比」崇华小学「毛淡棉遵」公民小学共11间。
16.「毛吁篦」到「勃生」线:
「瑞东茂」中兴小学;「渺中华小学;「第一都」崇华小学;「干濑」培智小学;「敏叻只」集群小学;「沙冈」公民小学;「英脉」觉华小学;「瓦溪码」公育小学;「恭文倪」笃育小学、育群小学共11间。
17.「恭文倪」到「纳不打」线:
「亚戾叫」培英小学;「甘白」培元小学;「崎降」新亚小学;「富汝」培智小学;「五仰光」华民小学;「卑突礼」培华小学;「纳不打」华侨小学共7间。
    1947年缅甸独立时,全缅华侨学校办完登记的有195间,尚未统计在内的有几十间,估计总共有200多间。教职员工七百多人。全缅华侨学生近二万人。从 华侨学校全的分布情况来看,凡有华侨、华人聚居、生活、工作的地方,就有华文学校的开办,可见当时华文教育是相当的普及。
缅甸华侨华人兴办华文教育,既没有中国政府的拨款支持,又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资助,完全是依靠各地华侨华人的团结和他们的民族爱国精神,出钱出力把华文学校办了起来。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敬佩!

(四) 缅甸华文教育的黄金时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之后,原民国政府派驻缅甸的使领馆官员也宣布起义,把当时在缅的国家财产移交给新中国。在缅甸华侨中的国民党势力也开 始崩溃,华侨也分裂成两大派系。公开支持新中国的爱国华侨被称为左派;继续维护国民党和台湾利益的为右派。由于左、右两派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上是完全对 立的,这就发展到对各个领域、各类社团领导权的相互争夺上;对华侨学校领导权的争夺是最激烈的。仰光有不少的华侨学校公开宣布热爱新中国,站到了爱国阵线 一边。当然也有部份学校的校董会仍然被国民党势力所把持,或双方势力相当,相互争夺之中。例如“仰光中正中学”董事长曾顺续先生,欲将学校带到爱国阵营一 边时,就遭到了杀害。这事件引起了缅甸华侨对国民党肮脏、卑鄙杀人手段的愤慨和谴责,右派势力迅速没落;爱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在短短的几年间,仰光的爱 国学校就发展到27间(以加入缅华教师联合会为准)。其中有数所学校是新创办的。例如仰光郊区“甘白新华学校”就是在争夺「烟岱光华学校」的领导权时,爱 国侨领罗满水被殴伤,随后才筹建“甘白新华学校”的。
    从1949至1965的十多年间,全缅爱国学校就发展到200多所。但亲台的右派势力是不会轻易放弃侨教基地,他们提出:「没有侨教,就没有侨务」,可见 侨校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到私立学校被缅甸政府收归国有时,亲台华校还有近百所。但是各地亲台华校学生人数却大大减小,爱国学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往往是当 地亲台学校学生人数的数倍。总而言之,华校被政府宣布收归国有之前,总共有华校300多所。爱国教师,加入「缅甸华侨教师联合会」的有一千多人。全缅爱国 学校在校的中学生约700多人;在校小学生及幼儿园学生约为二万三千多人,合计有三万多人。如加上亲台学校八千来人;中间派的华英学校(以英文为主),后 期学生发展到三千多人;「挽华中西学校」(以英文为主),有近千人。所有华侨华人学校学生总共是超过四万人。这个阶段是战后华校华文教育最兴旺的黄金时 期。
    战后华侨学校学制一般是采用:幼儿园二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中毕业后,可以与内地或台湾大学接轨。如华侨学生程度较差,可先在大学预备班补习和进修。
    各校学生学习教材,早期无法统一 ,爱国学校多是 采用国内教材为主,加有一门英文课(一星期6—7节课);缅文课数很少。各校教师是以汉语(普通话)授课为主。
    1955年,国务院侨办对华文教育提出了「面向当地」的方针,逐步纠正「面向祖国」的不切合 实际的做法。1956至1958的三年中,在教联会的领导下,各华侨学校已逐步增加了缅文课程。1959年“华侨中学”与“南洋中学”就开办了以缅文课程 为主的「外文班」。它只保留中国语文课和少量的中国史地课程,其他全部是采用缅甸学制,直接与缅甸大学接轨。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凡「华中」与「南中」高中 毕业生,就直接报考缅甸大学,大学录取率高达80%以上(缅甸最好学校的学生录取率仅有8%而已),使得缅甸政府和缅甸学校感到惊奇。
    周恩来总理1960年访缅甸时,在招待华侨会上与一位华侨教师谈话中,询问了当时侨校缅文课的教学情况时指出:“缅文课程最少要占整个课程的一半以上”。周总理是从华侨长远利益和长期生存的需要提出来的。这更引起了各校对学制和教材的改革。
