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在缅北过年(谷万春)

编辑:缅华文化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1-05-17 19:24:07 共2741人阅读
文章导读 忆童年在缅北过年(谷万春)

 

忆童年在缅北过年

谷万春 2011.5.14 

作者 谷万春

    小时候,跟爸爸在一起围炉守夜,特别有意思。

    膠脉那地方,除了老缅和印度人外,中国人也多呢。有云南人,广东人,福建人,我们湖北人就那么三几家。过年了,敲锣打鼓,耍狮舞龙,燃放炮竹,中国传统味还是浓的。

    早在过年之前,妈妈就把糯米蒸熟,晾干,扒散,炒香,爆成米花,盛放在洋铁桶里。到了除夕的早晨,妈妈就起床忙着制作过年的东西。她摇着三寸金莲,在厨房进进出出,煮这煮那,蒸这蒸那。她做的豆腐丸子,鬆软酥香,我很喜欢。她把爆香的糯米,渗入压碎的豆腐里,再添入剁碎的金针木耳,捏成团团丸子,蒸出来喷香喷香,令人垂涎欲滴。还有一种糯米脆片,一张张像荷叶大的薄片,上面镶着点点芝麻,用油一炸,馋死人了。妈妈还做一大堆其他糕点。做好后,一盘盘装好,叫我给左邻右舍送去,当作贺年礼物。隔壁的叶大妈,是客家人,她回送我们一盘芋头丸子。开餐馆的华英家是福州人,送给我们红汁嫩艳的叉烧。杨美亮家送我们的年糕叫做“滴葛”,是福建风味。大家互相送礼,亲切和睦,在異国他乡,人情味显得特别浓。

    到傍晚,我们就把大圆桌抬出来,摆上有头有尾的鸡,烧猪,叉烧,荤的素的,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一桌,点上香烛,祭拜天地,然后又敬拜关公老爷的神龛。最后,燃放一大串噼哩啪啦的鞭炮。

    吃除夕团圆饭时,爸爸,妈妈,哥哥,嫂嫂,我和两个妹妹,大家围坐在一起。还有爸爸请来的两个艺徒朋友,周叔叔和胡叔叔。他们俩都曾经跟着爸爸学镶牙,现在已各自独立开业。听说周叔叔当过远征军,打过日本,受伤后流落在缅北。爸爸发现他时是在人来人往的街上,他裹着军毯蹲在地上向人乞讨,爸爸知道是自己同胞,便收留了他,给他治病,教他手艺,后来周叔叔到一个小山芭营生。他有时还给爸爸送礼,表达感谢之恩。一大家人就这样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团圆饭送走旧的一年。

    妈妈累了一天,早早上床休息。哥哥抱着他的小提琴去找同学参加音乐会。那时候没有电影机,没有录音机,妹妹们坐在椅子上无聊打困,爸爸就哄她们去里屋睡觉。我没有睡意,就陪着爸爸围炉,缅北的冬夜是寒冷的。屋外断断续续有远处近处的爆仗声。

    爸爸翻过通书,看看财神从那个方向降临,几点钟?时辰一到,爸爸和我就把大门打开,对着财神下凡的方向,摆出供桌,敬上香茶,点上香烛,呈上水果,迎接财神。“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财神迎进屋后,关上大门,我和爸爸坐在熊熊的炉子旁,迎接新年的到来。

    爸爸继续讲故事,讲三国,讲家史,讲湖北老家。他说老家那地方很穷,十年九涝,很多人都出外逃荒。妈妈十三岁那年就跟随父母流浪,她跨着小脚走过茫茫的西北利亚。她们卖纸花,到过俄罗斯,挪威,葡萄牙,西班牙七个国家。她们做的纸花很好看,外国人喜欢,所以很好卖。后来,她们回来,就和爸爸结婚,在缅北定居下来。爸爸的故事太吸引我了……

    半个世纪过去,如今,爸爸妈妈长眠在缅北丛林里。可是小时候过年那种滋味,那种气氛,仍然在我脑海里回味着。

作者简介:

    谷万春,祖籍湖北天门,1939年在缅甸膠脉出生,1961年回国升学,1964年与叶国治结婚,1981年移民美国,在Sam Club任职,因而获“山姆妈妈”之雅称。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8 条评论

12年前 回复TA

"城門城門大大开"应改为"財門財門大大开"請更正.謝謝!

12年前 回复TA

我的家乡腊戍与膠脉相距不远,在腊戍年三十午亱过后就会有一群群佻皮的男孩挨家挨户去商家讨红包,口中还要大声唸"城門城門大大开,金銀財宝滚进來,滾进不滾出,你家金子銀子堆满屋,左手开門金鳮叫,右手开門旺旺來,旺旺來呢早,一年比一年好,老板娘快点起來开門喽"这要用雲南話唸才会押韵.小孩們会一遍遍重復,如果商家一直不开門小孩們就会悪作劇的加上一句"你家后頭有一副大棺材"通常一般商家都会开門分一点小红包打发,不想这群小搗蛋鬼讲一些不吉祥話.半个世纪过去了不知現故乡的小孩們还有继续这半亱有趣的拜年讨红包嗎?

一个缅甸华侨,世良。 12年前 回复TA

很朴实,很亲切,很感人。把我带回了遥远的儿时的回忆。好文章,鼓励多勤写作,与大家分享。

缅华网网友 12年前 回复TA

有同感!因为我的家乡也是靠近膠脉的一个小城市。我家乡到现在还保留着浓厚的过年传统文化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