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张新民教授

编辑:缅甸粤侨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6-08-05 12:08:26 共2569人阅读
文章导读 访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张新民教授

 来源:缅甸粤侨 撰写时间: 2011-09-29 文章作者: 湛华国 杨卓

访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张新民教授


张新民教授近照

  秋高气爽,云卷云舒。

  一阵太阳雨将秋日的白云山洗礼得分外妖娆。

  9月15日上午,在南方医科大学某小区21楼,记者见到了广州市白云区军休三所退休干部、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张新民教授。

  张新民教授年在七旬,精神矍铄,充满激情。似水流年,岁月不老。伴随着张新民教授对往事的追述,一个缅甸归侨中的解放军师级教授的传奇故事,如影片一般,浮现在记者眼前……

苦难童年和缅甸情结

   张新民的祖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他1937年9月18日出生于缅甸宝石产地摩谷。他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退休军官,退休前是第一军 医大学正师级英语教授,现任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张新民在军队服役三十多年,成为解放军的正师级军官,在缅甸归侨中是少见的。

  张新民出生时,正是日本南侵缅甸的苦难年头,家庭贫困,生活艰苦。日本投降后,张新民先在缅甸学校读缅文和英文。直到1946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父亲从云南复员回到摩谷,复办华侨小学,张新民才有机会上一年级读中文,那时已经九岁了。

  在摩谷的苦难童年生活,养成了张新民热爱劳动、勤俭、不怕苦的个性。

    摩谷山峦起伏,森林密布,野兽出没,毒蛇爬行。张新民常结伴去这些地方砍柴和游玩,会遇到各种惊险。在深山里,他突然撞见过野象,距离只有十几米;见到 过老虎脚印,听到黑熊穿越树丛发出的响声;还经历过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佛塔坍塌……经历了这些惊险场面,致使他长大后不论在地方还是在军队,遇到 任何风险都能承担。以致张新民六、七十岁了还敢一人去游遍缅甸,去登佛教圣地吉铁窑和卜巴山,还敢去江西上饶爬山势险峻的三青山,敢玩大蟒蛇……

    在摩谷,张新民与缅甸友人有很多来往和接触,留下至今难忘的回忆。他对缅甸的宗教文化、歌舞艺术、风土人情,对缅甸朋友,产生了深厚感情,结下了难以割 舍的缅甸情结,以致离开缅甸50多年后,仍不会忘怀,反而情感更加强烈。张新民喜欢欣赏和演唱缅甸歌曲、舞蹈,喜欢阅读缅甸小说和报刊,到了六、七十岁的 年纪,还学会了记谱、翻译缅甸歌曲。

回国求学 术业有专攻

    1951年11月,张新民到仰光进入南洋中学读书,但是只读了一个学期。1952年5月26日,张新民随父亲从仰光码头乘“沙丹那”号万吨巨轮离开缅甸 回国。历经辗转,当张新民走近深圳罗湖桥头,第一次见到解放军,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听到“歌唱祖国”的歌声,非常激动。啊!终于回到解放后的祖国了。由 深圳乘火车于6月7日下午7时到达广州,这是他永远难忘的时刻。

  张新民于7月间参加考试,考上了广东省华侨中学。张新民学习很用功,成绩很好,各科全面发展,大部分在90分以上。学校第一届学代会,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他先后当过班的学习委员、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学校报刊发行站站长。

  1958年9月,张新民进入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中山大学外语系学习,学制是五年,当时在全国少有。

    1963年8月,经过五年的苦读,张新民大学毕业,被分配留校,到历史系东南亚历史研究室研究缅甸历史。当时,爱国人士黄重远先生发动仰光的华侨捐助, 请仰光大学的缅甸历史专家陈孺性帮忙买了很多缅甸史书,如《镜宫史》、《大史》,以及《缅甸百科全书》等一大批缅文书籍,赠送给中山大学。在这之前,中大 历史系有关缅甸的史料,绝大部分是英国殖民时代的学者用英语写的。副校长陈序经、历史系主任、东南亚历史研究室主任对张新民寄予厚望,张新民也抓紧时间如 饥似渴般地阅读这些缅甸史料。

  然而,时局难料,仅仅过了半年,张新民还没来得及正式研究缅甸历史,就被派去参加广东省委工作队(领队是赵紫阳),从1964年5月起,先后到高州县和花县参加当时在全国开展的“四清运动”。

  1965年5月,张新民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立刻到广西桂林步兵学校报到,参加两个月的集训。因为越南战争爆发,中国要援越抗美,广州军区需要征集一批英语人才,集训后挑选优秀人才参加援越抗美工作。

  中山大学是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有美丽的校园,舒适的环境,张新民能在这所大学工作,觉得非常荣幸和高兴。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缅甸归侨,张新民服从祖国的需要,毅然离开美丽舒适的校园,应征参加解放军,研究缅甸历史的工作至此结束。

