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历史概况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7-03-07 15:26:50 共6640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甸历史概况

(大金塔)

缅甸联邦共和国,中国史书汉称掸国,唐称骠国,宋称蒲甘,元称缅国,明始称缅甸。缅甸一名,来自梵文“Brahma”。 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北部、东北部和中国相连。东部与东南部与老挝、泰国相邻;南濒孟加拉湾;西部及西北部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西部的阿拉干山脉和东部的掸邦高原为其东西屏障,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为其古代文化的摇篮。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缅甸人民赖以生息的“鱼米之乡”。

缅甸介于印度和中国之间,上缅甸自古为中国通往印度、乃至欧洲罗马的陆上通道,下缅甸又为中国古代航行到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海运中转站,对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各国间的友好往来,起过重要的媒介作用。面积676581平方公里。人口五千多万。有缅人、克伦人、掸人、钦人、克钦人、克耶人、孟人和勃欧人等一百多个民族。缅人约占总人口的65%,通用缅甸语,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全国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约8%信奉伊斯兰教,首都为内比都。

古代和中世纪史 早在三、四千年前,在今缅甸境内已有名叫尼格黎多的原始居民使用石器,过着游猎生活。约在二、三千年前,又有马来民族系统的原始人进入缅甸,从事原始农业。缅甸是多民族国家,大致可分为三大语族。最早徙入缅甸的,为孟-高棉语族的孟、崩龙、佤、克伦等族;其次,是藏缅语族的帖(今钦人)、干漾(今阿拉干人)、骠(今缅人)、克钦(景颇人)等族;再次是壮侗语族(亦称侗泰语族)的掸人、克耶人等。他们大约从公元前 9世纪开始,就先后从中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陆续迁入缅甸,最初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大约到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前2世纪)的末期,原始社会崩溃,开始过渡到阶级社会。

重说一下,中国的汉人和藏人,与缅甸的帖(今钦人)、干漾(今阿拉干人)、骠(今缅人)、克钦(景颇人)等族,在语源分类学上来看,都属于相同的汉藏缅语系,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已经证明,都有共同的人类学起源。

据缅甸史记载,最早出现的国家为藏缅语族帖人(今钦人)的太公王国(缅名德贡),所以缅甸谚语有:“缅甸历史从德贡开始。”其后,干漾人在今阿拉干建叫不当城,骠人在下缅甸卑谬建室利差呾罗国(即骠国),而孟人则在直通建苏勿吒蒲迷国(即直通王国)。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和佛教已自印度传入下缅甸,对缅甸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缅人崇信佛教,统治阶级就把国王的世系说成同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系一脉相承,以提高其在人民中的神权地位。因此,缅甸早期历史往往同佛陀故事相联系,带有神话传说的性质。5世纪以后,才有碑文记载。中国古籍中有大量有关缅甸古代史记载,为研究缅甸古代史的珍贵资料,学者无不引用。

据中国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航行到南印度的海船,要途经位于下缅甸沿海的邑卢没和夫甘都卢等国。公元1世纪时,上缅甸已有敦忍乙和掸国同中国有友好往来。8—9世纪,骠国已有发达的农业和高度的文化。832年骠国都城被南诏灭亡后,其居民逃亡到缅人聚居的蒲甘,渐同缅人融合。相传蒲甘城建于849年,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农业、手工业发达。上座部(小乘)佛教代替了阿利教以后,蒲甘城佛塔林立,成为佛教圣地。

从寺庙佛塔的碑文证明,最初使用的文字是巴利文和孟文。1090年阿难陀寺的1500幅壁画皆用巴利文和孟文解释。到1112年在妙悉提佛塔上,四面镌刻着内容相同的巴利文、孟文、骠文和缅文的碑铭(见妙悉提佛塔碑铭),可见当时同时使用这4种文字。直到缅王那罗波帝悉都(1173~1210)执政后才统一使用缅文,缅甸历史始有缅甸文字可据。这时发展起来的缅文的宗教文学主要取材于经典和碑铭等作品。

