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经济「疫」后再闯「改革关」(白雪冰)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0-12-05 11:18:19 共594人阅读
文章导读 2021中国经济「疫」后再闯「改革关」(白雪冰)

2021中国经济「疫」后再闯「改革关」

(白雪冰)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中国从高速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高质量发展模式和制度基础,在「十四五」时期均需有大的改革和提升。在全球「低增长+高风险+硬脱?」大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心应从短期「保增长」逐渐转向中长期「改革持久战」,以改革促发展,加码中长期结构性转型,释放制度改革红利,惟其如此,中国才能在世纪大疫、全球超级震荡中,安全脱险,低谷爬升。

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从新冠肺炎疫情打击下缓步复甦。但此间观察家指出,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新冠疫情在经济领域留下的失衡「后遗症」,仍一定程度上掣肘和拖慢中国经济复甦步伐。

疫后「失衡」 四大后遗症

1、沿海内陆失衡

经过2020年的世纪大疫,2021年中国疫后复甦结构失衡特征凸显。中国褐皮书指出,中国2020年第三季度经济反弹仍不均衡,较富裕的沿海省份表现良好,但较贫穷的内陆地区则陷入衰退。北京、上海和广东附近地区的大公司正在看到官方数据所示的经济加速增长。但内陆省份处于衰退之中,产值和国内订单下降。

信贷方面,中国贫富地区分化亦较为明显。在广东、上海和北京一带,超过30%公司获得的资本,为其他地区的两倍到三倍。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企业,复甦步伐仍显乏力,尤其是地处偏远的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经济状况处于低迷。

疫情之后,数字经济转型加速将令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2021年,如何收窄沿海内陆经济发展差距至关重要。

2、供需失衡

与供给端相比,需求不振亦是疫后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从企业来看,疫情导致停工停产,企业因此裁员、甚至破产,导致投资需求下降,而失业上升亦影响消费需求。

当前,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已远超零售增速,对过去2、3年取得的有限度再平衡形成威胁。

需求对供给能力释放和国内经济大循环顺畅运转有决定性作用。需求不足,不仅会恶化企业市场预期、抑制生产经营活动扩大;更会形成严重产能过剩和资源利用效率下降。2021年,如何补齐供需失衡短板,可谓任重道远。

3、企业失衡

中国大中小企业的疫后表现分化,在2021年亦料进一步加剧。从PMI新出口订单指数的企业分类情况看,到2020年8月份,仅有大型企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复到荣枯线以上,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仍在荣枯线下。

不论从绝对还是相对水平看,三类企业中,小型企业生产修复能力,均为最弱,且小型企业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最低。

2020年上半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间投资增速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4.2%,除湖南、浙江等省外,其余近20个省份民间投资增速仍为负增长。大中小企业疫后的分化走势,为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平添变量。

4、收入失衡

此次疫情对中低收入群体冲击甚巨。有报告显示,相比高金融资产或高收入组家庭,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组的家庭财富受疫情影响更为严重。从数据看,超五成金融资产或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的家庭报告其财富减少,其中有34.6%的金融资产5万元及以下的家庭报告其财富减少很多,35.2%的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家庭报告其财富减少很多。受疫情影响,近半低金融资产或低收入家庭可支配现金减少。

由于经营性收入的大幅走低以及工资性收入的走弱,导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整体冲击强于城镇居民,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工作岗位减少加之月均收入大幅下降后修复乏力,均对低收入人群形成打击。2021年,贫富差距加大,此现象不容忽视。

内部逆风 六大挑战

除了疫后失衡「后遗症」外,2021年,来自内部的发展逆风,亦需决策层高度关注。

其一、投资回落

经过几十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长以后,中国大部份地区的铁路、公路、机场业已基本饱和,类似于2020年靠扩大地方专项债推动投资高增长已不可持续,预计2021年中国基建增速将现回落。

事实上,2020年全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为5%至8%,明显低于此前预期的10%以上增速水平,显示「基建狂魔」后继乏力。从楼市看,当前土地市场已开始降温,2020年1至8月,中国房企购置土地面积累计较前值同比回落1.32%至-2.36%。随?新开工面积增速回落、施工面积增速回落,以及居民购房热情的逐步释放,预计中国楼市投资高增速难以持续到2021年。

楼市和基建投资同步减弱,意味?投资下降会带来新需求缺口,进而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速。

其二、消费低迷

大疫之下,消费低迷成为经济最严重拖累。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同比贡献率从常态60%左右,一度降至-70%左右。

从「三驾马车」的贡献率来看,2020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2.5%,代表内需的消费仍然相对疲软。当前,餐饮收入同比增速依然为负,住宿、旅游等服务项目的复甦才刚刚开始,未来服务消费或仍会持续拖累消费复甦。

数据显示,2020年前8个月中国消费增速为-8.6%,即便后四个月消费增速超预期,但全年消费负增长亦已成定局。中国将由此出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第一次消费负增长。2021年,在疫情未彻底消失情况下,即使社交隔离放松,消费者消费意愿仍然疲弱,抑制消费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避险情绪仍将令消费难以全面复甦。

其三、就业承压

2020年前9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99万人,累计同比-18.1%;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4%,较去年同期高0.2%。2020年9月份,20岁至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同比上升4%,外出务工劳动力与去年同比仍减少380多万人,下降2.1%。

2020年应届生人数为874万,而2021年毕业人数更达至创纪录的1000万。疫情影响下,2020与2021届毕业生求职时期重叠,加之出国留学、创业等发展方向受限,导致整体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更加失衡,2021年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季」可谓大概率事件。