投笔从戎 归侨当教官

  1965年8月下旬,张新民接到调令到广州军区司令部情报部报到,到东莞县樟木头广字407部队,担任为援越抗美培训英语侦听员的教学工作。

  当时,能当一名解放军是非常光荣的。一个归侨能参军,更是少见。

    在军队服役,要经历很多艰苦的磨练。张新民和其他一起被征调来的教员,要与刚入伍的新兵学员一起,先到广字415部队当兵锻炼。这是一支侦察部队,摸爬 滚打,捕俘格斗,各种训练都很艰苦,特别是全付武装泅渡珠江的训练,更为艰苦。训练时间足足一个月,天天要在内河投手榴弹,练到能不停地顺水逆水游 3000米以上,才进行武装泅渡珠江的考核。张新民自小在缅甸摩谷就喜欢游泳,他不怕艰苦,胜利通过考核。训练一月下来,他的体重减了14斤。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张新民提前结束当兵锻炼,回407部队接受正面教育,同时进行英语教学。因为援越抗美的急需,他们在樟木头宝山的山沟 里,天天进行英语教学,完全避开了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干扰。在樟木头山沟里很艰苦,工作和生活非常紧张。起初住的是茅草房,要经常跟学员一起进宝山打柴,肩 扛一根根很重的松木下山,坡陡路滑;要跟学员三同, 即: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时有紧急集合、夜行军;要到樟木头农村去支农,帮助农民抢收抢插。

    1969年4月,407部队移防到广州郊区,并入广字420部队教导队,任务还是继续培训英语侦听员。张新民先搞教学,后来与几位教员组成教材组,专门 负责编写英语教材。教材组花了两年时间,编写出英语课本五册。这是一套军事英语教材,第一、二册由张新民负责主编,语音、语法、课文注释及很多课文都是他 写的。三、四、五册课文主要选自美国、苏联军事论著,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战例和新闻报道,内容涉及海、陆、空、潜艇、导弹等各领域的军事词汇和术 语。教材根据北京总参谋部的指示印刷出版,除所在部队教学使用外,还发到北京、沈阳、昆明等军区的有关单位使用。因参加编写军事英语课本,使张新民掌握了 大量的军事英语词汇。

  越战结束后,他们的英语教学任务也随之结束。利用这空闲时间,张新民为情报部翻译美、苏军事杂志的文章。不久后遇上自卫反击战,战前张新民被广州军区情报部派到广西凭祥、友谊关一带了解情况,时间两个多月……

调入第一军医大学 人生重大转折

  1980年,张新民被调入第一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工作,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

    头两年,张新民担任英语高级班的教学工作,任教学组长。从1982年9月开始,由张新民开创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第一年只有研究生10人,听说读写,全 由他一人教。以后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达到每届150人,张新民当教学组长,负责听力、口语教学。以后又增加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在第一军医大学外语教 研室,张新民是第一个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人,第一个开展英语听说教学的人,第一个使用语音实验室的人。到1998年退休时,他的学生超过1500人。他 们毕业后,有的当了大学校长、副校长,有的当了医院院长、副院长、科室主任,可谓桃李遍天下,其中就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宿双宁。

  张新民于198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由于表现突出,张新民先后荣获教学优秀一等奖、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和嘉奖等奖励,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颁发的荣誉证书、荣誉证章。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应广东省卫生厅的要求,张新民积极参与夜校医学英语教学,轮训全市医生,几个电视台先后报道他讲课的情况。1986年起,张新民任 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后来又兼任理事会的刊物《大学英语教学》主编,参与协助指导全省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统考工作。张新民发表了一些学术 论文,其中有独创的《英语单词简捷标音法》、《英语听力课导论》、《撰写英语教学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

    张新民从事国防教育事业三十多年,主要是搞英语教学,间或也做过英、缅语口译工作。例如,南亚某国的军事代表团来我国学习,张新民被抽调去当材料学和武 器维修的课堂翻译,为时两个月;为公安厅、海关作缅甸语口译、笔译,等等。张新民的英、缅口语讲得流利,发音准确,反应敏捷,口译效果令人满意。第一军医 大学到美国作宣传介绍,是张新民给录像带作英语解说灌音的。


