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强震灾情与救援行动综合报道
缅华网2025年4月3日讯
超3000人遇难,灾情持续攀升
截至4月3日,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4715人受伤、发现259具遇难者遗体,另有341人失踪,随着搜救工作深入,伤亡数字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联合国指出,实皆省、曼德勒省、内比都等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其中曼德勒省死亡人数占比最高。中国驻缅甸使馆确认,地震造成3名中国公民遇难、14人受伤。但缅甸军政府官方统计仍以渐进更新为主。重灾区包括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地,其中曼德勒省因人口密集、建筑物倒塌严重,初期伤亡最为显著。
中国率先响应,多国协同行动
中国是首个向缅甸派出救援队伍的国家。中国已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援助,截至2025年4月3日,中国向缅甸地震灾区派出的救援力量包括:
中国国际救援队118名队员,携带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及634件套装备和医疗物资,可独立开展72小时高强度救援。
地方专业救援队有云南救援医疗队、湖南岳麓蓝天救援队(分两批次共14人)、浙江公羊救援队、厦门曙光救援队、厦门蓝天救援队、香港特区救援队、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等。
中方救援队在曼德勒成功救出被困人员
中国在缅甸参与救灾的人员总数约400人,涵盖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医疗队员及搜救人员。
中方医务人员正在救治伤员
此外,印度、俄罗斯、泰国、孟加拉国等20余国救援队也相继抵达,联合国协调国际援助并拨款500万美元支持救灾。尽管多国力量投入,但灾区通讯中断、道路损毁严重,救援物资运输仍面临巨大障碍。
缅甸本土救援力量因基础设施损毁和高温天气(达44℃)效率受限。
灾情严峻,基础设施全面瘫痪
实皆省作为本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情远超曼德勒。卫星影像显示,连接曼德勒与实皆的阿瓦大桥出现结构性坍塌,交通动脉中断,导致救援物资难以进入。当地大量房屋、学校、佛塔损毁,数百栋建筑呈叠式倒塌,救援难度极大。
医院因电力中断、燃料短缺无法运转,抗生素和手术设备等医疗物资严重短缺。伤员救治延迟。高温天气加速尸体腐败,登革热、急性腹泻等传染病威胁上升。
余震频发(累计46次,最高6.4级)加剧搜救风险。此外,地雷因地震位移也形成新的安全隐患。
联合国已调配1500万美元紧急资金,但需求远超当前能力,部分冲突地区因军事行动阻碍救。
华人社群与社团的救灾贡献
曼德勒华人迅速成立志愿者网络,通过微信群协调物资运输,向灾区运送消毒水、口罩、食品等。当地华人企业开放场所作为临时避难所,并协助搜救失联同胞。
中国驻缅大使马珈到仰光国际机场迎接中国救援队,左起第三人为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林文猛
仰光中华总商会等社团牵头组织救援,采购发电机、抽水机、食品等物资支援灾区。华人青年自发成立运输队,连夜驾车将物资送往曼德勒和实皆重灾区。
缅甸中华总商会代表华侨华人送往实皆省重灾区的物品
作为协调核心,缅甸中华总商会联合云南会馆、福建同乡会等,统筹物资分配并搭建救援信息平台。其快速响应机制为灾区打通了“生命补给线”,成为国际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
缅甸地震暴露了脆弱社区在冲突与自然灾害叠加下的极端困境。中国救援队的高效行动与华人社群的团结自救,成为灾难中的温暖亮色。国际社会需持续关注长期恢复,避免疫情与次生灾害进一步吞噬生命
黄金72小时后生还希望渺茫但救援未止
尽管黄金救援期已过,中国救援队仍于3月30日救出被困40小时的幸存者。然而,高温和余震持续威胁被困者生命,专家指出后续存活率取决于个体身体状况及救援效率。
“黄金72小时”已于3月31日结束。联合国官员指出,灾区搜救窗口期“正在关闭”,但仍发现零星幸存者。例如,中国公羊救援队在曼德勒废墟中成功救出数名被困者,但实皆省因交通阻断,救援进度滞后。高温、余震及基础设施瘫痪持续威胁救援人员与幸存者,部分区域甚至需徒步进入。
天灾之下,缅甸人民正面临冲突与自然的双重打击。国际社会的快速响应虽为灾区带来希望,但如何突破政治壁垒、实现全面救援,仍是全球共同课题。
(综合自联合国、新华社、南方+等报道)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导读

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