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翻译家毕生致力中缅文化交流

编辑:新华社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9-07 15:08:12 共4158人阅读
文章导读 九旬翻译家毕生致力中缅文化交流

最新出版的《汉缅大词典》,黄色为国际版,绿色为国内版。云南人民出版社供图

    新华社昆明9月6日电(记者张东强、许万虎、姚兵)最新修订的《汉缅大词典》重量超过两块砖头,沉甸甸的。但这份重量和它在中缅两国文化学者心中的分量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

    精通中缅双语的翻译家王子崇曾无数次想象过将它捧在手里的感觉。90岁这年,他心愿得偿,再版后的词典更趋完美,“像重新脱胎的婴儿”。

    王子崇,原名王子宗,1928年在缅甸仰光出生,年少时光随父母在缅甸度过。1949年,新中国诞生。王子崇激动不已,一股回国参加建设的热情在心中滋长。

    1950年,他告别家人,一路北上辗转回到云南——母亲的故乡。“翻越崇山峻岭才回到祖国,所以我改名王子崇。”他说。

    当时,新中国百业待兴,该从何处入手投身祖国建设?王子崇的中缅双语优势很快派上了用场。回国后不久,他入伍担任缅甸语教员,但缅语资料奇缺常常让他感到束手束脚。看着手头的《英缅词典》和《缅英词典》,王子崇心里悄悄埋下念头——编写一本汉缅词典。

    后来,王子崇在贵阳等地任教,他利用空闲时间,通过听缅语广播、看缅语书籍报刊等途径,一点一点收集整理“汉缅词典”所需的词条。

    当时整理的词条卡片有好几大箱子,却意外在一次洪水中被悉数冲走。“那可是我多年的心血。”如今回想起来,老人仍难掩痛惜之情。

王子崇在翻阅缅文《吉祥》杂志。新华社记者姚兵摄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传统胞波友谊源远流长。”王子崇说,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是他毕生夙愿。只要梦想还在,就有从头开始的动力。上世纪70年代,王子崇回到昆明,再次投入《汉缅大词典》编纂工作。

    这是一场艰难的工作。王子崇算不清当初用了多少本厚厚的笔记本,更不记得熬过了多少个寂寞的深夜。“那时技术条件有限,词典出版遇到很多困难。”他说,缅文部分只能用机械打字机打字,中文则用中文照排机排字,然后所有词条都要逐条手工裁剪后粘贴在版面上。

    手工排版的工作量很大,王子崇与学生一道昼夜奋战,终于完成了超过2000页的剪贴和排版任务。

    经过十多年努力,《汉缅大词典》于1987年正式出版。这本词典共收汉缅条目65000余条,包括了字、词、词组、熟语和成语等,囊括了各类百科知识。

    “在缅甸,当地人和华人华侨学习汉语的热情很高,词典供不应求。”王子崇感受到梦想成真的滋味,“短短几年,词典就增印了好几次”。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石。上世纪90年代,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成就的缅文杂志《吉祥》创立,王子崇兼任翻译、译审等工作。虽经王子崇之手翻译、审阅、修改的缅文材料早已超过千万字,但他却还觉得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2015年开始,他协调中缅双方专家及师生百余人,耗时3年重新修订《汉缅大词典》。新修订的词典于2018年7月顺利出版,分为国际版和国内版,两个版本预计年内上市。

    时隔30多年,《汉缅大词典》以全新的面貌问世。词典中,除了对老旧词条的删减,“一带一路”等充满时代气息的词条被收录。不仅如此,“暖男”“颜值”等时髦词汇也囊括其中。

    再版后的词典如当年首次出版时一样,迅速成为中缅语言研究者和师生的热门话题。如今,这位满头华发、清瘦矍铄的老人,每天清晨第一件事仍是打开电脑听缅文广播,关心中缅时事和文化交流大事。

    “中缅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感觉我还能做一些事情。”他说。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