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缅甸教育指导思想的一个误区
缅华网 伊江树
民盟执政两周年,官方报纸以“为了人民的第二年”为题,组织一系列文章报导政府各部门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4月10日的《缅甸之光》报就报导了教育部部长的采访录。在这篇报导中,提到了教育部的一个口号:“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这个口号,许多老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当地与一位退休老教师谈话时,其就对这个口号所产生的影响做了一番探讨,现将其的看法阐述如下:
口号动听但不切实际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个口号确实是十分动听的。但就像过去许多政治口号一样,动听但不切实际。过去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时,经常说的就是要使人民“共同富裕”,消除贫富不均的现象。但真正实行时根本无法达到“共同富裕”,最后是跌到“共同贫困”的泥坑中去。后来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时,改变这一口号与做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跳出了“共同贫困”的泥坑。
教育事业方面也是这样。强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呢?如果没有能力做到,但又一定要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那最后只能造成自欺欺人的局面了。多年来缅甸教育无法振兴,学生学业水准无法提高,固然有许多因素存在,但在错误动听的口号指导下,无法严格把关,让学生们一级一级地“一路顺风”地升上来,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各层次的毕业生(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毕业生)都没有相应的水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口号造成了“放弃所有的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的现实。只可惜,现在一些教育界负责人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大言不惭地说他们是如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实在令人无法认同和理解了。
毕业会考就是应该严格把关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政策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在(小学、初中)毕业会考时允许补考。本来一个严肃的毕业会考,是根本没有什么补考制度的。查遍世界各国的毕业会考,可能也不会发现这个先例,但在缅甸却创下了这个先例。从2015年开始,小学毕业会考、初中毕业会考都一再要求让不及格的学生重新补考。据一些阅卷老师之说,他们已经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放宽了尺寸,但有的学生程度真的差得不可理喻,不得不将他们“刷”下来,但高高在上的教育界负责人就是要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定要给不及格的学生们一个机会,为他们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补考,“劳民伤财”之外,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呢!现在很多地方的毕业会考,已经流于形式,老师们睁一眼闭一眼,放任全体学生们“过关”,这个现象,已经是非常严重了。但教育部的高层负责人,就是不知道检点,还是在自我陶醉,认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政策获得了成功。
前不久还看到一些报导,说缅甸高考只有35%的学生能过关,这录取率太低了,对学生们来讲压力太大了等等。但真的知道内情的老师都说这35%的录取率还是太松了,很多学生们的程度太差强人意了,但为了满足高层人士的“虚荣心”,尺寸放宽了许多,现在许多大学都在反映大一的新生水准太差,就说明了这一点。
坦白地讲,现在这高中会考已是我们教育界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而且这一道防线都已是破旧不堪,漏洞百出了。但就是这样还有人想把这道防线也摧毁掉。说什么其他先进国家的高考录取率已达到75%甚至90%,缅甸也应往这方面努力。还是前面所说的那样,我们这里有没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要跟人家攀比,等到我们也具备了同样的条件后再跟人家攀比吧。而且记住,这些所谓的先进国家,在多年前他们的高考录取率也是十分低的。在缅甸为一些人士所津津乐道的20世纪50年代的“民主时代”时,高中会考及格率甚至不到10%!现在高喊“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人士,有没有想到过这一点?
毕业会考,就是应该严格把关,鉴定学生们的实际水准!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更深刻的含意
其实,“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口号,应该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含意,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留级”,应该理解为“为不能在正常的学校中继续深造的学生开拓新的学习领域”。可是我们的教育界高层人士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他们所说的先进国家中,学生们并不是一蜂拥挤向大学的。这些国家在初中、高中阶段时都有意识地将学生们“分流”,让一部分学生转向技术职业学校学习。在缅甸,这种技术职业学校还不多,也还没受到人们的重视或承认。
如果真的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那就要往这方面发展才对。毕竟,有很多地方的学生们要进入正规学校按部就班学习有一些先天不足的情况。你一定要他们读好初中上高中进大学,有时候根本无法办到。你想让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你想“开发人力资源”,那就不要只鼓励他们“死读书”,因为这会造成“读死书”甚至酿成“读书死”的悲剧。为他们广开其他学习管道,这才能真正实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初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