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反补贴调查预设了立场,但德法还在较劲

编辑:底线思维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4-05-31 13:36:23 共306人阅读
文章导读 5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将在6月6日至9日欧洲议会选举结束后,再公布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决定。……

来源:底线思维

5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将在6月6日至9日欧洲议会选举结束后,再公布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决定。这项决定原本是要在6月5日作出,这一推迟也可见欧洲内部对此的争议。

自美国5月中旬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不忘喊话欧洲,称美欧需要在抵制所谓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上“携手合作”。然而,欧洲方面的表态却耐人寻味。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回应耶伦称,欧方会“采取不同的做法”。德国总理朔尔茨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森一同表示,“瓦解全球贸易是个坏主意”,宝马、大众、法拉利等众多欧洲车企也持反对态度。

欧洲内部究竟如何看待美国单方面挥舞关税“大棒”?欧盟是否会屈服于美国的施压?中欧贸易可能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就相关话题,观察者网对话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带来解读。

【文/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美国宣布对华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后,德国总理朔尔茨短时间内两次表态,警告欧盟不应该学美国的“坏主意”,并强调贸易保护主义对德国的危害。朔尔茨总理的回应如何体现德国对关税问题的看法?

郑春荣:其实不止这两次,朔尔茨在上个月访华期间也释放了一个信号。他列举历史上的经验,说当年日本、韩国的汽车也没有击垮德国车企,应该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竞争。这是朔尔茨的一贯理念。

我认为他的话至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德国秉持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总体思路是基于市场逻辑来面对竞争,而不是动不动就用封锁的方式应对外部挑战。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来说,搞贸易封锁的后果是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德国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利益。虽然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所缩减,但总体来说,中国依然占他们全球市场中最大的份额,而且德企还在加大投资。如果同中国爆发贸易战,德国企业肯定会承担主要的伤害。

最后,朔尔茨也谈到了欧盟是否对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问题,目前中欧贸易的现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从中国销往德国、欧洲的汽车,不一定完全是中国企业生产的,里面的零部件可能也来自欧洲企业。朔尔茨提到,中国输欧的电动汽车,50%可能是德国车企和中国生产商共同制造的。因此如果欧盟发起关税,就会伤到欧洲自己。

当地时间5月13日,朔尔茨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举行联合发布会。图自: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经济学人》的评论认为,美国单方面挥舞保护主义的关税“大棒”,实际上伤害的是美国曾经推动与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削弱了自身的领导力。欧洲国家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郑春荣:关于这个问题,欧洲内部有不同的声音。德国的看法是,经贸问题更多应该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通过谈判解决纠纷。相比美国,部分欧洲国家还是更在乎脸面,主张维护与遵守多边规则。

至于说欧洲对美国的做法是否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目前还很难说。美国在贸易上搞单边主义,出于“美国优先”的考虑去霸凌其它国家,违反了其最初倡导建立的自由贸易规则。部分欧洲国家对此心知肚明,美国的这种“双重标准”其实不利于西方国家共同倡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国家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并不见得会公开站出来指责。

观察者网:欧盟去年对中国发起了反补贴调查。如您介绍,德国是比较明确地反对,欧盟内部对这个议题主要分为什么样的态度?

郑春荣:目前欧盟对中国车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主要是法国人和欧盟委员会在后面推动,但是,除了德国,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较明确的表态。在关税问题上,欧盟委员会掌握着主动权,该机构有权启动调查,也有权在得出结论后决定是否征收临时性关税,但是征税比例是有限的,可能到30%左右。

然而,如果欧盟后续决定加征永久性关税或是大幅度提高征税比例,就需要拿到所有成员国面前去讨论博弈。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勒梅尔呼吁要“重新平衡”欧中贸易关系,路透社:德法在对华立场上分歧越来越大。图自:视觉中国

显而易见,德国反对加征关税,也正在欧盟内部施加影响力,同法国的那支力量在相互较劲。现在还不好判断较劲的结果。通过朔尔茨同瑞典首相的共同声明看得出,德国得到了瑞典的支持。至于其它欧盟成员国,尤其是不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必会关心这个议题。但是,一旦中国同欧盟爆发贸易战,欧洲的各国都会受到影响。

欧盟现在以所谓“产能过剩”借口来调查中国,宣称是中国政府的补贴导致了产能过剩,中国国内消耗不了这些产能,所以就倾销到全球市场,让欧洲“吃不消”。而中方表示,不存在“产能过剩”的议题,其实各国政府都在做补贴。

目前双方还在就这个问题进行博弈。至于说欧盟委员会可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0%的关税,我估计国内的相关企业多多少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准备。

如今法国正在大力发展电动车制造业。虽然德国、法国都很重视汽车行业,但区别在于,首先两国的销售市场不一样。德国汽车的主要市场在中国,而法国汽车占中国市场的份额很小,主要是在欧盟内部各地销售。因此中国的电动汽车输送到欧洲,对法国车企的冲击是最直接的。

