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克林:缅甸公益行让我成长
桂克林与缅甸孩子
云桥网讯 作为一名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亚非语言文学缅甸语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认识缅甸、了解缅甸、结缘缅甸,便是桂克林这几年学习和生活的重心。从无到有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一门语言、一个国家了解的深入,更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
这是一个开朗的云南姑娘与美丽缅甸心灵交融的故事。
因为学业结缘缅甸
2012年,桂克林开启了在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亚非语言文学缅甸语专业的学习生涯,从学习中认识了缅甸这个国家,也因此对缅甸充满了无限的幻想与憧憬。
2014年,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桂克林终于有机会前往缅甸仰光留学一年,和这个梦想中的国度有了真正的接触。
第一次接触并不完全是美好,超乎想象的炎热天气,生活习俗的不同,语言交流的障碍,远离祖国亲人的不适,给桂克林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但她没有退缩,也没有失望,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之后,她感受更多的是当地人民的淳朴善良以及异国风光的魅力,也爱上了仰光这座城市。
以新的身份重返仰光
2016年6月,桂克林被云南民族大学保送为缅甸语专业的研究生,与缅甸的缘分进一步加深,并萌生了重返缅甸的念头。在等待开学的时候,她偶然发现了丝路伙伴国际志愿者联盟(简称丝路伙伴SRC),这是一个长期招募面向缅甸的志愿者的公益组织。桂克林立刻提出了申请,并在2017年1月,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回到缅甸仰光。
重返缅甸的桂克林,没有了第一次时的胆怯,反而有一种回家似的亲切,并作为志愿者队伍中唯一一个会说缅甸语的队员,主动担任起翻译的工作。
“此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去看望仰光两个学校的孩子们,一个是孤儿学校、另一个是曾经受灾的小学,时间很紧张,任务也很重。虽然志愿者联盟驻仰光办事处的人员已经解决了我们的食宿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具体的事项需要我们自己准备。可以说再次回到仰光的感觉,除了亲切就是马不停蹄。”桂克林回忆说。
重回仰光的第一天,桂克林和同伴们便开始为第二天的志愿活动做准备,采购书籍和学习用品、练习要教给孩子们的游戏。其中有一个游戏是教孩子们做黏土,对于没有艺术天赋也从未接触过黏土的桂克林来说,简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她仍然在当天晚上坚持向志愿者同伴学会了制作方法,为的就是能在志愿活动中多贡献一份力量。
公益行动带来的心灵冲击
第二天一大早,志愿者们就出发去往第一站:看望孤儿院学校的孩子们。出发之前,桂克林有些紧张,担心这些没有父母的孩子们会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不好相处,但结果让她大吃一惊。“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地阳光活泼,我们玩黏土游戏时,他们做的黏土一点也不比我做的差,而且比我更有想象力。我感觉虽然生活环境不优越也没有父母亲人的爱护,但是孩子们的心灵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纯真善良。”而最让桂克林开心的是,有孩子主动要求与志愿者们合影。
当天下午,志愿者们辗转到了第二个目的地:灾区小学。这里的孩子又给了桂克林另一番感受。
因为受灾后学校还没有完全修复,所以当时并没有复课,只有几个家住附近的学生在学校里玩耍。志愿者们同样给这几个孩子赠送了礼物,也和孩子们一起做了黏土等游戏。“但是这里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生活的条件太艰苦了,而且刚刚受过灾,都很内向,也不愿意和我们多说话。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孩子在与我们一起做黏土的时候,突然想让我给他做一个手机。我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只是因为觉得手机很稀奇也很神奇,所以想要一个。”桂克林认为,孩子的世界是很简单的,只是受到太多的外界因素影响,让他们无形中承受了许多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东西。
短短几天的公益活动,给桂克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她希望这些童年坎坷的孩子都能不受外界影响快乐地成长,但也知道这个愿望不太容易实现。她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为他们提供帮助,更希望能有更多的热心人加入公益行动。“这次负责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最后也被我们的公益行动感染,和我们一起去探望孩子。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志愿者与孩子们合照
桂克林表示,她很高兴能通过公益行动为仰光的孩子带来些许帮助,但和付出相比,此行的收获其实更多:感受到了仰光孩子的纯真,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公益之心感染了更多的人。“我从同伴和孩子们身上都学到很多。一路下来,有紧张、有快乐、有心疼、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我觉得我更懂得生命的意义了。”
这不仅仅是一场公益活动,也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