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思:香港是「一带一路」好平台

编辑:镜报 文章类型:综合资讯 发布于2021-01-11 11:16:25 共750人阅读
文章导读 陈智思:香港是「一带一路」好平台

韩星童

出生于泰国华侨家庭的陈智思在港从政20余年,前后在四位特首任内担任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并身兼商业职位。在他看来,香港能够更好地促成东南亚与内地的合作,是「一带一路」辅助式的促成者。

会客室墙上那幅名为《盛世明珠》的油画,占据了半面墙。画的是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东方之珠风采一如往昔。绚烂维港烟花下,金紫荆盛放,跃动的舞龙扬头向上,数百政商界名流齐聚一堂,神态动作各异,举杯同庆。

精致笔触逼真还原人物容貌。在陈智思到来前,记者端详这幅画,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立于画面中间偏右位置的陈智思。他的模样与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太大变化,依旧温文尔雅,目光如炬。

陈智思笑言,每有访客,目光总免不了被这幅画吸引,大家乐于在上面逐一寻找熟悉的面孔。他收藏这幅画的原因是,上面同时出现了他、他的父亲和哥哥三人。

走廊里挂了另一幅同系列的画作,是1997年回归日。「又是另一番场景,另一班人物。」陈智思说,若画家再划一幅2017年回归二十周年庆典,三幅对比来看,很容易看见两地融合的程度在一步步加深,而他就是亲历这一过程的人。

融合加深,香港逐步被纳入国家发展大局,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社会偶有担忧声音:香港或被边缘化,金融中心地位不保。陈智思却不这样想,他仍然相信香港「贸易中间人」角色不可取代。这并非出于毫无道理的乐天,而是由他过往经验得出的结论。

陈智思从政二十多年,自2004年以来,他前后在四位特首任内担任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亦身兼多个商业职位,如亚洲金融集团总裁、盘谷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顾问、香港泰国商会主席、泰国康民医院大众有限公司董事等。政商双重角色,令陈智思熟悉政策之余,亦深切体会「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

陈智思生于一个泰国华侨家庭。曾祖父漂洋过海到泰国谋生,到了祖父为让自己第一个孩子在家乡汕头出世,祖母特意回乡生下陈智思父亲并在乡间养育成长,及后陈智思父亲到香港发展,而其他大部分亲戚均留在泰国落地生根。

如今回头看,陈智思觉得父亲的决定实为明智之举,令他们一家人得以在中泰两国贸易往来中担任中间人。其实以小见大,这也是香港在「一带一路」中所处的位置。

从一块地开始北上投资

印象里是2008年,陈智思接到堂哥打来的一通电话,说有人介绍了上海一块地建议他投资,想叫上陈智思一同北上,去实地看看。

「尽管他在泰国做地产,专业上来说完全没问题,但去上海的话,他完全是一个外国投资者,他不了解内地的情况,如果有我一起去他会多一些信心。虽然我也不算太了解上海,但至少我在香港,我比他了解。」

于是两人一同启程前往上海,抵达后发现原来这块便宜的地并不在市中心,而是在相对边缘的嘉定。「在我认知里上海就是市区那一带,没想到这块地是在开车要40多分钟郊区。」不过,在观察周边情况时,陈智思留意到附近高架铁路正在施工,且已完成近半。这令他联想到香港的沙田,「原来沙田就是一个荒蛮地方,但随?东铁线开通逐渐发展起来」,通常而言,这类新市镇发展都离不开铁路兴建。看准后,两人决定投资。果不其然,如今嘉定发展迅速,地价接连上升,当初投资的3000多个单位已卖出过半数。

第一次内地投资可谓一击即中,大获成功。比起项目成功本身,陈智思更看重亲力亲为推动项目所获得的经验,包括各项流程,与内地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接触,「可能细节到环保方面的问题」,以及对当地市场的认识。

有了第一次的摸石过河,陈智思对于内地投资已不再仅限于概念,而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在那之后相对大胆起来,不论是自己投资,还是为泰国企业来华投资穿针引线,都显得游刃有余。

早在香港开埠初期,与当时的暹罗即今天的泰国已有贸易往来,后来两地的经贸关系愈发蓬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更多了泰国朋友询问他如何在内地投资。又过了几年后,逐渐开始有中资企业期望「走出去」。

