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叟缅游记(执笔:穆景照)
六叟缅游记
执笔:穆景照
2014年1月13日—1月27日我们一行平均71岁的6个老顽童兼摄影发烧友以自助游的形式前往缅甸走了一遭。6人中年长者75岁,最小为66岁,其中周绍琪、徐昢、李绪成、穆景照4人来自北京,李亚元、诸茂华2人来自上海。此行顺利圆满却又多有周折、磨难,但有如《西游记》唐僧取经最终还是修得正果,具体详情且容下文慢慢道来。
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行的顺与不顺
缅甸之行早在酝酿之中,但具体实施却又是充满了偶然性。10月的一天,上海的李老师照常在网上浏览时发现东航正在推出1月中旬昆明至仰光的优惠机票,往返才需3100多元且时间也很适宜,既在缅甸旅游的黄金季节内又躲开了假日的高峰时段,非常适合我们退休闲散人士。于是李老师及时联系北京决定立即订购机票确定成行。谁知在网上注册登录后才得知需在当日下午5时之前将款汇到订购才有效,而当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十万火急,而李老师有约马上要出门,北京也只有周老师在家,遂决定北京由周老师、上海由诸老师分头办理。由于联系人、注册账户、航班班次、转账所用信用卡、人员护照身份证信息等诸多问题,周老师在老伴的协助下通过电话、电脑与各有关方面联系沟通直到将近5点才终于将款汇出算是完成了预定。两天后上海又一朋友也想参加一起去,再联系订票时价格已经变为5千多了,钱多花点有限只是心里觉得不平衡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料到了12月中旬临近办理赴缅签证前,刚刚出国回来的李院长查询东航积分时突然发现没有我们一行6人的航班预定信息。经与东航及预售部门联系,才得知是由于部分人员当时在国外护照信息无法输入所致。于是周老师赶紧补充了有关完整信息才算真正落实了预定手续,此事让办事一向严谨的周老师着实着了一下急。临行前两天周老师为了心里踏实通过电脑想再确认一下,谁知输入6人信息电脑却显示为空白,后经徐总重新查询得知“已经出票”。周老师为此又虚惊了一场。难怪在机场见面后周老师说“从心情上讲,只有手里拿到登机牌心里才算真正踏实了。”
我们的航班是1月13日早6:40起飞,谁知清晨5点多正当我们乘坐出租车前往机场途中突接上海李老师电话说具东航消息由于气候原因飞往昆明航班已取消,让我们尽快也询问一下。5点30分我们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后直奔东航窗口,得知我们所乘航班确已取消,原因是昆明下雪并建议我们改签下午班机。但这样一来我们就将赶不上下午2点飞往仰光的班机也就无法乘坐当晚早已预定好的由仰光前往蒲干的夜间大巴,一系列的行程将全部打乱。更重要的是前两天的车辆和旅店早已预定好,我们一旦不能按时到达将给后面的旅程带来极大的麻烦与不便。正在我们决定与东航方面继续交涉时再次接到李老师说上海方面航班无变化正常起飞。这样就明确说明肯定不是气象原因,否则上海航班应该也同样取消。最后经李院长前前后后找了机场、东航的多个部门才告知我们6点35分的航班还有几个空余位置,可以改乘该航班前往昆明,我们当即表示同意。这时距起飞已经不足50分钟,我们匆忙领取机票、办理好行李托运、通过安检及时搭上了飞往昆明的航班,保证了接下来的旅程顺利成行。
俗话说好事多磨,但愿出发前的波折能够给我们日后的旅程带来好的运气。
二:蒲干—
行走在时空的隧道里
我们旅行的第一站是蒲干。13日下午4时许抵达仰光,当晚7点即撘乘JJ Express的VIP Bus前往蒲干并于凌晨4时左右到达,遂叫了一辆出租车直抵宾馆。
图1:蒲甘宾馆的合影(左至右:李亚元、诸茂华、李绪成、周绍琪、徐昢、穆景照)
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的同学陈先生帮助我们事先预定了仰光到蒲甘的夜间大巴并预定了蒲甘和茵莱湖的宾馆,省却了下车后找大巴车站、定下一站旅馆等许多麻烦,使我们安安心心的开始我们的旅程。