其次,从对经济运行规则的看法来说,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更强调开放、通过规则解决贸易争端。而某种程度来讲,相比德国,法国的中央政府权能更强,国家干预的程度更高。所以两国市场经济治理的理念也有不同。

最后,在电动汽车领域,德企也在同中国企业合作。他们认为光凭自己是竞争不过中国企业的,德国想要在这一块弯道超车,就只有同中国成熟的电池生产企业合作,借助你的平台,在你这里生产,然后直接供应中国和世界市场。这就是他们现在讲的“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的经营策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德国在欧盟对华反补贴调查的问题上,采取与法国不同的立场。

观察者网:有外媒称,相比美国,欧盟更希望基于世贸规则和基于证据的方式去推进反补贴调查,但是这会看上去“显得软弱”。美国会在多大程度上就关税问题施压欧盟?欧盟会如何反应?

郑春荣:首先,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电动汽车份额不大,美国对电动车这部分加征的关税主要是象征意义比较大,背后当然有拜登政府基于大选的考虑。因为之前特朗普主导了竞选话语,一直在强调要对中国加征关税,甚至高达200%。而拜登希望体现出,他同样能在对华经贸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

然而,如果针对中美贸易中重要且相互依存度高的领域“开刀”,反而会伤害美国经济,所以拜登选择了电动汽车这个象征意义较大的领域,毕竟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电动车企在海外攻城略地。美国政府认为这轮加征关税能起到某种“示范效应”,而对美国经济的短期实际损害却并不明显。

至于说美国是否会对欧盟施压,其实双方背地里始终存在沟通协调。比如美国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的议题,欧洲方面马上跟进炒作。这次美国加征关税后,哪怕美国人还没公开发话,欧洲一部分人就会觉得要主动配合与响应,尤其是像欧盟委员会这样的机构。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德国法兰克福访问 图自:耶伦的社交媒体X账号

观察者网:从中方的角度来说,要如何应对欧盟发起对华“反补贴”调查、试图加征关税的做法?

郑春荣:我国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我们现在讲中国输出的是“新质生产力”,这对欧洲应对气候转型、绿色能源转型问题都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就算在叙事上无法说动对方,对经贸领域的分歧还是要务实处理,我们主张根据世贸组织规则,通过谈判解决争议。就拿补贴的问题为例,各国可以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达成一致,对所有国家的补贴水平有共同约束。这样也能体现出中国重视多边主义机制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三点,我想包括在私下里,中方应该会多做德国的工作,向德国方面强调,加征关税、打贸易战损害中德、中欧的经贸合作,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其实德国方面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德、法的态度都要兼顾。本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时,中法双方均表达了要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的意愿。希望法国也能意识到中国市场可以带来的利益,同时方便中国的车企进一步走出去,双方通过管控分歧来达成妥协。

观察者网:在新能源产业补贴的问题上,欧洲似乎陷入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始终强调“自由市场”、维护“基于规则的贸易秩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在关键、前沿科技领域的国家补贴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您怎么评价这种看法?

郑春荣:欧盟的两面性、矛盾心态确实存在。一方面,欧盟不满意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大搞补贴,甚至把欧洲的制造企业都吸引到美国去投资建厂,导致他们的制造业空心化。为此马克龙还去美国同拜登理论,说对绿地投资的补贴不能只针对美国企业,既然欧美是盟友,就应该允许补贴欧洲企业。但是美国人不理睬他。于是欧洲方面只好搞了自己的补贴政策。

类似的,欧盟经常批评中国的大规模投资,但当它发现成员国单打独斗的规模太小时,也只好在欧盟的层面推进联合研发,比如推出了“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由多个欧盟国家联合投资电子科技研发与其它的关键技术研发。

在反补贴调查的问题上,欧盟委员会其实预设了立场,认为中国的体制当中,经济和政治是密切关联的。中企配合调查、提交资料,他们却认为中企不会就补贴问题如实陈述,一口咬定我们的企业没有提交足够详尽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实则在为后续实施临时性关税做铺垫。

这背后体现出欧盟一种矛盾纠结的心态。本质上说,从它眼中市场经济原则的角度出发,欧盟认为政府不应该搞过度补贴。可当发现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落后中国时,欧盟又多多少少想搞自己的补贴政策。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尤其是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它肯定不乐见各国纷纷搞贸易壁垒。

现在的问题是,大国间如何避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互相封锁的补贴竞赛中。欧洲总体上的态度还是支持通过世贸规则解决争端。这与美国不同,美国对于遵守世贸规则没有兴趣,何况目前世贸组织的争端裁决机制在美国影响下也陷入瘫痪了,美国不想被这些规则约束。

既然美国不愿意基于世贸规则同欧洲谈判,也许未来的希望就在于中欧携手,来塑造国际经贸体系中的新规则。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