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庄(马越民)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22-05-03 13:20:20 共2704人阅读
文章导读

消失的村庄

(马越民)

打听去秀才坪有无公交车,电话里却传来“秀才坪搬走了!”的信息。

1977年中共三中全会以后,各单位抽调人员下乡,名称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宣传队。临时性任务,工作一年。

从西宁出发,两个小时以后在民和前面的一个小车站—— 胡拉海下车,我沿着山脊,五个小时走到秀才坪,秀才坪是青海民和的一个山村。山村马姓祖先原在陕西,300多年前,关中战乱不止,被逼逃到甘肃,辗转来到青海。 为了自由地生活,他们找了一块人迹罕至,官家不来的山腰安居下来。此处在数百年前森林茂盛,当然有泉水了。杜家先祖稍迟也辗转来到此地聚居。两批逃亡者对耕地和燃料的需求,使村子周围90%的森林变成农用地。世代人的野蛮开发,树没了,水存不住了。暴雨促使山体滑坡。某年,马姓家族被泥石流淹埋死绝。马/杜两个家族,剩下杜姓一族。

毁林---山体滑坡坡恶性循环,使得耕地的主要土壤 粘化和弱腐殖质积累仅在5%左右,肥力低,产量也低,地方荒凉、耕地分散、群众过着柴火做饭、油灯照明的艰苦的生活。交通不便,出行山路,到乡政府上学看病要走17公里。生活之艰辛,首先表现在吃水上。我入住后第一关是挑水。给房东挑两担水是每天必修课,在崎岖的小路上担水走一个小时,对我的体力毅力都是个考验。

退耕还林建新村

作为队员,吃住都在房东家,每天按一斤粮票+现金一元计算付费。他们日子过得那么苦呀,每天吃馍馍 +茯茶+洋芋(土豆)。我们每月放假两天,回西宁去才可能 改善生活。

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村民们渴望下山,个别有条件的农户率先迁出秀才坪。

2015年在松树乡倡导下,有一部分村民到川水地区插花式搬迁,得到了危房改造补助。

2016年5月,松树乡在川水地公路边,开工建设农村新居,新居占地42.9亩。秀才坪属松树乡管理,2017年国庆节前新居落成后,松树乡把杜家村、牙合、秀才坪、集体搬迁合并成牙合新村,秀才坪不存在了。

全村187户565人都住进了新房。每户新房105M2(院子面积除外)造价13万,国家补助一半。评议后,困难户仅仅出资1.3万元。2017年10月国庆节,农户已陆续开始搬迁入住。

异地搬迁后,农民不再种地,大部分外出打工;一部分自己搞副业(如养殖、经商等);另一部分被聘为护林员。生产方式的改变,完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上学、看病就在2KM半径内。水通 ,打开水龙头就用,不需挑水,自来水直通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洗澡,根本地改变了农民卫生习惯;电通,不用油灯看书学习,极大方便了生活;太阳能路灯照明也为社交往来,文体活动提供方便;气通,煤气罐进家门,清洁能源使得厨房不再是乌黑的。

平凡中发现美

公路边出现一片貌似旅游景点的民居,民居被白色的围墙包围。推开紫红色的大门

迎面是一座略带洋气的玻璃幕墙,掀开玻璃幕墙的防蝇门帘,进入一个长方形的正厅,厅的一头是大炕。另一头安放着两个沙发和玻璃茶几。如果没有大炕,还以为是乡间别墅小厅堂。小厅堂/玻璃幕墙之间是一米宽的过道,过道一侧是卧室,另一侧是厨房,一大二小3间房面积105M²。

一个中式小院子被划分了4个功能区。西南角堆放农具,西北角种花种菜,东北角堆放其他杂物,东南角是厕所。厕所很深,冬天清理沤制土肥。

牙合新村将住户排成八个横巷,巷子墙上有字画,字画的主题是“仁、义、孝、礼、义、信”,每家大门两侧都有村道花坛构成的文化长廊。行走在长廊上,自然感受到乡村传统文化,享受乡村的宁静和安逸。

晚饭之后,健身广场一片繁忙。青少年在球场上打球,老年人则在健身器材附近锻炼或闲聊。在村庄另一头的公园——小游园,凉亭里有人在窃窃私语,长凳上大妈大爷看着小孙子们在桃树幼苗边追逐嬉戏;近处的拦洪坝下,是 湟水的小支流,水量小颜色还是黄色的,说明退耕还林仅仅是开始。坝上,景观树木已成活,数量不多还未成林,

远山,绿色显现,草坡开始成长。

解放以前住窑洞,解放以后住土房,改革开放退耕还林后,住洋房。

全村路灯都是太阳能供电,入夜它即自动照明。月盈之夜,日(灯)月争辉,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堪比日月!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