蒲甘是缅甸历史上著名的蒲干王朝的都城。蒲干国王阿奴律陀笃信佛教,在他统兵征服直通王国时,获取了30多部宝贵的《三藏经》并俘降300名博才的高僧和大批技艺精湛的各类工匠,由此便开始在蒲甘大兴土木,营建大量佛塔、佛寺,蒲甘也逐步发展成为缅甸文化、宗教的圣地之一。
图2—3 壮观的蒲甘塔林
漫步在约25平方公里面积的古城蒲甘,大、小不一、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寺庙、佛塔矗立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出门见佛塔,步步遇菩萨”是人们对蒲干这个万塔之城的形象描述。
伊洛瓦底江与钦敦江汇合后冲击成的蒲甘平原孕育了缅甸历史上最伟大的蒲甘王朝,伊洛瓦底江边超过4000余座的佛塔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抵达宾馆后我们决定继续包租此车两天先拍摄蒲干的主要景点如悉隆敏罗寺(Htilominlo Temple)、阿南达寺 (Ananda Pahto)、达宾纽(Thatbyinnyu Pahto也译他冰瑜)、瑞山陀(Shwesandaw Paya)、苏拉玛尼 (Sulamani Patho) 寺、瑞喜光塔(Shwezigon Paya)等
瑞山陀塔(Shwesandaw Paya)
著名的瑞山陀塔是一座高50米、五层台阶、呈幽雅白色的金字塔式佛塔。该塔由阿奴律陀王(King Anawrahta)所建,Shwesandaw意思是“金色神圣的发舍利”,是以供奉珍藏在塔内由庇古王进贡的佛发舍利为塔名;瑞山陀塔是蒲甘平原四大金塔之一,也是唯一一座登塔楼梯建在塔外的古塔。瑞山陀塔虽不是最高却是欣赏日
图4 瑞山陀塔正面
出日落绝佳之地,塔顶具有360度广阔视野,早晚朝阳、落日中壮美的蒲甘塔群一览无余。
图5 塔上僧人
登瑞山陀塔看日出日落已成为来缅甸旅游的经典保留节目。
达宾纽(Thatbyinnyu Pahto)寺
达宾纽寺是由阿隆悉都王(1113至1163年)修建,高67M,为蒲甘地区最高大的建筑。该寺建筑外立面由两个巨大、重叠的立体形组成,内有砖砌的巨大佛像,在当地有神庙之誉。
图6(上):造型雄伟的达宾纽寺在塔林中非常醒目
达玛扬基寺(Dhammayangyi Temple)
图7达玛扬基塔
达玛扬基塔是蒲甘佛塔群中最大的佛塔,也是砖塔建筑杰出代表。整个塔体全部由大块红砖砌成,砖与砖之间没有水泥相连却结合十分紧密,不仅看不见缝隙, 甚至连针都插不进去,令人叹为观止。建造者那雅督 Narathu 国王(蒲甘王朝第 45 任国王 1167-1170),残暴异常。1170 年塔未建完国王就被 刺杀,此后建设就告中止,至今塔顶仍未修复。
阿南达寺 (Ananda Pahto)
阿南达寺(又译阿难陀寺)建于1091 年,寺名来源自佛陀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阿难陀。阿难陀寺曾一度毁于1975 年的地震,后又重建。。由于该塔附近多属小塔,所以鹤立鸡群,非常特出,被公认为浦甘古迹中最庄严及精致的佛教建筑体。
图8
经过了两天包车的早出晚归,主要景点已经拍摄的差不多了,我们决定第3天变换个方式每人租一辆电动自行车来一次穿越蒲干的自由行。问题是我们6人当中虽然都会骑自行车但有5人平时已经不骑了,电动自行车更是只有两人骑过。为此头天我们还专门花费时间每人试骑了一次。第3天一大早我们不约而同的抛弃了笨重的摄影包改为每人一机一镜,骑上租来的七、八成新的电动自行车(中国产)合影留念后就开始了一天的蒲甘穿越之旅。
图9(上):Let'S GO
一行6人由翻译兼导游老诸打头,摄影指导兼领队李老师紧跟其后负责寻找、发现有价值的拍摄目标,后面依次是徐总、李院长、周老师,骑行电动自行车最熟练的老穆殿后。如果说前两天早晚的拍摄更多的是追求光影效果,从摄影的角度展现蒲甘寺塔的恢弘壮观、以宏观的视角体会和解读壮美画面背后隐藏的历史轨迹及其带给人们的警示与思考的话,那么接下来“随意闲逛”的骑行才是对历史尘封中昔日蒲甘王朝古都的细细解读。风光摄影不光是需要追逐日出日落时绚丽的光影,有时也需要放缓节奏,静下心来用镜头寻找、品味、发现画面背后的一些什么。
