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怎么会向东流?(张新民)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7-06 10:42:01 共2396人阅读
文章导读 伊洛瓦底江怎么会向东流?(张新民)

 

伊洛瓦底江怎么会向东流?

——《感知中国 ——缅甸行》观后感兼谈缅文歌词的翻译

张新民

    今年5月15日,作为对第二故乡缅甸有深厚情结的老归侨,我怀着极大的期盼和兴趣,守候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CCTV-4的精彩节目《感知中国-缅甸行》。在此之前,我还预先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告知中国各地的缅甸归侨朋友,请他们切记依时收看。

    这套“中华情”的特别节目《感知中国-缅甸行》文艺晚会,纪录了中国艺术团在缅甸首都内比都演出的歌舞节目,缅甸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等政府官员应邀出席晚会。

    不出所料,晚会节目相当精彩。由中缅两国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晚会,晚会的主题曲是张羽演唱的、为陈毅元帅的名诗“赠缅甸友人”谱曲的“共饮一江水”,接着是多姿多彩的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歌舞,有彝族的“阿细跳月”,哈尼族的“银铃木屐”,融合了云南民歌、舞蹈和杂技艺术的绸吊“小河淌水”,彝族的“打歌”,蒙古歌舞“火辣辣的情歌”、傣族独舞“雀之灵”,“功夫诗-九巻之倾”等。歌曲有马晓梦演唱缅甸民歌“海鸥”,赵雅萱演唱“海韵”,阿普萨萨演唱“放马山歌”、李怀福、李怀秀姐弟演唱民族山歌“酒歌”、茸芭莘那演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缅甸艺术家也同台献艺,除了缅甸传统的悬丝木偶表演外,缅甸著名歌手哥佐白深情地演唱缅甸歌曲“Guest”,还有缅甸青年“学唱中国歌曲”获奖选手用中文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CCTV-4编制的这套晚会节目,分为部分:东方美、中国梦和胞波情。在两部分之间插入在缅甸内比都、仰光、蒲甘、茵莱湖拍摄的实景,可欣赏到蒲甘平原,佛塔林立,鲜花盛开,伊江海鸥,自由飞翔。还融入缅甸诗歌,以缅语配音。这一切,使我们这些久别缅甸的归侨感到特别亲切。

    平静而论,我们在中国内地看惯了各种晚会的歌舞节目,相比之下,《缅甸行》文艺晚会的节目,算不上最精彩。但是,话又得说回来,对缅甸的观众来说,这些节目是非常精彩的。缅甸也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毗邻云南,有不少相同的民族,《缅甸行》文艺晚会演出的节目,他们会感到亲切,因此受到热烈的欢迎。《缅甸行》促进了中缅文化交流,增进了中缅传统友谊。