    1965年,缅甸教育部发布指令,对全缅甸所有的私立学校收归国有,全缅甸数百所华侨学校被 没收了。大批华侨教师失业了,当时「教联会」为了能让教师长期生存,号召全缅甸各地华侨教师学习谋生技能,由教联会牵头,开办了各种短期技能学习班,请华 侨中的名师前来讲授。教师们依据个自实际情况,参加了木工班、理发班、制作面包糕点班、裁缝制衣班等的技能学习班。老师们在华人学生就读缅甸学 校的课前或课后进行中文补习活动(政府规定每一个补习班不能超过19人)。教师们只能一家进,一家出的展开补习活动。当然这种中文补习活动,因受各种客观 因素的限制,很难长期坚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中文补习者聊聊无几的了。
    1967年7月由于中国文革的开始,那股极左思潮和路线的影响下,爱国华侨为了佩戴毛主席像 章,展开了与当地政府的说理斗争。加上当时缅甸国内的种种原因,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华排华浪潮,大批华侨纷纷离开缅甸,迁移世界各地谋生。移民到台湾的约十 万人,为数最多;迁移澳门的也有二万多人;其次是国内、香港、美国和澳洲等地。缅甸华侨华人的总迁移数有十五万至十八万之多。缅甸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 九十年代的三十至四十年间,下缅甸华人的中文补习活动基本上是处于休眠状态。

(五)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缅甸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仰光华侨华人利用某些庙宇或社团开办了中文「佛经学习班」。随后以各种 形式筹办了「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有近300学生,教职员工20人;「福星学苑」,学生600来人,教职员工20多人;「妇协幼儿园」,学生200来 人;「九龙堂天后华文学校」,学生400来人;「舜帝庙华文学校」,学生300来人,教职员工10人;「正友商业语言中心」,学生600多人;「江公会 华文补习班」,学生100多人;「永定会馆补习班」,学生数十人;「甘马育现音庙华文补习班」,学生200来人;「甘马育建德堂分社华文补习班」,学生 100多人;「甘马育福同仁华文补习班」。补习班的学习时间是在缅甸学校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学习教材无法统一,华文补习班的学生流动性大,师资也不足, 教师年齢偏高,多数学习环境不理想。
    缅甸东北部的华人一直坚持华文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腊戌」以北地区,办有完全中学五所,学 生都在一千多人。「腊戍」、「贵概」、「南渡」、「木姐」、「棒」、「南坎」、「果敢」等地区的华校大小有50所以上。「摩谷」及周围地区的华人学校有 「庆华」、「爱华」、「果文」、「果敢」、「华人」、「中华」、「华兴」、「兴华」、「宝场」、「东华」、「冰孔爱华」、「中兴」等。「叫脉」周边学校 有:「崇华中学」、「天同中学」、「华文佛经中学」、「克因小学」、「拱猛小学」、「地亮小学」、「瑞西底小学」、「棒合小学等」。「叫脉」有华校学生超 过千人的有两所。「曼德礼孔教学校」有三所、学生共有七千多人,办有完全高中。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是「明德」,它有11所分校,学生共有八千五百人左右, 教师近200人。南珊邦的华文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东枝兴华中学」,学生有1500人,教职员ヱ46人;「东枝东华学校」,学生近千人,教职员工33 人;「景栋华文学校」,学生1250人,教师35人;「大其万华文学校」,学生1060人,教师27人;「丙弄孟稳学校」,学生940人;「东枝果文学 校」,学生507人,教师18人;其他有「荣民达学校」、「妙地果敢学校」、「通普学校」、「东宜明德」、「海格强华学校」、「瑞良瑞华学校」、「和棒华 文学校」、「南站明华学校」、「南站民华学校」、「莱卡华文学校」、「班盈振华学校」,这些学校学生在100至250人之间。整个南珊邦的学校共17 所,学生共近8000人,教师250人。
    南部(「曼德礼」以南)各城镇的华文教育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的状态。「仰光」一带华人因过去受 到的冲击比较大,华侨华人顾虑重重,不敢放手大搞。客观上,缅甸南部地区华人缺乏对汉语、汉文的使用环境,用场不多,必要性不强,而且华人被自然同化的程 度高,目前有不少华侨子女不懂汉语,甚至连家乡语(白话)都听不懂的了。这种客观环境下的孩子们对学习华文华语的欲望不高;年轻一代的家长由于他们失去学 习华文的机会,对华文牵无所知,更不会要求子女去学好华文。