从我们的驻地出发,沿着新蒲甘的方向一路走来,更加吸引我们使人心动的是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树林山坳间的各式各样的寺、塔。这些随处可见的寺塔色彩不一、造型各异,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甚至只剩下残垣断壁,在这里时空仿佛停滞了,只有它们在用无声的语言向过往行人讲述着昔日的辉煌和遭受的磨难。
图10
蒲甘地区寺庙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佛塔(公元850—1120年),深受印度佛洞的影响,但在阿奴律陀王统一缅甸(1044年)后,逐步受孟文化影响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这些寺庙的杰出之处是完美的拱顶、外墙的雕刻和佛龛以及内墙的壁画。大部分铭文是孟文。
图11
中期佛塔(1120—1170年)1113年阿隆悉都王登基后,寺庙的建筑风格进入了过度时期。这时期的寺庙仅有两层或一层,有的还受印度菩提伽耶寺的影响,有金字塔式的小尖塔。
图12
晚期佛塔(1174—1300年)层数更多,总的来说也更加高大。
图13
骑行途中倒也发生了几个有趣的小插曲。从旧蒲甘通往新蒲甘的道路不宽,有地段有路牙有的地段没有,主路和沙质便道“无缝链接”在一起。路上虽然汽车不算多,但摩托车和行人还是不少的。我们出发不久在游览完路边一个小塔返回主路时,先是乐天派的诸翻译官车轮陷入沙土中跌了一跤,接着领队兼摄影指导李老师同样原因接连摔了两跤。由于是松软的沙土地并无大碍,他们爬起来掸干净身上的土迹骑上电动车背着单反又继续前进了。但是下午在返回宾馆的路上,李院长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那段路况较好但汽车开的也较快,李院长为了避让后面的汽车在往外靠的时候脚蹬子碰到了马路牙子,结果连人带车就摔出去了。所幸大家骑的都较慢,因此李院长只是右膝下面搓破了一道口。伤口不大但有些深,问题是旅程才刚刚开始如果一旦感染必将影响到后面的行程。于是翻译兼导游的老诸同志又自告奋勇担当了队医的角色,随身携带的医药包也派上了用场。在诸导的护理下李院长的伤口好转没有出现感染,但直到旅程结束也没有完全痊愈,不过没有耽误后面的拍摄也算是有惊无险了。身处佛教之乡,庆幸之余只有念一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还有两件小事则充分体现了缅甸人的淳朴、善良与热情。一次是我们经过路边一塔群恰逢一羊群过来,在则逆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场景,于是大家纷纷下车追踪而去竞相拍照。十多分钟后我们拍完往回走,远远看到一个10来岁的男孩手里举着一把钥匙迎面向我们走来,看到钥匙牌上的号码才知是徐总的。我们连忙向他表示感谢,而男孩只是微微一笑就扭头离去了。看来男孩已经等了我们很久了,因为当时周围只有我们6辆车,6个人。另一次发生在伊洛瓦底江畔码头附近。码头旁有一寺庙名字忘记了,我们游览一圈后诸导的车钥匙怎么也找不着了,可离开时我明明看见他将钥匙放在摄影背心口袋里了呀。我们挎包、衣袋、地下左找右找还是没有。正在着急时,不远处一个小伙子微笑着拿着钥匙过来了,我们一看正是诸导丢失的钥匙。看来是由于附近游客很多小伙子也不便一一询问,直到看到我们围着电动车翻来覆去的找东西才确认是我们丢失了钥匙,于是径直给我们送来了。人们常说“柬埔寨人的微笑”,这次我们切实体会到了不亚于柬埔寨人的给人以温暖的“缅甸人的微笑”。
结束了一天的骑行,我们撘乘晚上7:30分的夜间大巴离开蒲干前往茵莱湖。
三、 茵莱湖—
湖光山色中感受那古老水文化的沉静
享有“缅甸天堂”美誉的茵莱湖是名符其实的东方威尼斯。茵莱湖位于缅甸掸邦首府东枝市南30公里处,夹在掸山山脉之间,海拔878米是缅甸的第二大淡水湖。茵莱湖历史上因被群山环绕交通闭塞,成为古王朝流放败军和犯人的地方。那些不屈的流放者在这里顽强的生活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水上家园。如今茵莱湖区的居民主要是这些流放者的后裔,自称为因达人。清晨泛舟湖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船、薄雾、岸边佛塔、水上竹屋,俨然一幅天然水墨画。傍晚,落日、晚霞、金色的湖面、独脚划桨的扁舟,那副安详、沉静让我们懂得了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贫困却仍然乐观、豁达、坚韧而又充满活力。
