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华文学的春天已来临(张新民)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8-12-01 14:03:04 共1721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华文学的春天已来临(张新民)

张新民

    我在提交第13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的论文中提到,缅华文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像一片热带森林,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后因气候变化,长期干旱无雨,又遭认为乱砍伐和破坏,树木逐渐枯死,只有残留的疏枝,直到近期,气候变好,雨润滋生,这片森林又有了生机。”我在另一篇论文中最后说,“严冬已过,春雷已响,我们盼望缅华文学繁花盛开的春天早日到来,愿缅华文学繁花绽放,结出丰盛的果实。”现在第16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终于能第一次在缅甸举办,我们可以看到缅华文学这几年发展的成果了。

    不像东南亚其他国家,缅甸没有华文作家协会。2014年8月成立的缅华笔友协会,虽然是包括缅甸本土、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缅华笔友的文学组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现实状况,缅华笔友协会只能的澳门注册,成立时会员只有20几人,当时缅华文学创作的主流不在缅甸。现在,这情况已发生变化,缅华笔会会员一度发展到80多人(澳门43人、缅甸19人,中国内地和港台24人)。在缅甸,除了五边形诗社,近年来又成立了缅北诗画协会、古韵新声诗社,会员多数是年青一代,他(她)们写诗作画,开始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是缅华文学的新生力量,人才济济,是缅华文学的希望所在。

    2012年2月组建是五边形诗社,开始只有4角:方角张祖升、转角段春青、号角王崇喜、奇角黄德明,出版了《五边形诗集》。到现在五边形诗社已发展到11角:云角明惠云、广角王子瑜、一角张琳仙、风角禹风、圆角舒圆、凌角耿学林、海角流风。2013年1月,五边形诗社在新加坡建立了《缅甸华文文学网》,站长段春青,这是缅华第一个纯文学网站,2014年出版了《缅甸华文文学网文集》创刊号,至今已出缅甸华文文学丛书共9集(本)。

    五边形诗社的创建人转角段春青是出生于缅甸抹谷的才女,擅长于写散文、小说和现代诗歌,著作坡多,除了《五边形诗集》,个人专着有散文集《遥寄缅甸一情香》、《荒草集》、小说《百户长英雄传》,她曾任新加坡《联合早报》、泰国《世界日报》缅甸版的专栏作家。是第14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获奖人。

    号角王崇喜,生于缅甸腊戍,祖籍云南,现年35岁,是五边形诗社和缅甸华文文学网创办人之一,东南亚华人诗人笔会理事。他年轻有为,充满活力,是渐露头角的年轻诗人。出版个人诗集《原上》、《五边形诗集》合集,常有作品发表在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的报刊上。2014年他积极参与在仰光主办第八届东南亚华人诗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广角王子瑜,70后缅籍华裔果敢,家居滚弄,长期生活、工作在缅中边陲,是果敢族的文学才子。从事果敢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文字记者、电视节目编辑、普通话播音、歌曲创作等工作,精通中、缅、英、泰四国语言。2006年开设《紫雨词话》个人文学博客,主要作品有杂文集《时间的故事》、《孩子的错父母的过》,诗歌集《耕耘心田》、《人生在于创造》,长篇纪实小说《缅北女儿国》等,常在个人博客和缅华网发表作品。

    2015年,在华裔诗人滇楠的积极倡导下,缅华文学界成立了《古韵新声诗社》。社长滇楠,原名杨立仁,出生于掸邦腊戍的书香世家,从小学习古文诗词。

    他继承祖德,尽心尽力扶持华校教育。他组织“缅华诗联学习群”,培养缅华青少年学习韵律诗词,亲力亲为施教,学习群人数达30多人。古韵新声诗社兼容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员已发展到25人。

    朱添来,笔名蓝翔,是古韵新声诗社的主要成员。出生于缅甸密支那,祖籍广东台山。东南亚华人诗人笔会会员,菲律宾新潮文艺社海外社员,缅华笔友协会会员、越南寻声诗社文字编辑.。2001年起,在《缅甸华报》、《缅甸金凤凰报》、《世界日报》、《东南亚华人诗人网》等发表100多篇各类作品。诗作《熟睡的莲》荣获“莲花杯”第三届世界华人诗歌大赛优秀奖。2017年出版《蓝翔诗选》,收入现代诗110首。2016年参加缅甸代表团出席第15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扛回在缅甸举办第16届的大旗。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缅华社会有不少文化人士,长期从事缅华华文教育工作,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华人的后代,培养华人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坚持文学创作,作诗词,写散文,练书画,颇有成就。

