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愁(阿凱)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22-03-26 13:36:45 共2929人阅读
文章导读 一个深秋的夜晚,阿亭还没有睡意,坐在窗前,瞻望夜空上星星,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一段难忘的往事……

这是2002年5月间阿亭回厦门探望四姑嬷时的留影,相片里右边穿白衣的是阿亭

 一个深秋的夜晚,阿亭还没有睡意,坐在窗前,瞻望夜空上星星,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一段难忘的往事……

刚上初中一班的她,母亲带着十二岁的弟弟和九岁的妹妹申请来香港与丈夫团园。母亲对她说:“你已经超龄了,去不了香港,你又想继续读书,留下来和兄长一起生活,互相照顾,待有机会每年可以学生的身份申请去香港探亲”, 世事难料,谁知道而后的几年,遇上各种政治运动, 梦想变得遥遥无期…… 

阿亭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像她非常敬慕的四姑嬷一样,当一位妇产科助产护士,为乡村人民服务。

刚满十七岁那年,她刚升上初中毕业班,就把愿望告诉她的班主任,希望推荐她报考护士专业学校。可惜机不逢时,“文化大革”期间,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都停课了,她的愿望也成了泡影,失望地回新埯村“防保院”与兄长一起生活。这是她父亲的祖屋,土地改革时分配到的。

这所“防保院”是新埯村著名的“邱振祥大厝”。是她的祖辈于160年前在安南(即越南)打工,经营橡胶发了 财,回乡建造的,是一座闽南侨乡特色的红砖大院,依山傍水而建,力求世代昌顺。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邱振祥大院归大队管理,租用为卫生所,村民们称为“防保院”,院内设有中西医和妇产科。

阿亭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大院里,受到“四姑嬷”(闽南语)的熏陶。四姑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信仰者,终身不嫁。经常听到她老人家这样教育晚辈:“施比受更有福”,要乐于助人,要当患者如亲人。为了方便接生婴儿,大院的后院楼下设有接生室,她晚上特地住在后院楼上的左侧耳房,阿亭住在后院楼上的右侧耳房,村民半夜三更敲门求诊,阿亭经常替四姑嬷背着医箱,陪老人家一齐出诊……

当时农村提倡培养“赤脚医生”,四姑嬷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看重阿亭的性格,脾气好,心情温柔,善解人意,很符合她的要求,更难得是本人也很喜欢这份工作,有意思培养她。

老人家对阿亭说:当一位妇产科助产护士,最重要是要有爱心和牺牲自己的精神,吃得起苦,风吹雨打,有急需时都要出诊。

阿亭常遇上一些产妇大哭大闹,要死要活的情况,她牢记四姑嬷的教导,学会用温柔的语气开导产妇,教她们坚持忍痛并安抚她们要当妈妈了;每当新生婴儿出世时,看到母女,平安无恙,她感到这是最大的快乐! 

在四姑嬷的细心指导下,防保院保持着较高出生生存率。阿亭的真诚和热情赢得新埯村亲友们的称赞,对四姑嬷这位高尚医德,乐善助人的老人,至今怀念着她……

命运对每个人来说,是无法预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阿亭的兄长在大队办的农中教书,却因家族的历史和父母的海外关系,遭到批斗和私刑,不幸赔上一条腿,残废了!她伤透了心,但她坚强的毅力和忍耐,顶着逆境。幸好,村里的大队长和热心肠的村民关心她们兄妹俩,为她的兄长奔走求医,然而还是无法摆脱病魔折磨,夺走了兄长的生命.....

1970年,已是23岁的大姑娘,本来不想嫁人的她,由亲友的介绍,遇上了一位由外地回乡探亲,来寻找亲生父母下落的缅甸归国侨生,一见倾心,经半年的互相了解,在兄长和四姑嬷的作主之下订了婚,71年相约在杭州美丽西湖畔、乘着浓浓诗意的秋天,平湖秋月亭旁,对着湖光山色的美景,泛舟西湖享受浪漫的时光……远在香港的父母弟妹也为这千里一线牵的传奇缘份而高兴。

 俗语说:“好人有好报”的缘故,74年初阿亭和丈夫要求来港和长辈生活的申请,得以顺利批准了。

阿亭带着岁月的风霜、带着重逢的渴望,带着一岁半的大女儿和刚满三个月大的幼女,离开了那块伤心之地,来港与父母弟妹团园,他的先生早在半年前先由内地移居香港了。

1979年,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的体制取消了。新埯村这所”防保院“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1996年,乘着回厦门探望四姑嬷亲之际,阿亭顺道回到新埯村看望乡亲和那间经久无人修复的大院,只剩一户人家守住大院,望着她曾经生活多年的后院多么破烂不堪,冷泠清,野草丛生,心里头只有无奈地感叹:往事不堪回首!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