用脚划船的捕鱼人是茵莱湖的三大奇观之一。茵莱湖面虽然广阔清澈但水深却较浅,旱季只有2米,雨季才达到5米深。由于水浅且湖里芦苇很多,为能够更清楚地看清水面下的鱼群,当地人发明了将桨别在右腿膝弯后面用脚划桨:,右手稳着桨把儿,左手拖着鱼网,这一独特的划船方式。
图14(上)湖中的独木舟
同样因为水浅草多不便撒网,所以至今因达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用古法网罩(一种状如大斗笠、两头中空的倒三角形鱼筐)捕鱼的方式。这种网罩只适合捕捉大鱼,小鱼都能从底部轻松逃脱,据说正是由于这种有节制的捕捞有效的保持了湖区的生态平衡。
茵莱湖上的村子至今保持着几百年来的传统,有织布村,有铁匠村,有木匠村,还有专门以做雪茄、制陶器、打泥砖等为生的村庄。
图15
图16
图17湖中寺庙及朝拜者
湖里拍摄了两天,19 日第三天我们决定每人租一辆自行车来一次沿湖岸的骑行拍摄,目标除了葡萄酒庄园,主要是田园风光。头天晚上我们询问了餐馆老板,得知从我们的驻地骑到葡萄酒庄园只需30分钟,于是我们决定第一站先去葡萄酒庄园。清晨我们仍然轻车简从,一机一头斜背于肩开始了我们的乡间之旅。蓝天白云、农舍蔗田,宁静的小路伴随着炊烟袅袅,迎着徐徐拂来的微风我们边骑边拍,记录着异国他乡的田园美景,感受着令人陶醉的沉静和安详。尤其是伴随着诸导随身听中播放的《我的太阳》、《绿袖子》等英文古典乐曲(歌曲)的优美旋律,慢慢的骑,慢慢的听,不能不令人深深陶醉其中。正如歌中所唱“任思绪在微风(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微风(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走来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50多分钟,怎么还没看到葡萄酒庄园在影子呢?停下车问问吧,一问被告知往前还有半小时路程。30多分钟过去了还没见到,再问问吧,又是再前面还得30多分钟。不知是我们问的不准确还是当地人
英语听不懂,总之4个30 多分钟过去了还是没见到葡萄酒庄园的踪影。最后一次问的是几个小伙子,他们连比划带说的,意思是就在前面并热情地把我们领到一个岔路口。我们看到有不少外国游客往里走,心中窃喜想总算找到了。不料又骑了10多分钟却来到了一个河边渡口。往回骑吧,好在景色秀美、气候宜人、车子好骑。边骑边问,终于遇到一骑摩托车的年轻女士,自告奋勇愿意给我们带路。于是我们6辆自行车跟在一辆摩托车后面沿着来路一路疾驰,一个多小时后来到竖有一巨大的写有“RED MOUNTAIN”牌子的丁字路口,年轻女士告诉我们直接往里就是了。我们一看想起来了,来时看到了这个大牌子,大家还说回来时应该拐进去看看。此地距离我们出发地点确实不远,来时也就骑了半小时左右。不管怎么说总算找到了。为了表示感谢我们给了女士5000K并在牌子前合影留念。这时已是接近中午12点了。
图18(上):葡萄酒庄园路口合影
图19(上):山顶的露天酒吧
进了大门再往前是一路陡坡,于是我们把自行车停在门口徒步前行。及至爬到坡顶原来却是一家餐厅,并没有见到葡萄酒加工厂。不过餐厅环境很好,许多不怕晒的
西方游客坐在露天餐桌旁边吃边享受着日光浴边欣赏葡萄园的美丽风光。我们怕晒选择了室内进餐,边吃边聊等待著日落再往回返顺便还能有机会再抓拍点什么。
顺便说一下,其间又发生了一件趣事。进大门放车时李老师没注意自己的车没有车钥匙就将车锁上了,没办法出来时再说吧。吃完饭李老师请餐厅服务员帮忙带上钳子、改锥去把车锁撬开。不一会他们就回来了,说很顺利没问题了。由于服务员撬锁时将自己的小刀折断了,为此李老师还给了那个服务员5000 K作为酬劳。谁知等到我们决定离开时却发现李老师的车锁依然锁着而老穆的车锁却被撬开了。原来李老师请服务员撬车锁时将车认错了。没钥匙的没撬,有钥匙的却撬开了,无奈只好请大门口的门卫帮助拿砖头给砸开了。结果付了小费的没起作用,解决问题的倒是义务帮忙的门卫,此事一时成为了大家的笑谈。
回到宾馆稍事休息于当天晚上7:00仍旧乘坐夜间大巴前往曼德勒。