张新民荣获的荣誉证章和证书

缅华同侨情谊深

    张新民对缅华同侨、对第二故乡缅甸有深厚情感。从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于1987年成立时开始,他就积极参加活动,先后任联谊会理事、秘书长、副会长, 一度担任会刊《南粤胞波》的主编。他积极参加世界缅华同侨的联谊会活动,促进华侨的爱国团结。张新民写了不少文章和诗歌,报道和抒情赞美缅华情谊和缅甸情 结。张新民非常喜爱缅甸文学艺术,收藏有很多缅甸文艺书刊和缅甸歌碟,学会记谱并翻译缅甸歌曲,先后于2007、2009年出版了《缅甸歌曲精选》两集, 共有60多首胞波们非常喜爱的缅甸歌曲,并配有DVD歌碟,作为献给第四、五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的礼物,大受欢迎。他自己也很喜欢唱缅甸歌曲,常在联 谊会上演唱。张新民热心为胞波服务,应原主编的邀请,现正主编《缅华人物志》第二集,积极参与《缅华散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离别50多年后,到2002年张新民才第一次获准回缅甸探亲访友,2006、2008年又重新回缅。他每次都呆一个多月,游历风景名胜,参加南洋中学、 华侨中学等缅华社团的各种联欢活动。张新民不懈地为促进缅华同侨的团结和中缅友谊而四方奔走,每到一地,都受到热情接待。


与全国侨联副主席黄军军合影

缅甸归侨之家有20名共产党员

  父亲张培道在张新民心中有着厚重的记忆。张新民向记者展示出珍藏的父亲的两本革命回忆录和一副吉列牌剃须刀。两本泛黄的的回忆录有500余页,其间写满了蝇头小字,仿佛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尘封的岁月往事。张新民说要将父亲的回忆录整理成书以志纪念。

    张新民的父亲张培道是一位革命者,1926年至1927年在家乡广东江门、新会参加革命活动,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和准备响应广州武装起义,是当时中共江会 地区的领导人之一。后因革命失败,父亲被迫逃到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又因无法在香港立足,经党组织批准,于1929年到了缅甸摩谷,开始从事缅华民主 进步教育,创办南武学校。1941年,父亲转到曼德勒开展缅华抗日救亡活动,参与创办《曼德勒报》、《华商报》,组织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和战时工作队等活 动。

    1942年,为躲避日军入侵的战火,父亲把家搬回摩谷,自己则跟随缅侨党组织和战工队从八莫步行翻越高黎贡山,冒险强渡怒江,撤退回云南,把一家五口留在摩谷,一连四年多,音讯断绝……

    社会主义的祖国,热爱伟大的共产党,家庭对张新民的思想进步和成长有直接影响。父亲是共产党员,经常用进步思想教育他和兄妹,引导他们热爱共产党,热爱 新中国。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时,张新民和摩谷的广大侨胞一样,感到非常高兴。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父亲指点他写演讲稿,题目是 《百万雄师下江南》,结果得了第一名。张新民很小就在摩谷参加华侨的进步活动。例如,1950年9月,积极参与协助制作五星红旗,并去宣传、发动摩谷的侨 胞购买。10月1日国庆节那天,摩谷到处升起了五星红旗。张新民还参加征集世界和平签名活动,上街向缅甸人宣传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征集签名。哥哥 1948年回云南昆明升学,后来参加革命斗争,参加共产党,参加解放战争,解放后一直在畹町、芒市从事对缅贸易工作,对他的思想进步有一定影响。他在摩谷山芭,向往缅华的进步学府南洋中学,但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教育下,更向往解放后的祖国。

  在仰光,张新民通过父亲认识了黄俊生、黄重远、黄绰卿、黄慕康、叶振荣、郑祥鹏、李军、赵宣扬等民主进步人士。张新民的小学老师多是进步老师,有的还是共产党员。张新民对他们十分敬重。

  张新民的叔父张华熙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在江门响应广州起义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牺牲在广州红花岗(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于1953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烈士。

  张新民一家三代人跟党闹革命,全家有20名共产党员。在父亲的影响教育下,他五兄弟姐妹都是党员,他(她)们的配偶有4人也是党员。

    张新民的家庭也是教育世家,他父亲长期在缅甸此事华侨爱国进步教育事业,历任华校校长,用进步思想培养教育华侨子弟,有很多回祖国参加革命和建设,参加志愿军和解放军。如今他们兄妹家庭中有多人从事教育工作。除他本人是大学教授外,一个妹妹是广州第49、76中学校长,其媳妇是中学老师。

  古稀之年,张新民依然不改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诚之心。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上了康庄大道。如今国家富强了,我们华侨在国际上说话腰杆也硬了,在国外不会再受歧视。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张新民性情达观。作为学者,他儒雅,睿智;作为华侨,他热情,乐于助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对党的忠诚始终不渝。永远跟党走,成为他的毕生追求。他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热爱伟大的共产党,为祖国繁荣强盛而骄傲。当提及当今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张新民心中十分坦然,他说他十分痛恨贪污腐败,但相信我们党 有能力反腐倡廉,不断发展壮大,把中国建设得更富强,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回望岁月沧桑,感悟张新民的心路历程,一名理想笃定、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形象,在记者心中愈加高大!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