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典简介——四吠陀
李楠
吠陀梵语意为“知识”,特别是那种精纯神圣、超越世俗的学问。狭义吠陀指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广义吠陀包括前后相继的包括吠陀本集在内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四类作品。四“本集”各有自己系统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吠陀经典被称作“天启”,即古代仙人直接得自上天神明的启示,是婆罗门教的绝对权威。
在四部吠陀本集中,《梨俱吠陀》形成最早,约为前1500—前1000年(是古代吠陀教形成的标志)就已成书,作用是祭祀时祭祀吟唱的诗歌,全称为《梨俱吠陀本集》。“梨俱”的意思是诗节,“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实意译为赞颂明论。全集共有1028颂诗,分为十卷。《梨俱吠陀》婆罗门祭司为了适应祭祀的需要而编订的,采用颂诗形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由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转化而成的诸神,表示赞美、恳求或劝说。颂神诗是其中的主要诗歌形式。受到颂扬最多的是因陀罗、阿耆尼和苏摩。
《娑摩吠陀》祭祀时的歌词印度上古时期歌曲集,四吠陀之一。“娑摩”的意思是曲调,因而《娑摩吠陀》是适应咏歌者祭司的需要编制的一部曲调集,“歌咏明论”,其中的诗歌内容居于附属地位,起着类似乐谱中的音符作用。所以《娑摩吠陀》的研究价值主要在印度音乐史。
《夜柔吠陀》是四吠陀之一,全称《夜柔吠陀本集》。“夜柔”意为祭祀或祭祀用语。《夜柔吠陀》即是在举行吠陀祭祀时供负责全部仪节的行祭者低吟的祷词,“祭祀明论”。祷词内容几乎全都出自《梨俱吠陀》。对宗教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分“黑”、“白”两种。两者的区别是:《白夜柔吠陀》只包括祷词,经文和释文明白可分,《黑夜柔吠陀》还有关于祭祀仪式的讨论,经文和释文不易分清。《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同为祭司的实用手册。
在四吠陀中,《阿闼婆吠陀》形成最晚,咒语为主。四吠陀之一,全称《阿闼婆吠陀本集》。“阿闼婆”意为拜火祭祀,同时也指这种祭祀兼巫师的咒语咒术。《阿闼婆吠陀》即是一部巫术咒语诗歌集, 又称《婆利古鸯耆罗吠陀》,意译“禳灾明论”。这里的巫术诗歌表达了吠陀时代印度人民征服自然和社会的强烈愿望,富有主观色彩。
四吠陀中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但亦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类幼年的“思维萌芽”。其中蕴含着吠陀哲学家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的哲学探究。基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