四、 曼德勒—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20日清晨我们到达了曼德勒,找好旅馆放下行李稍事休息包了一辆小面包车即开始了我们曼德勒的拍摄。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缅甸政治、经文、文化中心之一,由贡榜王朝第十代缅王敏东王于1856年兴建。由于曼德勒是缅甸王朝的最后一个京城,所以在殖民地时期缅甸有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高僧集中在这里,曼德勒也就逐步成为缅甸民族文化的中心。
今天的曼德勒不仅拥有无数寺庙和雄伟宝塔,同时作为中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交通运输中心已经拥有木材加工、造船和食品等部门,建有酿酒、木刻、玉雕、金银饰等工厂、设有艺术学院、科学大学和医学院等院校,当地的缅医、缅药驰名全国。曼德勒已成为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可惜的是由于时间所限并且我们此行目的主要是摄影,因此没能更多的游览市区,更深入地体会曼德勒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活力以及特有的艺术氛围。电影被艺术家称为“遗憾的艺术”,看来对于旅游者来说每次旅游大多也可称为“遗憾的旅游”。
在曼德勒我们原本计划20日到23日晚离开去勃固,中间利用一天半的时间去蒙育瓦。后来得知蒙育瓦也有直达勃固的大巴车,所以我们决定22日早搭车去蒙育瓦,23日晚由蒙育瓦直接乘夜间大巴前往勃固。这样在曼德勒的头一天我们主要游览了市内的曼德勒皇宫、固都陶佛塔、等著名景点。
曼德勒皇宫
图20 大皇宫
位于古城内正中央,原为缅甸贡榜王朝的皇宫,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火焚毁。现在的皇宫是1989年缅甸政府开始依据历史图片和资料开始重建,1996年竣工并对公众开放。
图21(上)皇宫内的柚木宫殿
图22(上)形状、风格、色彩廻异的建筑
曼德勒山
曼德勒山位于曼德勒市区北部,旧称罗刹女山,是缅甸著名的佛教胜地海拔236米。从山上眺望,曼德勒全城和伊洛瓦底江景色尽收眼底。从山脚下沿着山坡逐级而上,共有有1729级台阶,沿途有八大寺庙。如今为了方便游客登山和上塔游览专门
修建了缆车和电梯。
图23 (上): 夕阳余晖下的曼德勒城
图24:山顶平台上的金色寺庙
山顶平台有一个印度教的神庙,四周是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柱子上用玻璃镶嵌成棱形的图案,柱子之间斗拱相连,回廊贯通,在早晚阳光的照耀下耀眼夺目、晶莹剔透。
金色宫殿柚木寺
图25
金色宫殿僧院是曼德勒少有的纯柚木僧院之一,也是传统缅甸木结构建筑的一个典范。金色宫殿僧院最初建在皇宫之中,是闽东王和皇后的寝宫。闽东王去世后其继任者Thibaw王为避讳将整座建筑拆迁到宫外现在的位置,将其变为一座僧院。
来到曼德勒其实比曼德勒山、大皇宫更吸引人的是坐落在其附近的阿马拉布拉、阿瓦(也成因瓦)等古城。这里不仅景色秀丽更有着大量曾经华丽的古都废墟,行走其间你仿佛真切的感受到时空的停滞,历史的跌宕与浩瀚。
阿瓦
古城阿瓦是一座距曼德勒仅12公里四面环水的城池,曾是缅甸近四个世纪的首都,著名的因瓦王朝的古都。蒲甘王朝灭亡后缅甸进入战国时代,孟族在南部建立了勃固王朝,掸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并与1364年定都在现曼德勒附近的阿瓦。公元1555年,阿瓦王朝被东吁王朝所灭,阿瓦就此走向没落。1838年的地震令阿瓦彻底荒废。
图26阿瓦入口
进入阿瓦需要做摆渡船过河才能到达。一上岸就看到路口处一块写有“Small River(Ara)的牌子和聚集着的很多马车,游客游览阿瓦只有乘坐马车前往。徒步游览一路途较远二是时间来不及,所以一般都是选择乘坐马车。