    然而,在兴奋之余,使我感到有些疑惑和遗憾的是,如此花费精力筹办的缅甸行文艺晚会,中国的艺术家竟然没有用缅语演唱一首缅甸歌曲,唯一的一首缅甸歌曲“海鸥”是用中文演唱的。难道中国的歌手就没本事用缅语演唱?非也。2010年中缅友协恢复成立后,2011年8月首次出访缅甸,中国的艺术家要用缅语演唱缅甸歌曲,但在北京却找不到合适的缅甸歌曲。临行前不久,中缅友协有关人士才从北京来电话请我帮忙。因为时间紧迫,从邮局寄我原来已翻译出版的缅甸歌曲集和歌碟到北京已来不及。我只好赶紧选出“野性的海鸥”这首在缅甸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在2007年出版的中缅文对照的歌页上,用汉字标出缅文的读音,然后用电子邮件传到北京。访缅的歌唱家(我还不知她是谁)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用缅语演唱了这首歌。中缅友协的同志后来告诉我说演唱得很成功。由此可见,《缅甸行》文艺晚会不用缅语唱缅甸歌,不是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更使人感到遗憾的是,所演唱的歌曲“海鸥”的中文译文存在严重的差错。一方面是很多缅文词、句漏去不译,另一方面,又随意乱添加原文并没有的词句。原歌名是“野性(yain)的海鸥”,译文中“野性”一词漏译了;原文的“诗人抒发他的情感,海鸥被描述为机灵鸟”,“其实呀小鸟海鸥…对男女间的恋情并不知晓”等词句没翻译出来,却出现原文没有的词句:“你那动人的歌声,不断扰乱了我那平静的心房,唯有那歌声轻轻回荡”。更有甚者,译文中竟然出现“静静江水向东流”这样的译句。且不说原文并没有这样一句话,缅甸的江河都是向南流的,伊洛瓦底江怎么会向东流呢?  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可见译者随便乱译到连起码的缅甸地理常识都不顾了。而演唱此歌的歌手以及晚会的组织者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这首歌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五、六十年代在缅甸就很流行,是家喻户晓的缅甸经典民歌,歌名“野性的海鸥”。缅甸人民是酷爱和平、自由和欢乐的民族,他们曾经饱受英国殖民主义和日本法西斯的统治,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和平与自由。“野性的海鸥”这首民歌,主题就是通过诗人抒发感情,歌颂海鸥的“野性”,就是在伊江上广阔的天空不受任何约束地任意飞翔的顽强精神,借以表达缅甸人民对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渴望。歌词第一段末和整首歌的结尾都唱出“野性的海鸥”。歌曲旋律欢快,百唱不厌。也许可以说,“野性”是本歌的灵魂,翻译时怎能漏掉不译呢?歌名没有“野性”两字,就不是这首歌了。我收藏的近千首的缅甸歌碟中,就有一首歌叫“银(海)鸥”,但没见有“海鸥”这样一首歌。《缅甸行》文艺晚会演唱的“海鸥”,可能选自《外国歌曲集》,但我没有这歌集。(两集《世界名歌200首》没有收入任何一首缅甸歌曲。)

    上世纪六十年代,仰光的冀明先生最先翻译这首民歌,取名“海鸥之歌”。2002年我改译此歌,歌名照搬冀明的,把缅文“yain”漏译了。在厦门的陈尊法先生见到后来函指出我的错误,我才经过反复推敲,并经得陈先生认可,把歌名译为“野性的海鸥”,载入2007年9月出版的中缅文对照《缅甸歌曲精选》

    翻译文学作品,起码的要求是要忠于原文,要尊重原作者的劳动。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译文要通顺优美,诗与歌词要尽可能押韵,也就是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当然,这并非容易做得到,需要译者做出艰苦的努力才行。由于译者的缅文水平有限,对个别缅文词语理解有误差而译错或译的不怎么好,是难免的,也是可理解的。但是,不管怎样,译文不能歪曲原意,不能漏译,也不能随意加油添醋地乱译一通,按译者的主观意图硬把原作者没有写过的话语加上去。上面提及的“海鸥”的译文,就是犯了这个毛病。

    还有一首著名的缅甸歌曲“中缅友谊之歌”,译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此歌重新刊登在《第七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纪念特刊》上。译文的第一段还符合译文,但第二段以后的译文,跟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相差十万八千里。什么“友谊深厚彼此了解又是朋友又是亲”,什么“正像怒江萨尔温江的江水,波浪滚滚浩浩荡荡永流不尽。”“五项原则的精神 ……

    和平共处携手向前进”,等等,都是原文没有的语句,而是把中国国内流行的政治性语句搬上去了。这叫翻译吗?能这样配歌吗?值得探讨,但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多说了。

    中缅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近来中缅文化交流频繁,除《感知中国-缅甸行》外,中缅合拍的历史电视剧《舞乐传奇》在仰光首映,导演于荣光及主要演员等

