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恩的故事——“乒乓外交”50年回忆录(三)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21-04-08 13:44:57 共7033人阅读
文章导读 柯恩的故事——“乒乓外交”50年回忆录(三)

缅华网 河边卒报导


庄则栋与美国兵乓球运动员科恩

人们说,当年的乒乓外交,在底层具体操作时,是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共同推动的,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当时美国运动员柯恩的故事,更为人们广泛传颂。

柯恩上错车的故事,是人们广泛知晓的。有人甚至这样评估:万一当时柯恩没有上错车,后续的一系列故事是否还会发生?但历史没有偶然,既然已经发生了,各有关人士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那我们也只有承认:小人物在一定场合上也能担负起推动历史前进的巨任。

但柯恩 的情况却显得更为复杂一些,因为他是一名嬉皮士。

对于嬉皮士,一般人似乎都有一些偏见。他们是西方社会中对社会现实不满而颓废的青年人。在外形上,他们留长头发,衣着奇形怪状,又吸毒,对社会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柯恩是1952年出生的,参加第31届世乒赛时还不满20岁。这样一名嬉皮士,却在自己都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走进了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他所代表的嬉皮士Hippy,将又会闯出什么祸事来?

当时美国乒乓球领队人员也非常担心这一点,甚至希望柯恩不要随团访问中国。但这怎么有可能呢,人家与中国著名运动员庄则栋互赠礼品,已成为这一乒乓外交活动的要角,访问中国又是当时美国人民心中最大的愿望,怎么可能临阵退缩呢?当时随同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的还有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及尼日利亚乒乓球队,这四国乒乓球队是早就获邀请访问中国,美国队则是最后才获邀请的球队。但谁都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队才是“主角”,其他乒乓球队只是“配角”而已。

各国乒乓球队于1971年4月12日到达北京,他们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更令他们意料不到的是,在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就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接见的时候,美国领队所担心的事件终于发生了。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柯恩在这样庄重的外交活动中也毫无拘谨,居然主动问周恩来对西方青年中流行的“嬉皮士”的看法。周恩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展现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说:“现在世界青年对现实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但各种表现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按照人类发展来看,一个普遍真理最后总要被人们认识的,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我们赞成任何青年都有这种探讨的要求,这是好事,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识。但是有一点,总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就可以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最后,周恩来请运动员们把中国人民的问候转告给各国人民。他的谈话和会见照片都登载于报纸上,人们看到后都非常感动——包括始作俑者柯恩的母亲。她没有想到一位大国的总理,会与她那桀骜不驯的孩子进行这样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与交流。

当时这一新闻在本地教育界也曾引起巨大的反响。对嬉皮士这样的人物,当地人民就是称为“阿飞”、“路鬼”。一位中年教师看到柯恩在中国那样“飞扬跋扈”时,就曾愤愤地说道:“妈的,这家伙如果是我的学生,不摔他几巴掌,然后把他拖到理发店剪掉他的全部长头发,我就不当老师了!”可是听到周恩来总理的讲话,感到自己身为教师,却不能像周恩来总理那样虚怀若谷,与年轻人们交流谈话,给予谆谆教导,不由得感到惭愧万分了。

周恩来总理对各国乒乓球队运动员们的谈话,给人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刷除了外界人们对中国的“恐惧感”。当时中国刚经过那“史无前例”的狂风暴雨的浩劫,许多过激过火的现象还令人刻骨铭心难于忘却。但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时,给他们看到了另一面不为人们所知的中国。中国人民友好、朴素,虽然当时中国城市的一切与西方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城市建筑物大多低矮、几乎没有汽车,但街道上的自行车流,井然有序的上班人群,清洁的街道等等,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周恩来总理的语重心长的一番谈话,也刷掉了外界人们对中国的许多不实看法。中国领导人不像一些西方媒体所说的那样“好战”,那样强调“斗争”,而是有理性,懂得全面思考问题。可以说,乒乓外交不仅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往来的大门,同时也增进了双方之间的互相了解。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