我们两人一辆租了三辆马车,马车虽然颠簸但在得儿、得儿的马蹄声伴随中欣赏着稻田、寺庙、棕榈树及散落其间的古城废墟,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掩映在棕榈树下的1838年大地震后的佛塔残址。残存的佛塔和寺庙由红砖砌成,塔身和门窗上装饰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几尊破损的残留石雕佛像体现出了当年制作工艺的精湛。
图27—28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第二个景点宝伽雅寺(Bagaya Kyaung)宝伽雅寺建于1770年代,是为皇室成员进行佛教学习而建造的。寺院悬空建在267根柚木柱子上,整座寺庙也全部是用柚木建成的。寺庙的门窗、柱脚刻有精美浮雕,残檐断壁间还静坐着美丽的佛像。
图29—30
从宝伽雅寺出来在前往马哈昂美寺的路上途经一座廿七米高的瞭望楼,是贡榜王朝在一八二一年回迁阿瓦后重建的阿瓦宫殿在原址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该塔具有明显的缅甸十九世纪早期的建筑风格,目前因倾斜严重已经不再允许游人登楼瞭望了。
图31瞭望楼
阿瓦的最后一个景点是马哈昂美寺。
马哈昂美寺(Maha Aungmye Bonzan)又称黄寺,是阿瓦遗址中最美的建筑,也是缅甸砖式寺庙的建筑典范之一。寺庙最初是由巴基多王的王后为高僧良甘法师而建,1838年地震毁坏后,由敏东王的王后重建。现存建筑主体为四层,占地为正方形,墙体由红砖垒砌就表面覆盖石灰。淡黄色的高大墙体上附有复杂美丽的砖、石雕刻,颇具欧式城堡风味,夕阳下显得尤其壮美。
图32—33 马哈昂美寺
阿马拉布拉
阿马拉布拉位于曼德勒市南11公里,历史上曾是贡榜王朝的首都。1840年曼德勒城建成后,闽东王将首都从阿马拉布拉迁到曼德勒。阿马拉布拉虽也曾是辉煌一时的古都,但却是以一条长达1200米的柚木桥—乌本桥闻名于世。
乌本桥横跨东塔曼湖,全长120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乌本桥是敏东王为了解决当地交通不便而修建的。整座桥梁无论是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全部使用的是珍贵的优质柚木,并且取自于拆迁的阿瓦皇宫。
乌本桥也被缅甸人称为“爱情桥”,缅甸人认为桥上供行人遮阳避雨的六座亭子体现了佛教的“六合精神”,年轻人相恋必来爱情桥已成为缅甸青年人的时尚。
图34—35(上) 乌本桥落日
结束了曼德勒的拍摄,22日上午我们搭乘普通长途客车去往蒙育瓦。
五、蒙育瓦—寻找Village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程,我们与当日中午抵达蒙育瓦。下车后首要任务就是购买次日晚去勃固的大巴车票和找住宿的旅馆。我们兵分三路,李院长、翻译诸老师去买车票,李老师去附近找旅馆,我、徐总和周老师负责在停车场看守行李。不料李老师去停车场附近那家旅馆因要价太高且没有早餐没谈成。正不知再去哪里找时,过来一位年逾七旬的面善老者,用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问我们有什么问题并自称是缅籍华人姓叶。我们将找旅馆的事情讲给他,老人家毫不犹豫的说我带你们去广东同乡会帮助你们去谈,叶老先生回去取了一辆摩托车载着李老师就走了。不久李院长、诸老师买好车票并联系了一家比较满意的旅馆并初步谈了一下价钱,该旅馆还派了一辆面包车来接我们。但由于没见到李老师也不好确定下来,所以我们坚持没让司机及助手将我们的行李搬上车。又等了20分钟左右, 叶老先生和李老师回来了并且也带来一辆面包车,原来在叶老先生和广东同乡会的朱先生的帮助下另外找到一家满意的宾馆。这下麻烦了,两家宾馆都争着让我们去自家宾馆,我们怎么解释也不行。就在双方司机越吵越凶时,又是叶老先生出面斡旋讲好我们入住李老师订好的旅馆,面包车租用诸老师他们联系的那家旅馆提供的,由此一场风波才得以圆满解决。叶老先生给予我们的热情无私的帮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先生只身一人远离故土几十年且加入了缅籍成为缅籍华人,但当见到我们这些来自国内的游客时依然热情如故。它使我们感受到了故乡、故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分量,华夏文明给予我们巨大的凝聚力,使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