    出席首映礼;《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访问缅甸,受到缅甸影迷的欢呼;《婚姻保卫战》等一系列影片走进缅甸百姓家;曼德勒举行《学唱中国歌曲》大赛;仰光大学“中国馆”举行揭牌仪式;缅甸捐赠的大金塔在中国洛阳白马寺建成,6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将出席落成典礼。这些中缅文化交流活动,绝大部分是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到缅甸,而缅甸的文化艺术交流到中国的甚少。六、七十年了,介绍到中国的缅甸歌曲只有三几首。1956年在中国举行过“缅甸电影周”,北京电影院放映了“忠诚的爱”、“雅塔那邦”、“悲离合”等6部缅甸电影,在广州则只放映一部。从那以后,在中国就没进口放映过一部缅甸电影,缅甸电视剧也从未见过。在全国各地的缅甸归国华侨,都盼望能欣赏到第二故乡的音乐舞蹈,只能能望眼欲穿。

    在今后的岁月, 中缅文化交流肯定会继续发展下去,中国的艺术家还会演唱“野性的海鸥”,但愿不会再唱出“静静江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真诚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缅甸歌曲、诗歌、小说和影视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少不了要依靠懂缅文的缅华同侨的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

    我先后在2007年、2009年出版了两集中缅文对照的《缅甸歌曲精选》,记谱、翻译了缅甸歌曲60多首,并配有DVD歌碟。如果可能的话,希望《缅华网》能选登这些缅甸歌曲,供有兴趣的人士欣赏或学唱,也可通过中缅文对照来学习缅文或中文。


    附注:写完此文后,翻阅今年第5期缅文杂志《吉祥》,无意中发现,有一报导文章中提及《缅甸行》文艺晚会演唱缅甸歌曲是“海鸥”(缅文)。怪哉,缅文杂志竟会把缅文“yain de” 漏掉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8 条评论

厦门晨阳 10年前 回复TA

  世界名曲“野性的海鸥”,自小旅居缅甸时就学会唱了。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其优美的旋律、诗一般的缅文歌词,是与时俱进的缅甸经典歌曲所不能比拟的。作为中文版,译者云“江水向东流”,那是中国的长江、黄河,而不是伊洛瓦底江。余译文更有篡改原缅文之处,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中华情,感知中国——缅甸行》能走进缅甸,总的还是成功的。只是这些曾在伊江之滨长大的我们,追求更加完美的境界罢了。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本人专门从网上找到该晚会从头到尾看了看,确实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英语是缅甸的官方语言,但在这种民间友好的活动上完全用英语代替缅甸文是否有点不太合适,况且英文翻译中还有一些不当之处,例如将“宣传领域”翻译成"propaganda",该词的内涵是将原本不存在东西装出来给人看,或即做假,我国的宣传部门早就弃用该英文词。还有将字母放在屏幕的中下部为挡住了图像内容。希望今后能将这种晚会做的更好更贴近普通人民生活。

缅华网网友 10年前 回复TA

介绍缅甸的流行或著名歌曲到中国不要老是局限在过去,都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还在唱“海鸥”,恐怕缅甸的年轻人都不一定知道!必须与时俱进,将缅甸经典的、当代流行的著名歌曲都包含进去。

肖华 10年前 回复TA

本人没有看到该场晚会,但正如张先生所言,这么一台重要的以中缅为主题的晚会居然没有唱一首缅文原版的歌曲,实在说不过去。况且,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外国歌曲一旦翻译成中文来演唱,无论翻译水平多高,总不如原文的感觉好。北京有如此强大的缅甸归侨队伍和缅语教学人员,条件应该是全国最强的,我看关键在于重视程度不够!希望今后中缅双方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文化合作,共同翻译介绍缅甸的优秀歌曲给中国听众。但必须说明,歌曲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学翻译而仅仅强调“信达雅”,还必须符合音乐的要求,正如早年国内有名的“外国民歌二百首”的翻译是山西大学艺术系教声乐的教授邓映易,不但精通英文、意大利文,还是声乐专家,才能将译文根据声乐的需要进一步加工,否则演唱起来会让人感到别扭。希望也有类似的中缅专家来做此工作。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