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战后缅华社团发展概况(林清风 张平)
林清风 张平
(一)二战前的缅华社团
根据1941年3月,当时的国民政府驻仰光总领事呈送的缅甸华侨槪况调查报告中的缅华社团统计资料,按其性质分为:一、救国及慈善救护事业团体13个;二、商业团体有10个;三、地域团体有23个;四、家族团体有43个;五、教育及文化团体有6个;六、职业团体有10个;七、宗教团体有5个;八、妇运团体有1个;九、一般性质团体有7个;十、娱乐团体有6个,共计124个。
从以上二战前统计的124个缅华社团中,就有13个是属于救国及慈善救护事业团体,其中几乎又是与支持祖国抗日战争有关的团体,如缅甸华侨救灾总会、抵制日货总会、文化界救亡工作团、妇女慰劳会,等等。
从中我们看到,缅甸华侨也和散居南洋各地的千百万华侨一样,在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纷纷组织起来,从各方面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1942年3月8日仰光沦陷,大批华侨仓皇逃亡。1942年5月,日军占领全缅甸,实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二战全面结束。有侨史学家把1942年春至1945年8月15日这段三年余时间,称之为“寒冬时期”。这是缅华社团在其发展历程中第一次进入“寒冬时期”,这一时期内缅华社团几乎停止一切会务活动。
(二)战后的缅华社团
二战后,缅华社团从“冬眠”状态中开始苏醒,逐渐恢复活动。以下记录着战后成立的社团中,有的纟战前社团,战后已改变其性质和功能,又重新成立,成为战后新成立的社团。
据不完全统计,战后成立的社团如下:
旅缅华侨慈善会,原称“缅甸华侨救灾总会”(1937年)、1951年改为“缅华救济委员会”、缅甸华侨妇女协会,原称“仰光华侨妇女协会”(1946年)、仰光华侨互助会,原称“缅华店员联合会”。战前纟“缅华店员救济会”(1947年)、缅华文化艺术协会,原称“华侨文艺社”,“缅华文化协会”,“缅华文化工作者协会”(1947年)、朱波吟社(1948年)、缅华教师联合会(1948年)、沈尤吴兴堂(1951年)、缅华青年协进会(1951年)、三山青协(1951年)、永靖华侨互助会(1952年)、缅华工商协进会(1953年)、缅华工联裁缝工会(1953年)、海燕歌咏团,原称“学联歌咏队”(1955年)、缅华汉剧团,原称“汉剧小组”(1956)、
缅华粤剧团(1960年),等等。
(三)转型中的缅华社团
1988年8月,在大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新政权,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民族和解的方针,给缅甸华侨华人带来新契机,缅华社会也从“冬眠”中逐渐苏醒过来了。
1990年根据政府有关规定,缅甸华侨社团重新登记,形成了以宗亲会、同乡会、校友会、商会为主体的社团得以保留下来,华侨社团也演变成为华人社团。其主要功能是联络感情,举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经贸,促进经济繁荣,致力于缅中友好。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前阶段称之为“转型期”。从此,缅甸华人社团便开始逐渐恢复活动,进入一个发展新时期。
1、新成立的华人社团:
(1)缅甸云南会馆,于1995年9月成立。由原“仰光云南同乡会”和“仰光云南自由青年社”合并组成的新社团。
(2)广东工商总会,于1999年成立。其目的是想整合缅华工商界的力量,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3)缅华福州三山同乡会,于2000年4月成立。将已经有85年历史的“仰光三山会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创立的,“缅华三山青协(1951年),重新合组为“缅华福州三山同乡会”。
2、恢复活动,完善机制
1999年以来,仰光和缅属各地有不少宗亲团体和同乡会换届,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修改章程,完善机制,体现民主办会精神,有利于推陈出新,增强活力。
3、加强沟通、交流、共谋发展
这些年来,缅华社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与祖籍国、港澳台等地以及东南亚诸国的社团,增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12月,1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参加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曼德勒福庆佛经学校派代表赴会,这是缅华教育界第一次参与此类研讨会。
总之,自1988年以来,缅甸华人社团在逐渐恢复活动的基础上,日趋活跃,同时也出现了团结和谐的氛围。华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联络情谊,举办公益慈善事业,致力缅中友好,敬老尊师,发商贸,等等,显然这一切是有利于居住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繁荣。缅甸华人华侨也从自我封闭中走向世界,扩大视野,寻找商机,发展经济,并融入经济一体化大潮之中。 2019-06-05
说明:这一部份突出反映缅甸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怀。因此,有史学家认为缅华社会在海外爱国运动中的表现是较为突出的,这是缅华的光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