蒲甘王朝覆灭后,缅甸进入封建割据的分裂时期,西部阿拉干宣告独立(见阿拉干王朝)。东部的东吁是缅人聚居地,正在集结力量,准备东山再起。东北部的掸族在推翻蒲甘政权之后,于1364年在阿瓦建阿瓦王朝,同下缅甸以孟人为主的白古王朝南北长期对峙。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国无宁日,土地荒芜,为缅甸历史上社会经济的衰退时期。上缅甸大部分地区受掸人的统治,缅人因不堪忍受掸人的压迫,又因逃避兵役和灾荒,纷纷向东吁移居,为东吁的兴起增添了力量。1531年缅人领袖莽瑞体建东吁王朝后,完成了缅甸的第2次统一,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缅甸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后因莽应龙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多次对暹罗用兵,沉重的战争负担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激化,继1564年的白古农民起义后,1740年又爆发缅甸孟族起义。1752年终于以孟族占领阿瓦而结束了东吁王朝的统治。

1688和1709年英法两国先后在沙廉建立商站。他们掠夺缅甸的资源,牟取巨额利润。英法为争夺在缅甸的贸易垄断权,一面互相排挤,一面插手缅甸民族纠纷,阻挠缅甸的统一。从阿瓦王朝到东吁王朝的这个时期,是缅甸经济文化从衰退走向复兴的时期。

掸人统治阿瓦后,佛教文化受到摧残,塔寺建筑消失。蒲甘时期盛行的以塔寺碑铭为主的碑铭文学,就被御用文人对国王歌功颂德的宫廷诗歌所代替。在流亡到东吁以及留在阿瓦的缅人中,文豪辈出,以缅怀祖国和光复国土的爱国诗歌等文学作品风靡一时。这些诗歌和1724年吴格拉写的缅甸第 1部历史名著《大史》的问世,都标志着东吁时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1752年缅人领袖 雍籍牙以上缅甸贡榜(今瑞波)为基地,举行起义,多次击溃孟人的进攻,各地首领纷来归顺,遂建贡榜王朝。1756年,雍籍牙进攻沙廉时,英国以武器援助缅人,而法国则援助孟人,竭力挑起民族战争。因此,雍籍牙攻占沙廉后,捕杀了法国代表保尔诺,俘获法国船只和武器,并把法国人逐出沙廉。英国乘机于1757年和雍籍牙订约,占有尼格莱斯岛的通商免税权利。订约后,英国出尔反尔,竟以武器供给孟族,并阻挠缅甸与别国通商。1759年,雍籍牙就下令捣毁尼格莱斯岛的英国商站,把英国殖民者全部逐出该岛。从雍籍牙到缅王孟云执政是贡榜王朝的全盛时期。后因外国殖民主义的侵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遂走向衰落。

近代和现代史 从1824年英国蚕食缅甸起,到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这1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殖民者侵略、奴役缅甸人民和缅甸人民反侵略、反奴役,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斗争的历史。1824—1885年英国连续发动3次英缅战争,其间贡榜王朝虽进行了敏东改革,但也无法挽救其被英国灭亡的命运。英国占领缅甸后,推行“以印治缅”的殖民政策,对缅甸进行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

政治上,先把缅甸并入印度,成为印度的一个省。在殖民机构和军队中,招用大量印度人。利用他们欺压缅甸人,有意制造民族矛盾,转移缅甸人民的斗争目标。经济上,把王田、官田和荒田都归英国所有,并招来大批印度高利贷者,使缅甸农民遭受英国殖民者和印度高利贷者的双重剥削。缅甸的所有资源都被英国 5家最大的垄断公司所掠夺,这些公司大多雇用印度工人,妨碍了缅甸本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之间的团结。但是缅甸和印度人民同受英国的奴役,在斗争中认识到团结一致的重要,许多缅甸爱国领袖曾参加印度国民大会党,共同进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这是缅甸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个特点。

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僧侣受历代缅王的庇护,并拥有土地、司法、教育等特权,代表一种社会和政治力量,受到宫廷和全国人民的尊重。英国统治缅甸后,扶植了***,取消了佛教僧侣的特权,改变了僧侣的地位。因此佛教僧侣就成为早期反帝力量。这是缅甸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另一个特点。

1906年缅甸佛教青年会成立,1920年扩大组织改名为缅甸人民团体总会,成为广泛性的反帝政治力量。这个组织发起了史称“温达努”爱国运动,向全国发出抵制外国货,提倡用国货,提倡国民教育等号召,把运动推向高潮。