    王升鸿,字晓峰,1934年出生于云南梁河一书香世家,因战乱辍学,1949年到了缅甸密支那,代理中华商报、新仰光报、人民报,因而有机会勤读报章,得益良多。1984年迁居曼德勒,边做饼干厂生意,边义务献身侨团侨校30多年,任孔子学校校长。他自幼喜爱文学,靠自学成才,终于写下大量杂文小品和诗篇,发表在缅甸华报、联合报、世界日报等各种不同的报刊杂志。先后编辑出版《晓峰散文集 》、《晓峰诗文集》、《晓峰诗文杂忆》、《王晓峰往事随想录》、《晓峰诗文续集》等作品集。他为缅华教育、缅华文学和中缅友谊尽心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叶星,出生于中国湖北,1992年移居缅甸,曾任当阳南华中学校长,现任腊戍圣光高级中学副校长。业余从事华文文学创作,作品有中篇传记小说《何绍昌传奇》、《吸毒者众生相》、杂文《漫谈缅甸山歌》,《缅甸民俗》及海外华语教学论文等100余篇。任《缅华人物志》第一、第二集副主编,《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缅甸卷》副主编。

    寸守康,出生于缅甸密支那,祖籍云南腾冲,中文毕业于曼德勒华侨中学。缅文毕业于密支那大学历史系。从事华文教育十多年,现任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教务处执行董事、教务组组长,缅北华文教育学会副会长,2017年11月荣获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授予的“华文教育优秀奖”。他在缅华报刊上发表游记、论文和诗词。主编《曼德勒华侨中小学建校六十五周年暨校友会复会五周年纪念特刊》。

    近年缅华社会又出现一个新文学组织——缅北书画协会,从事书法和绘画创作。成员有会长穆立瑞、滇楠、温雪梅、姜鸿明、王崇喜、杨国舜、段武生、苏懋华、腾蛟、王绍根、董国宝等。穆立瑞会长弘扬国学,练就一手好书法,既能作诗,又能书写,各种字体,美轮美奂。雪梅已是颇有名气的缅华女画家,擅长国画,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令人赞叹。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发展也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表文学作品,起着交流、传播和互相学习的作用。2007年11月在缅甸仰光建立的《缅华网》,开辟缅华文苑、散文诗集、缅华人物、历史回眸、缅甸旅游、缅甸风俗、华文教育等栏目,发表了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缅华文学作品和缅译中翻译作品。缅华网编辑部主任是杨友荣,他和陈民昆、杨民权一起,竭尽全力搞好缅华网,使之成为缅华媒体的主要阵地,功不可没。他用笔名华轩,写了很多文章、拍了很多照片,发表在缅华网上。他帮助主编《缅华妇女协会六十五周年纪念特刊》、《缅甸华商商会百年华诞盛典纪念特刊》、《第七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纪念特刊》和纪念手册,着文有“缅华妇女协会和缅甸华文教育”等。

    以上介绍的是定居在缅甸本土的缅华文学作者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之后,缅华文学已经苏醒,又有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代。年轻一代文学工作者开始茁壮成长,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我们为此而感到兴奋。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对缅华文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还是那些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而从缅甸移居到中国内地、港澳台以及美国等地的缅华作者。他们大多数已到六七十甚至八十高龄,德高望重,仍然不忘初心,不停笔耕,孜孜不倦地写诗作文作画。在美国有丘伟文、叶国治、朱徐佳、苏顺路等,在中国内地有林郁文、朱海鹰、王东白、张新民、陈汀阳、陈云鹏、马越民等,在港澳台有刘贤敬、林清风、张平、许均铨、高徳光、郭济修、林徳基等。                                        

    丘伟文,笔名丘文、了因、倩兮,1936年出生于仰光,祖籍中国福建省,现定居美国南加州。缅甸南洋中学资深老师,一生培养了众多南中学子,德高望重。他长期从事缅华文学写作和缅甸文学作品的翻译,在缅华报刊杂志和网站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任缅甸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缅甸华报》顾问、缅华业余剧社社长、朱波吟社社长、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学校董事、校长。 年过80仍笔耕不息,经常在缅华网发表散文、杂文小品、诗词和译作。2013年出版《缅甸短篇小说翻译及其他》,收入译作61篇。可以说,他是翻译缅甸文学作品最多的人。他十分关心并积极参与缅华社会各种活动,积极发表意见。

