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我们的故事》的评语

编辑:缅华文化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1-05-10 23:21:47 共2943人阅读
文章导读 读者对《我们的故事》的评语

 

读者对《我们的故事》的评语

(原载《我们的故事》洛杉矶缅甸华中校友会编 2007年澳门出版) 

    学友们不吝赐稿,把我们的故事丰富了它的内涵。虽然不是出自“文学家”的妙笔。华友们堪称冒牌“小文豪”把充满喜乐,也参杂苦涩悲欢离合的平凡人生经历跃然纸上。 虽然不是字字矶珠、辞藻优美。至少词能达意。让人读来有感人之处。亦能拨动人的心弦。 因为这是华友的人生写照。 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我们大家的拙作。(洛杉矶-谭月英) 

    “我们的故事”61篇文字,互相补充,完一部回忆。
    “我们的故事”取名妙极,往后可一直组织下去,就列为”我们的故事系列”,辅以副题以区别,生生不已,也值得由此引开去,让各地都写出一本一本。特别是仰光当地,值得推波助澜引发开去。你赠书,不,我们大家赠书,都大慨没注意送图书馆,事实上,不该忘了这方面,而你手下还需要留存几本,以备日后真出版了系列,就需要送一系列那才壮观,这不是笑话,幻想。(北京-陈兆福 陈孝奇之子) 

“我们的故事” 读后感
经历篇
    坎坷的“我的人生路”终会走尽,回想一下,可曾为下一代留下难以抹煞的足迹。
    走遍天涯海角,历尽冷暖人间,为美好的犝憬步上了”长征”路,为人生的经历写一篇春秋。
随写篇
    浮生若梦年华短,”何不潚洒渡美年”,奈何岁月催人老,及时行乐,奋勇地追求理想的幸福,切莫”江城辜负落花风”,徒然感叹!
爱情篇
    一个妙龄少女,情窦初开,像含苞的蓓蕾,却遇到无情的风和雨,当爱情遭受挫折而暗然随风消失,在心坎中留下抹不了的”恋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令人感慨么?
(曹良机 前芝加哥缅华联谊会会长)


    “看了我们的故事”,令我回忆起从前在部队和农村的生活往事,感慨万千, 例如(“大学生在部队”和“生活在农村”)。看了你们的移民故事也很感人,新移民也只有能力买几百元的二手车代步,例如(班都腊的第一辆车)。言语不通,工作不易找,即使只求最低工资的酬劳也到处碰壁,例如(求职出殠记)。
    “我们的故事”文字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流畅,作为同是归侨的我,看了很受启发,我们的父辈当年出洋谋生,也有同样的经历。
整体而言:我对本书的看法是:
    艺术水平—马马虎虎, 写作水平---普普通通, 故事内容---非常翔实。
    作为你们这些不是专职写作的华侨,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那是非常不简单。
    看了“我们的故事”,对你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所了解,也希望你们取得更大的成积。
(黄积修 印度尼西亚归侨,前广东潘禺副市长)

“我们的故事”阅后意见
    美国洛城缅甸华中校友会在时间短,工作忙和人力较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用中、英文写出”我们的故事”一书,成积显著。
    书稿篇目组织比较合理,层次较分明,内容较全面,数据也比较翔实,文体上也基本符合一部”华人移民创业史”书的要求。
    全书能从忆往昔、叙近况、盼来日,外加上一点对初恋遗憾的感慨来记述,从中体现出你们有一颗膱热的中国心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以及永远发扬着”缅甸华中精神”。读后实在令人收益良多,难以忘怀。
    如能整理归纳,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会更好。 以上是个人阅后意见,仅供参考
(蒙国长 前广西梧州市水产畜牧局副局长,马来西亚归侨)

我的话
    黄月琴的”步行回国”一文很感人,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年青人,充满对华侨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怕困难,不顾家人反对,单身远离家庭,到山村华校教书,后来又选择了回国的道路,而且是拔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步行了五天才踏上祖国的大门,她的勇敢和毅力,爱国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很令人感动。
    朱雪雪写的”生活在农村”,大学生在部队”和”长征”三篇文章,内容都是发生在60年代,中国正处于在动荡时期,她描述的情景非常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文章反应当时一批大学生,尤其归国华侨敢于面对现实,走出校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农村,到部队,到工矿,到艰苦的地方,克服重重困难,努力锻炼和磨炼自己,体验了艰苦的生活环境,战胜了困难,使自己变得坚强和勇敢,回顾这段历练所得,他是人生道路上的珍贵财富。
    想想过去,看看今天,生活在祖国和海外的同学们个个都很优秀,生活得很好,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创造社会财福,为国为民作出很好的贡献。
(陈维梅 前肇庆蓝带啤酒厂高级工程师,印度尼西亚归侨)

岁月如歌
    母亲很诧异象我这个与他们有着几十年代沟的人,竟也有兴趣翻看这本书。如果说岁月如歌,那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首亲切朴实的旋律,如同一位亲切的长者,向你娓娓道来。说它亲切,是因为它反映了我父辈们的生活;说它朴实,因为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一群普通人们朴实的生活故事。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远离祖国的侨胞们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精神。我还看到了母亲常说的“雪雪”,原来她是那么漂亮和充满活力!父母在80岁的高龄,还能远渡重洋,与分离几十年的姑姑和年轻时的同学、伙伴们欢聚,我一直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珍贵的情分。新年将到,我祝愿所有曾与我父母在缅甸度过年轻岁月的叔叔阿姨们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赵凯 (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仓储部部长) (缅甸南洋中学及暨南大学校友温慧仁的女儿)
再谈”我们的故事”
    陈兆福先生再次在给叶国治的信中谈到对”我们的故事”的看法:
    “我们的故事”题目太好了,你凭甚么让人写出这么六,七十篇,难道他们本就心里有话说,早就等你的稿,而不是你左一句讨稿,右一次逼债。有的固然肚子本也存着话要说,有的根本遍找而凑不成句子,鲁迅说他那些杂文是赵景琛一类讨稿者逼他写出来的。
    难道这八十篇都篇篇是珠玉?可谁能不说闲来话去,总觉得有可看可读,有点味道,而且让人读后心里怪痒痒的,不免技痒,私下里想道:这样的东西,我也能写,有甚么了不起,早知道这样几个字也可以凑分子,我也能交一篇半篇。
    你瞧不上我的儿女,我却连他的屎尿也不嫌脏臭,古人早就创造“敝帚自珍”成语,让人当经验,代代相传。
    你这本“我们的故事”还没到时候,再隔段时间,相信从版本,编法,行文上,肯定会出现“盗版”,咱们可指日而待。 
    我谈”我们的故事”同时注意到40篇英译,实际上应为41篇,加上preface一篇,可见,Patrick Yang很支持你这次组稿,实际上组稿是富有创意的,他英译大大推进了这工作的意义,这意义目前甚至谁也还没想到,看到,但,肯定,日后会发挥作用。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