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友好协会副主席阮荣光:越南见证中国新时代外交开篇之作
编者按:“在社会主义之路上,中越等国仍在坚持不懈、知难而进”“中国和越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和平共处,就像亲兄弟一样”“作为世界大国、而且是老挝邻国的领导人,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使老挝受益匪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前夕,《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越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越共中央对外部中国东北亚司前司长阮荣光,越中友好协会顾问、平阳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武高潘,以及老挝著名歌手、歌曲《一带一路》演唱者阿提萨·拉达那冯,透过他们这些话,可以深刻感受到越南、老挝各界对中国领导人到访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参与翻译越南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阮荣光表示,此访意味着越中两党、两国关系都在中共十九大之后的新时代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图片说明:阮荣光和他翻译的越南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越中友好协会副主席阮荣光是越南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曾任越共中央对外部中国东北亚司司长,并当过越南驻华公使。阮荣光在接受《环球时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越共对中共的思想理论发展非常感兴趣,很希望和中共在治党治国方面相互借鉴。如今,世界普遍认为越南和中国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成功的两个,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环球时报: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选择了越南。您对中越关系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阮荣光:中共十九大不仅是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大事,也吸引了世界舆论的关注。这次大会结束后,中共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国访问就选择了我们越南,我想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的领导层非常重视与越南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次访问对越南和越中关系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越中两党、两国关系都在中共十九大之后的新时代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我非常相信习近平同志和越南的高层领导人一定能达成新共识,引领我们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关系在新时代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深化两党两国战略关系、加强越中之间治党治国经验交流、促进发展战略对接。
环球时报:您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越南文版的主要翻译者之一。我们很想知道,您当时为什么决定翻译这本书?翻译期间对这本书有何感受?您是否还有计划翻译更多有关中共思想理论方面的书籍?
阮荣光:我原本是外交工作者,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国问题研究。不过,我好像比其他同行更关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问题。五年前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我就经常查找他发表的讲话或文件,研究他的新理念、新理论。这也就是我决定参加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原因。翻译这本书期间,我对它非常感兴趣,因为我想要了解的那些问题可以一下子很清楚很系统地摆在我面前。
近几年,我每年都会主持或参加至少一本有关中共理论书籍的翻译。最近,我主持翻译了中国的一本理论书籍:《居安思危——苏联亡党二十年的思考》。该书很受越南读者和越南领导层欢迎。今年我还有一个新计划,就是把中共十九大所有的相关文件都翻译成越南文,这样一来,越中两党也可以更加互相了解,互相借鉴。
环球时报:您觉得未来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还可以扩大哪些合作?
阮荣光:我觉得越中两国合作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在其他很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要知道,在历史上一共有十几个国家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一些国家半途而废,只剩下我们这些国家依然还在坚持不懈、知难而进,而目前世界也都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成功的就是越南和中国两个国家。也正因为如此,更广阔的合作是两国共同的需要。
自从越中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对治党治国理论和经验的交流一直很多,我觉得未来在这方面我们依然有广阔的空间可以继续发展。在经贸领域我们的合作潜力更是巨大的,我们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也都有社会主义性质,我们还有1000多公里长的共同边界和国际口岸,可以很便利地通行。这意味着我们优势互补的条件非常充分。
环球时报:近年来,越中两国民间层面的交流也在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越南的芽庄、岘港等已成为中国游客的观光胜地。据您所知,在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方面,越南有没有出台什么计划或政策?因为此前发生的中国游客护照被越南海关涂损、被索要小费等事件,不少中国游客对进出越南海关有些担忧,越方在这方面有什么新举措吗?
阮荣光:民间交流对加强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越南也是始终很欢迎中国游客的。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越南,也推动了越南旅游业的发展。我觉得这期间有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发生是难免的,其中有越南的管理不够好的原因。在其他方面也很可能是一些游客没有严格遵守目的地国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如果越方进行调整或出台新的规定,一定会旨在保持秩序、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环球时报:在两国部分民众间还存在着对对方的偏见。您在越中民间交流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促进两国民间沟通,您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阮荣光:其实,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民族主义情绪,这是很自然的。但一旦两个国家发生争议,这种情绪就常常可能演变为偏见,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冲突。不过,如果人们能多交流,多来往,彼此有更多了解和理解,这种情况就一定能减少。此外,我一直认为,每一次越中之间发生敏感问题时,我们都应更加注重媒体引导,减少人民的偏见心理,避免一些盲目冲动的行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