图36 离开蒙育瓦时与叶老先生交谈
蒙育瓦又称“望濑”。位于缅甸中西部钦顿江畔,是缅甸通往印度的重要城市,离曼德勒140公里.当地主要以农耕为主,贸易主要是农产品交易与铜矿。出发前就看到不少网友发帖说蒙育瓦的乡村很美,是拍摄风景、人文的好去处。因此我们此行特意安排了两个半天准备专门拍摄蒙育瓦乡村景色。
当我们带上广角、长焦准备上车出发时才发现我们的司机小伙基本不懂英语,无法交流。我们只好英语、汉语、手势一起上,连比划带说,费了九牛二虎的劲才算让小伙子明白了我们要去的是village,而不是一般的寺庙景点。经过一番周折我们终于驶上了通往乡间的土路,驶驶停停寻找我们理想中的village。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一天半时间我们还真拍了不少自认为比较满意的照片,如途经一小村落的小学中,诸老师拍的几个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诵经的照片。此照片被李老师赞为此行最棒的照片。
图37 小童念经有口无心
图38 打坐的老僧和佛像
景色随手拍 图39(上)
图40
23日晚我们离开蒙育瓦还是乘坐夜间大巴前往我们此行的倒数第二站勃固。
五、 勃固—近距离感受“心如璞玉的缅人”
历史上勃固曾经是缅甸孟族勃固王朝的都城,后成为因瓦王朝的附属城。勃固的出名主要由于坐落在这里的具有1000多年历史、高达55米的卧佛,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之一。有人说缅甸“佛的笑容不掺一点假,只有缅甸人能塑造这样的佛像,一如他们的民族性格:善良、简单。”“缅甸人的共同特征是非常友好,在缅甸很难见到愁眉苦脸的人,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妨碍他们感受生命的愉悦:女子笑得妩媚,男人笑得满足,孩子笑得无邪,老人笑得智慧,而佛像则笑得慈悲。------”在勃固我们所住的宾馆的老板、他的伙计们以及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就是这样一群善良的,“心如璞玉、爱笑的缅甸人”。(引自《沉“缅”时光》)
由于我们是清晨到的宾馆,因此第二天才能在宾馆享用早餐。为了使我们尽量吃上可口的早餐,老板亲自领着我们一家一家的寻找。在我们吃早餐时老板了解到我们想要包租一辆汽车用来游览拍照,就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打手机为我们联系车辆。老板与乐手由于有的车辆不是太贵就是太小,最后我们选定租用一辆类似国内农用三轮车的蹦蹦车,一是可以坐下6个人,二是费用低廉,关键是路途其实很近,景点间隔也不远比较经济实惠。
图41
最让人感动的是我们每次外出过马路基本上老板都陪着我们一起过。开始我们还以为老板也恰好外出办事碰巧了。直到有两次老板招呼我们过完马路后转身又返回宾馆去了,我们才明白老板可能是看到我们年龄平均较大,勃固的马路上车辆多、开得快,并且没有设置人行横道和快慢车分道线,
为了安全特意陪伴护送我们过马路。
图42 热情的司机(穿黄T恤者)
老板能说英语略懂汉语,忙前忙后帮我们解释景点、参谋路线,联系购买前往仰光的长途车票。有一次聊得高兴应我们要求还找了他的一个伙计用缅甸特有的乐器演奏了动听民族乐曲。
及至我们25日离开时,老板还亲自带领两个伙计开着摩托车跟在我们车后面一直将我们送到了车站,指挥司机和伙计将我们的行李搬下来送到长途车上才离开。老板的热情着实令我们感动,临别我们付给了司机他们一些小费为表示感谢。
图43—图44
六:仰光—疲惫的休息
25日接近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仰光住进了距仰光大金塔不远的WHITE HOUSE HOTEL,从这里到大金塔大约只有五、六站路,步行就可过去。计划中在仰光我们没有什么拍摄目标,唯一的是去大金塔看看,然后去昂山市场逛逛顺便买点纪念品等,基本主旨是休闲、休息。