    在缅北、缅东(南珊邦)一带居住、生活的华侨华人靠近云南边界,与云南边民的交往密切,商贸 频繁,汉语和中文的使用上成为必需;缅北「果敢县」的民众是汉人,它是缅甸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成员之一。汉语、汉文,当地人称为「果语」、「果文」是缅甸政 府承认的合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一。「果敢」人口有十多万,散居在北部地区,他们都有学习华文的渴求;中国民众到缅甸的新移民,因语言和生活习惯相似,都 先在缅甸北部山区或小镇居住、生活、工作,他们的子女必然会对华文学习感到兴趣。在这客观环境下,「果文」(华文)学校成为少数民族学校,缅北地区社团领 导相对比较放心,放手兴办华文教育,所以复苏快,而且迅速得到发展。 缅北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其学生的出路很有关系。他们采用台湾出版的繁体教材,并与台湾学制相衔接。在台湾毕业后,多数留在台湾ヱ作或部份出国,返回缅甸的不多。缅甸经济落后,华人并不富裕,子女出国留学不是件容易的经济负担。台湾当局为了争夺缅甸 华侨华人,每年对缅甸华人子女录取300名大学生,其中提供250名完全免费名额。到台湾就读留学生,在业余还可找兼职ヱ作,弥补费用。而我们国家「暨 大」和「华大」,每年也招收缅甸华人大学生,数量上就比不上台湾之多。在每年资助或提供完全免费的名额多少却不清楚了,在这方面的透明度很不够;大学毕业 后,在内地不易找到ヱ作;回缅甸后的实际用场更难,他们的出路比不上到台湾学习的学生。

当前缅甸华文教育存在的间题
1、华文学校合法性问题
    “缅甸教育由国家承办,不允许私人办学,任何补习班不得超过19人”。此法令从未取消过。目 前中缅友好关系处于较好时期,崛起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世界各国影响巨大,美国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中国在世界的作用将是全方 位的,懂得华语华文人才,对一个国家是重要的;也是提高个人的价值的所在。对此,我相信缅甸当局也意识到这个现实,何况中缅边界有二千多公理,中缅人民共 饮一江水,「胞波」情谊深,中缅两国的全面交往必将更为密切。各地军官也与各地侨领友好相处,也认识到华文将来在世界上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华文人才的培 育,对国家是很有好处的。在未调整国家教育政策情况下,默许华文学校与华文补习班的开办。但华文学校的开办仍然还得不到合法的法律保证。这问题是下缅甸华 人最大的顾虑,对发展华文教育障碍极大。
2、学生的出路间题
    缅甸华人子女就读中国大学毕业后,他们所修的专业,回缅甸后是否有发挥之处?从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是希望回国后能有所用场,起码能使家庭经济得到改善?但是否可达到?对一个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能起到什么作用?他们对于前途感到担忧和无奈。
我大胆设想,我们澳门正需要大批高质素人材,澳门各行业尚缺欠劳工职位近万。澳门大学在这方面是否可招收部份缅甸华人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就可留下ヱ 作。他们有了出路,家庭经济也可得到帮助。而我们又可得到人材的使用,对澳门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缅甸华生的经济条件差,要完全担负学习生活费 用,实有困难。为此,是否可提供一批全免费名额;或一批减半费用的名额等等。这地是替祖国做好部份华侨ヱ作。
    对「华大」、「暨大」提供较多免费或减半费用名额,照顾经济困难约缅甸留学生的学习机会。这希望能有较大的透明度。
    至于缅华师资缺乏问题、华文教材的编写问题,我完全同意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宏伟先生对缅甸华文教育一文中所提的各种从实际出发的好建议。
注:1、本文的有关资科,其中部份是本人今年调查所得。
2、 部份资料是参考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范宏伟先生所写く缅甸华文教育>一文。。
3、 部份资料是来自陈孝奇先生(战后缅甸华商商会驻会秘书)写的“缅华侨校>一文。
4、 部纷数据参考苏基丰先生所写的く一个缅甸侨生的杂记>。
5、 部纷数据参考了“云南侨史通讯”陈茜写的く缅甸华侨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趋势>一文。 

{此论文于2007年12月21日在澳门大学“侨乡,归侨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联络地址:澳门俾利喇街90号一楼E座 洪新业先生 。电话:28553995 传真:28553452。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