    朱徐佳,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女作家,出生于缅甸南渡,成长于腊戍,毕业于仰光华侨中学。1978年旅居美国南加州,曾任南加州缅华联谊会会长。积极参加世界缅华同侨的联谊活动,唱歌跳舞,样样精彩。擅长写诗,文学作品发表在《缅华诗韵》、《缅华文学作品选》和缅华网。

    林清风,1939年出生于缅甸,祖籍福建厦门。1968年回福建,1979年移居澳门至今,任澳门缅华互助会副主席。他和夫人张平长期从事缅华社会历史和缅华教育历史的研究,主编了《缅华社会研究》1—5辑和《缅华抗日战争记忆》,合编《缅甸佛国之旅》、《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归侨在澳门》等书。近年来他和张平用笔名冬青、子惠,在缅华网发表很多回眸缅华历史的文章,翻译缅甸前总理吴努着《缅甸——五年沧桑岁月》,在缅华网上连载。

    许均铨,195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广东台山,现定居澳门,是缅华笔友协会理事长。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台、东南亚各国的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游记、短篇小说、诗词等作品近400篇,对缅华文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著作有《澳门许均铨微型小说选》、《西蒙的故事》、《一份公证书》、《浪漫禁区的情愫》合编《缅甸佛国之旅》、《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归侨在澳门》、主编《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缅甸卷》、《缅华文学作品选》1—3期。是第15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获奖人。

    高徳光,1947年12月出生于缅甸土瓦,祖籍广东中山,1948年随父母回中山沙溪镇,1979年后移居澳门。任缅华笔友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澳门国际诗词对联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兼副理事长、中山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擅长写古典诗词,出版著作《高徳光诗草》。

    缅华诗词作者还有香港的刘贤敬、厦门的陈汀阳、昆明的林郁文,他们三人是缅华笔友协会的主将,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刘贤敬,原名刘三忠,1951年出生于缅甸曼德勒,祖籍湖北省天门市。在缅甸避暑胜地眉苗(彬乌伦)长大,1966回昆明求学,1976年移居香港。他受父辈影响,自幼喜爱中国文学,以后自学成才,擅长写古典诗词,特别是律诗,在《缅华诗韵》、《夏声拾韵》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上发表。出版古典诗集《眉苗华吟》、《眉苗赋韵》,收入古风、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诗作近500首,诗作充满对第二故乡眉苗、曼德勒及缅甸各地风土人情、山水景致的深厚情怀。

    陈汀阳,笔名晨阳、侹洋,祖籍福建厦门。1948年随母到缅甸,在渺名、丹老、景栋、仰光读书,1964年回国,现任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理事长,是缅华笔友协会的创会发起人之一,对缅华笔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热爱缅华文学,写散、小说、游记,更擅长写诗词,常在缅华和东南亚报刊杂志和网站上发表作品。他是《缅华散文集》、《缅华人物志》编委、《缅华诗韵》、《缅华文学作品选》、《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缅甸卷》副主编。2016年出版《晨阳诗文集》,包括散文篇、随笔篇、报道篇、翻译篇、诗词篇5部分,内容丰富多彩,佛国伊江情浓,爱国爱乡情深,可读性很强。

    林郁文,笔名林枫,博名枫林晚,出生于缅甸达柳漂,祖籍福建南安。从小喜欢文学,少年时期在仰光《人民报》副刊发表散文、诗歌。长期的写作实践,使他成为缅华文学界写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的佼佼者,从2005年起开博写文,十年内写就散文随笔、现代诗歌、诗歌赏析和格律诗词等230余篇。他担任《缅华散文集》编委、《缅华诗韵》、《缅华文学作品选》副主编。2015年出版个人著作《枫林晚林郁文诗文集》,为突出一个“侨”字,只选入48篇诗文。