办好入住手续后我们先到不远处一中式餐馆吃了午饭,然后回宾馆休息片刻于下午3点半出发计划先去大金塔回来的路上再去昂山市场。不料我们边走边逛,等到了大金塔时黄昏最好光线已经过去,大家一商量决定索性不进去了,就在外围随便拍拍算了。
图45 瑞光大金塔西门
离开大金塔打车回到宾馆放下相机等再到昂山市场(我们自认为的,其实不是)时,市场已经关门。于是我们在隔壁快餐店每人吃了一份快餐后回宾馆休息并等候与王老师的同学陈先生见面。次日一早我们就去自认为的昂山市场结果仍没开门,询问之后说是10点才开门。至此我们仍然不知这里只是一普通集市而非昂山市场。为了等待开门时间我们就沿着附近的几条街闲逛了起来,这一走就是近3个小时。
图46 寺和教堂
当我们逛到一路边摆满了卖年货的很热闹的街区时,一位50多岁的缅裔华人主动和我们攀谈起来。攀谈中我们顺便问起了昂山市场,这才知道我们先前要去的根本不是昂山市场。真正的昂山市场还要顺着我们所说的市场再往前走才能到。于是我们掉头赶紧往回走。途中我们再次询问一老者(也是缅裔华人),老人家竟然不辞辛苦亲自给我们带路,令我们十分感动。又走了近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真正的昂山市场。这时已经接近中午12点了,昂山市场确实很大我们匆匆转来一部分就先去就餐。吃完午餐后返回市场径直找到先前认准的目标买了些小纪念品就回宾馆了。回到宾馆已经下午3点多了,一天下来走到路比起早起晚归拍照时还多、还累。本打算在仰光好好放松休息一天,没想到反而搞得疲惫不堪。
图47 图48 街景一瞥
晚上陈先生来车接上我们到“金螃蟹海鲜”餐厅,由我们做东请陈先生吃了一顿便餐并对陈先生给予我们缅甸一行的热情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
次日(27日)上午9点我们租了两辆出租车到仰光机场踏上了返程之路。28日凌晨飞机降落北京国际机场,至此我们的缅甸之行圆满结束。一天之后就是年三十,正好赶上过传统春节。
小结:几个之最与几个第一
这次缅甸之行创造了我们历次外出(包括国内、国外)采风摄影活动的几个之与几个第一。
1、成员平均年龄最大。此次平均年龄71岁,为历次最大。
2、旅程费用花费最少。全程花费1007美元约合人民币6千元多些。(不算个人购买纪念品等花费)
3、搭乘夜班大巴车次数最多。仰光至蒲甘、蒲甘至茵莱湖、茵莱湖至曼德勒、曼德勒至勃固乘坐的全部是夜间大巴车。
4、境外乘坐交通工具种类最多。全程总计共乘坐了包括飞机、汽车、摆渡木船、马车、三轮蹦蹦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等共7种交通工具。
5、第一次成员中没有女士
6、第一次在境外骑行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估计对于我们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一次了。
7、第一次乘坐这么长时间的夜间车。共4次,每次单程都需9个小时左右。(还不算曼德勒至蒙育瓦和勃固至仰光的两次白天的普通长途汽车)
8、第一次骑行这么长时间和里程的电动自行车和脚踏自行车。在蒲甘从早上7点半左右骑行至下午4点多,路上我们除了拍照和午餐基本没有休息。在茵莱湖的最后一天,我们是从早上7点多到中午近12点基本连续骑行4个多小时,加上下午返回宾馆的时间全天骑行共达5个小时之多。平时在家一天内从没骑过这么长的时间和路程,而对于平时基本不怎么骑车李院长、周老师等更是创了全年的纪录。
总之,这次缅甸之行如有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年纪不老,心更年轻;身体不错,胆量更大;坎坷不少,运气更好;历尽艰辛,收获巨大。(来自影友的评价)
备注说明:
1、为作为一次难忘旅行的回忆记录,在基本按时间顺序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寺庙景点的介绍。
2、由于我们此次没有中文导游而且很多寺庙景点外形非常相似,所以参考了《沉“湎”佛光》、《微笑吧缅甸》以及网上的部分资料。
心不老,胆够大,照片靓,游记美
内容介绍详尽,拍摄照片丰富,是一篇非常好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