就在这一年,仰光大学学生为反对殖民地奴化教育而爆发了第 1次学生运动。1926年还爆发由爱国僧侣吴班达卡领导的瑞波县农民起义。1927年爱国僧侣吴威沙拉曾因支持农民抗税斗争被捕。1929年再次被捕,在狱中绝食 166天后殉难,又一次掀起了缅甸人民反英高潮。著名的萨耶山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就在这时,缅甸出现了一个由进步知识青年组成的群众性政党——德钦党,标志着缅甸左翼统一阵线的产生。

1936年在德钦党的领导下,爆发了第2次学生运动。运动期间,一部分德钦党人还创办了红龙书社,翻译出版进步书籍。这次学运席卷全国,迫使仰光大学当局撤销对昂山等学生领袖的处分而取得了胜利,同时成立了全缅学生联合会。

1937年4月1日英国又玩弄“印缅分治”的手段,将缅甸从印度划出,使缅甸成为直辖殖民地,把两元制政制改为九十部门政制。名义上设有立法会议,但是实权仍操在英督手中。分治后缅甸第 1届傀儡内阁的总理是巴莫。1938年爆发缅甸油田工人大罢工,把反帝斗争推向新的高潮,导致傀儡政府倒台。

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后,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执行政府。日本通过巴莫傀儡政府,对缅甸人民实施残酷的奴役和掠夺。1943年8月,日本占领当局才给予缅甸“独立”,以缓和缅甸人民反日情绪。缅甸共产党、人民革命军(社会党前身)和昂山领导的缅甸国防军,于1944年 8月秘密组织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简称自由同盟),为抗日武装起义作好了组织准备。1945年3月27日自由同盟在各地领导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配合盟军的反攻,于1945年5月1日收复仰光,不久光复全缅。

日本投降后,英国卷土重来,组织了一个不包括自由同盟在内的殖民政府(亦称行政委员会),遭到缅甸人民的反对。1946年 9月爆发了空前规模的总罢工,史称“九月高潮”,导致这个政府的垮台,迫使总督不得不邀请自由同盟参加政府。昂山和社会党人接受了这一邀请,而缅共表示反对,导致自由同盟的分裂。1947年1月昂山和英国首相C.R.艾德礼在伦敦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根据协定,通过普选成立以昂山为首的临时政府。1947年7月19日,昂山和6名部长被一群暴徒枪杀。昂山遇难后,由吴努主持新的临时政府,10月吴努同艾德礼签订了英缅协定。英国正式承认“缅甸联邦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告独立,成立缅甸联邦,当时定都仰光。

独立后的缅甸从1948—1958年,由自由同盟执政,吴努出任总理。1958年 9月吴努辞职,由奈温组成看守内阁。1960年2月大选后,吴努又一度任总理。1962年 3月,成立以奈温为首的革命委员会和革命政府。同年7月4日成立以奈温为主席、吴山友为总书记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宪法规定该党为领导国家的唯一政党,其他政党禁止活动。1974年年初,举行公民投票和大选,通过了《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1月3日缅甸联邦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3月2日召开人民议会,成立新政府,吴奈温当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即国家总统)。1981年11月改由吴山友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吴奈温连任纲领党主席。

1988年初,缅甸政局动荡,群众示威频繁。同年7月吴奈温与吴山友分别辞去纲领党主席和缅甸总统的职务。吴盛伦继任总统才17天,便因参与镇压群众而在抗议声中下野。8月19日吴貌貌被推举为执政党主席和国家总统。1989年改国名为缅甸联邦共和国。

独立以后,缅甸在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1953年缅甸政府颁布土地国有法令,决定从1954年开始实施。至1955年年底有6万户农民分得土地。同时缅甸政府也采取措施来削弱国内外私人资本的势力,主要是通过赎买及合营的方式来进行。1963年10月缅甸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将任何私营企业收归国有,对大米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同时采取拒绝外国资本的政策。从1978年起,缅甸政府逐步采取了一些经济改良措施。同时逐步对外开放,积极寻求外援和贷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1980-1981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为158亿缅元(约合33.18亿美元),1979-1980年度人均国民收入为1030缅元(约合153美元)。到2015年缅甸人均GDP不到1300美元,虽然有了很大的起色,但依然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未来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目前,缅甸政府和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武装还没有达成和平和解,缅北地区时有战事发生。去年(2016年)11月份在缅北地区爆发的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府军的冲突,以及若开邦局势,进一步导致缅甸和平进程受阻。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