其四、出口遇阻

得益于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以及欧美各国出台大范围经济刺激计划,2020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得以快速恢复。但2021年,随?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其他国家产业链亦在慢慢复甦,国外供应缺口不再,中国在产业链上短期不可替代性随之被削弱,加之欧美消费刺激政策渐次退出,以及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未来出口增速或遇阻回落。

2021年,在全球经济深度衰退之际,总需求长期疲弱,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料将长趋下行,使得中国很难继续依赖外需带动经济增长。事实上,当前中国出口部门复甦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已显现,出口总量数据虽表现亮眼,但新出口订单指数却频闪黄灯,显示2021年出口形势难言乐观。

其五、金融风险扩张

疫情冲击下,中国为应对经济收缩,杠杆率出现快速扩张。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信贷增速反弹和名义GDP增速下滑推动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比重飙升25%至近300%,中国宏观杠杆率,尤其是企业债务和隐性地方政府债务,明显高于大多数经济体。

2020年前8个月,中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投放14.4万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8月政府新增债务(国债+地方债+专项债)1.4万亿元,较7月增加0.8万亿元。2021年,疫情余波下,商业银行不良生成速度或仍加速。

中国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亦由2019年底的55.8%、151.3%、38.3%上升至2020年6月末的59.7%、164.4%、42.3%,分别上升3.9%、13.1%、4%,尤其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出现明显上涨。2021年,受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资金周转周期延长,部份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信用风险上升。

2021年,过高杠杆率将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埋下隐患,增大中后期风险释放压力。

其六、预期悲观

疫情重创诸多企业未来预期,加之企业经营环境仍不乐观,中国与世界市场需求低迷,多数企业家表示,未来两年内不会增加投资。

同样不乐观的还有普罗百姓。对未来就业和收入预期转为悲观,使得民众不愿意花钱。2021年,消费不振现象料将持续。

目前中国经济复甦更多处于纾困加扶持的政策驱动状态。如何从政策驱动性复甦转向内生增长性复甦,提振企业和居民乐观预期,仍任重道远。

外部风险 三重寒流

由于新冠疫情的系统性冲击,以及全球体系的长期积弊与短期风险激荡共振,2021年,外部压力大概率涨潮,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难言乐观。

一、 疫情冲击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爆发,多个主要国家疫情未见明确控制迹象,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多国又接连出现多轮爆发。整体而言,全球疫情复杂多变,或长期持续。

比尔.盖茨预测,全球疫情大流行至少要到2021年底才有可能结束,2021年之后,部份贫穷落后国家或极少数发达国家仍会有低水平散发案例。

未来一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所助长的不安全感依然会对全球经济构成压力。无论疫情如何发展,世界各国与病毒的斗争均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其经济增长、就业和政治。

二、 全球衰退

世行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3%,比危机前预测值跌约6.8%。据此计算,到2020年年底,全球产出将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

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国家的国内经济活动均严重萎缩,国际经济也是如此。今年全球贸易规模预计将缩水五分之一,外国直接投资或下降40%。本次危机将对全球经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IMF预计,至2021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水平相对于2019年将下滑4.7%左右。世行报告还预计,即使2021年经济活动继续反弹,发达国家政府继续采取目前的财政和货币组合措施,就业亦不会完全恢复,诸多国家仍将陷入债务困境,收入差距将扩大。概言之,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完全控制大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衰退,实现V型复甦概率不大。

2021年,世界经济衰退不排除会演变成经济和金融危机,出现大量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倒闭、居民失业,甚至可能触发风险资产价格新的大幅调整,从而发生高烈度局部性经济或金融危机。

三、 脱?压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经济大幅收缩,大多数经济体政策空间已捉襟见肘,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逆境和阻力,与5年前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迅速升级,而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中美摩擦已蔓延到贸易之外领域,包括美国进一步收紧了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等,「脱?」压力不断加剧。

2021年,世界经济尚无法摆脱全球疫情再一次加速增长的潜在威胁;国际政策协调陷入困境,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疫情冲击之下,各国间潜在竞争性进一步提高。全球产业链分布不会仅由利益驱动,公共安全风险、节点集中度风险等将被充分考虑。受此影响,中国外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将会收缩甚至加速重构。

建党百年 改革为先

2021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经济将继续在狂风巨浪中颠簸前行。作为百年「老字号」的执政党,中共如何带领中国冲出狂风巨浪,驶向安全海域,备受关注。

在笔者看来,把握好「十四五」开局元年和建党百年契机,打好「双循环」和「市场化改革」两张牌,可谓题中之义。

一、 加速「双循环」

经济学家指,2020年以来,中共高层多次明确「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国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大环境中,「双循环」不仅成为应对美国挑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对外策略,亦将成为中国发展自身经济的中长期政策核心。

在强化产业链,建立统一大市场方面,应尽早落实「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规划」相关政策。通过制度改革红利,扩大对内开放、破除市场壁垒、释放增长潜力和垄断资源,激发市场活力等方式加速产业链调整。

中国国内市场成功实现结构调整,将带动整个亚太地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产业链变革。中国将与东南亚、非洲、南美形成有别于传统欧美市场的新国际大循环市场。

其二、勇闯「改革阵」

「十三五」时期,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再到2020年的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十三五」的中国一路爬坡过坎,闯关夺隘。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等。「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从高速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高质量发展模式、发展格局和制度基础,在「十四五」时期均需有进一步改革和提升。

相比「十三五」,「十四五」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难度将更大,其中,再闯「改革阵」至为关键。在全球「低增长+高风险+硬脱?」大背景下,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心应从短期「保增长」逐渐转向中长期「改革持久战」,以改革促发展,加码中长期结构性转型,释放制度改革红利,惟其如此,中国才能在世纪大疫、全球超级震荡中,安全脱险,并实现经济低谷的向上爬升。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