    缅华侨界人才济济,除了诗文作者,还有不同领域的几位教授——陈云鹏、朱海鹰和张新民。

    绘画教授陈云鹏,1938年 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福建厦门,1959年毕业于仰光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专业,1960年回国深造,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他擅长油画静物、风景画和肖像画。画风严谨富有内涵,风景画面非常逼真,他画的仰光大金塔、蒲甘佛塔、厦门风光、黄河壶口瀑布和领袖画像,看起来就像照片一样真实,绘画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音乐教授朱海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笔名海兴、洁敬,生于1952年,祖籍广东台山。从小在缅甸仰光学习音乐,1966年回到昆明读书,1969年再返缅甸,拜著名民族音乐家吴德斯为师,1980年又回国,1990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东方音乐。曾在国外用五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语言创作了上百首歌舞曲、戏曲公演,在各种刊物发表论文和作品90余件。主要著作有:译着《南传上座佛教故事选》、专著《论缅甸民族音乐和舞蹈》、《泰国缅甸音乐概论》、《东南亚民族音乐》、纪实文学《乱世青年之南行漫记》等。社会兼职: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英语教授张新民,笔名丹青,1937年9元出生于缅甸抹谷,1952年回国求学,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后留校工作,研究缅甸历史。1965年因援越抗美需要被征调参加解放军,后在第一军医大学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正师级教授,荣获解放军三总部颁发的《从事国防教育30年》八一奖章。曾任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刊物《大学英语教学》主编。1998年退休后,积极从事缅华文学写作,任《南粤胞波》主编、《缅华社会研究》第三辑副主编、《缅华散文集》编审、《缅华诗韵》和《缅华人物志》第二集主编、洁敬(朱海鹰)着《乱世青年之南行漫记》审定,《缅华文学作品选》第一期编委会副主任、第二期副主编。爱好缅甸音乐,记谱翻译缅甸歌曲60多首,出版《缅甸歌曲精选》两集,广泛受欢迎与好评。二十年来在中国内地和港澳、缅甸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报刊杂志和网站发表散文杂、游记、诗歌、小说、论文和译作等文学作品200多篇。积极参与缅华文学组织的活动,是缅华笔友协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会人之一,任第一届理事会第一副会长。2012年以缅甸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第13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并提交论文,这是缅甸代表团第一次出席亚细安文艺营,受到重视和好评。2014年又出席第14届文艺营并提交论文。重视建立中缅民间友谊,跟文学艺术工作者作家、演员、教师等缅甸友人有广泛联系。

    缅华社会还有很多在文学创作上有成就的文学作者,只因篇幅有限,本文不能都一一介绍,深感抱歉和遗憾。

    从上面的介绍可看到,缅华文学界确实人才济济,是藏龙卧虎之地。缅华文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沉寂之后,已开始苏醒,枯而不死的树枝又重新发芽,并逐渐成长壮大,缅华文学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

    然而,我们还要看到一个现实,就是在缅甸虽然有五边形诗社、古韵新声诗社、缅北书画协会,以及境外的缅华笔友协会等文学组织,但是,不像东南亚(亚细安)其他国家那样,在缅甸还没有缅华作家协会这样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文学组织,以至第16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的主办者不是缅华文学组织,而是缅北华文教育协会。几个缅甸华文文学组织,只能是协办单位,这是有点尴尬而又不得已的事。我们要感谢缅北华文教育协会和尚兴玺会长,感谢承办单位云华师范学院,如果不是他们主动承担主办的重任,第16届文艺营就不可能的缅甸举办。

    鉴于这种情况,经过广泛接触和交流,很多缅华笔友认为有必要尽快成立一个统一的缅华作家协会,才有利于缅华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兴旺。希望缅华各文学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加强联系和沟通,协商成立缅华作家协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例如,可由现有的各缅华文学组织派出主要领导,组成作家协会的理事会,制定章程,实行集体领导的同时,各文学组织可作为作协的分会,继续独立活动,发挥各自的作用。作家协会要借鉴亚细安各国作家协会的经验,研究华文文学的发展,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团结互助,发挥长处,找出不足,明确方向,迈步前进。

    作家协会有必要定期出版刊物,组成相对稳定的编委会,视经费情况,每季出版一期,并有计划出版缅华文学丛书,最好还创办新的缅华文学网。刊物和网站双管齐下,就能让年轻一代的缅华文学写作者有更多机会发表作品,这也是培养缅华文学新生力量的好途径,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传承下去,共创辉煌。

    为进一步发展中缅两国胞波友谊着想,我们也要促进中缅文化交流,翻译介绍缅甸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生在缅甸,长在缅甸,懂得缅文,具有最有利的条件来做一个促进中缅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缅华作协的成员,责无旁贷。

    缅华文学再度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满怀信心,缅华文学一定会繁花盛开,百花争艳,收获硕果,这样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