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吗? (东枝 伊江树)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6-14 13:33:47 共4822人阅读
文章导读 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吗? (东枝 伊江树)

 

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吗?

 (东枝 伊江树)

    在一本介绍二十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著作中,发现以下一段话:爱因斯坦是原子弹的发明者,故可以称其为“原子弹之父”。

    拜读了作者的这一段话后,我陷入了深思。作为一位理科教师,我当然知道作者为什么称爱因斯坦为“原子弹之父”:这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又在二次大战期间联合一群科学家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展开对原子弹的研究和开发的工作。但就因为这样认为他是“原子弹之父”,我觉得是有些牵强,“名不副实”了。因为在20世纪初期及中期研发原子能、原子弹的过程中,他连有关实验室的“大门”都没有进去过。在这方面,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上述的质能转换公式。而在实际操作方面,他完全没有参加过任何具体工作。

    在科学界中,他只是一名理论科学家,而不是实验家。所以说他是“原子弹之父”或             称其为“原子弹的发明者”,是不正确的。

    因为没有参与任何具体的试验工作,所以说爱因斯坦不是“原子弹之父”,在这里,笔者丝毫没有否认或贬低他对科学界的巨大贡献的意思。他提出的质能转换公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其深刻意义,远非试爆一颗原子弹所能比拟的。

    早在18世纪期间,科学家们就已发现了有关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两大定律。但多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分开来研究,没有想到这两者之间还会有内在的关联。在爱因斯坦提出其的质能转换公式的时候,一些科学家已发现原子是可以再分割的,而一些有放射性性质的元素,在放射出一些粒子(当时人们还不知是粒子而称为“射线”)后可从一种元素转换为另一种元素;19世纪初期道耳吞提出的“原子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之,也不能毁灭之,也不能互相转换之”的原子不灭理论正受到严重挑战之时,爱因斯坦石破天惊地提出了这质能转换公式,成功地解决了理论物理学上所碰到的难题。通过后来的许多物理试验,科学家们终于明白了:在高能量的核子反应中,会有一些质量消失,但这消失的质量却是以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质量和能量——作为物质的一体两面的性质被人们所接受后,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也被统一起来而成为“质能守恒定律”。这是20世纪初期物理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

    在爱因斯坦提出其的质能转换公式的1905年,并没有多少实验数据可证明质能转换的现象。故当爱因斯坦提出当物质释放出一定的能量E时,其质量就会减少 (将其转换就可得出E=mc2公式)时,很多人(包括一些顶尖物理大师们)都认为是痴人说梦。由于光速c太大,核子反应中所减少的质量(在当时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准确地测量出来。故这些人不相信爱因斯坦的这一公式是正确的,在当时也是不能见怪的。天才的发现和痴人说梦的现象有时只有一线之差,幸亏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为后来的原子弹及无数的粒子反应证明是正确的,否则爱因斯坦可能就会被当成一名狂人而被世人所遗忘了呢。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