他有份参与的泰国盘谷银行入股中国人民保险集团(PICC)旗下的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例,目前他担任总裁的亚洲金融集团和泰国盘谷银行分别持股5%。而最近PICC又反过来,入股亚洲金融有份投资的一间寮国保险公司,实现双向投资。如今,陈智思的商业投资网络早已覆盖多个领域,包括正为泰国的医院寻觅内地合作机会,以及拟于南沙、广州等地建设学校。

「『一带一路』发展下,东盟地区是最理想的市场之一」,陈智思这一想法至今未变,东南亚与内地、香港文化及宗教传统相近,更为重要的是,早年移民的华人早已在当地打下坚实基础,其影响力不可小觑,从这重意义上来说,「我们去东南亚发展,并非是一切从头开始。」

香港是「一带一路」辅助式的促成者

为什么中资企业要利用香港的平台「走出去」,而不是直接与外商建立合作?在陈智思看来,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方便。

香港拥有历史悠久的法治传统,外商对于香港法治的认识更深,「他们更乐见跟一间香港公司合作,更愿意以香港法律签署文件。」从资金出入自由程度看,香港所具备的优势则更大。这些都令中资企业倾向于选择在香港成立一间公司,专门用于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很明显,在这当中香港一定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辅助式的促成者。」机遇是双向的,中资企业在港落地,则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法律、金融等多领域,更遑论随之而来的大量货物给航空业、物流业所创造的商机。

作为促成者,提供双边服务的中间人,对双边社会制度、政策足够了解是基础。「香港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我们要服务国内国外双方,一手拉住一边,那么我们只有对两边都足够了解,才能够最终将它们双方拉到一起。」

以东南亚为例,陈智思就很怀疑,香港人足够了解东南亚吗?「大多数香港人都去过东南亚旅游,在那里待三四日,但真的熟悉当地的情况吗,我想又未必。」要了解一个地方最有效的方式并非过客式的旅游,而是在当地工作、生活一段时间,「这样你才能认识到当地文化,摸索到可能存在的商机。」他提到,他担任联席主席的海上丝绸之路协会早于2016年起推出「张骞计划」,为大学生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内地安排暑期实习工作机会,他在泰国有份投资的酒店也有参与项目。

与此同时,香港人对于内地的了解亦有待提高。「其实香港人没有什么机会去了解国情、内地的社会制度和政策。」陈智思坦言,仅凭教科书上那么些历史教育,完全不足够,与亲身前往和体验实有差距。即使是他,也是在2008年当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后,才开始逐步熟悉内地。

陈智思笑谈,那年他第一次作为人大代表赴京开两会,拿到手的提案一看,关于农业政策。他一头雾水,「我当时完全不懂,香港没有这样东西的。」他讲这桩趣事是想勉励年轻一代,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但的确时不我待,需?手自我充实紧握机遇。

艺术教他从政经商

似乎鲜有人知,其实陈智思也是一位绘画高手。他毕业于美国波莫纳学院艺术系,尤擅自创的点画。

由艺术到从政、经商,跨度颇大,陈智思却从三者之中看到一些共通处,概括而言是创新思维和不同视角解读所产生的差别。唸书时有一堂课,教授布置了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提笔发挥。陈智思对?一张白纸呆坐了十分钟,「因为在香港受到的教育,都是老师会指示你应该怎样画,用什么颜料。」最后他实在忍不住,走上前去问教授,「到底想要我们做什么?」教授看?他,不耐烦地说:「这是你的画,为什么问我?」那一刻,陈智思才意识到,原来创作是一种突出自己的个人表达。

被点拨后的陈智思,在看到各具天赋同学们都拥有自己的风格,开始反问自己的风格是什么,「我想用一个没人做过的方式来画画」,透过反复摸索,他选择在黑色的画纸上以白色涂改液「点」出图案。毕业典礼上,这幅作品引起同学们好奇,「没人称赞我的画好看,但是每个人都问我用什么画的。」当众人得知他以涂改液作颜料时都很惊讶,怎么可以用涂改液画画?而陈智思的答案自然是,为何不可?

这种创新思维同样适用于政治和商业事务,「冲破一般人看事物的局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天出现的新问题,继而找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陈智思说,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便算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新问题。在之前一档电视节目里,陈智思曾展示过一幅他的点画作品,由正面特写大象的长鼻及双耳,结果主持人错将大象看成蜻蜓。陈智思也不恼,每个人会从同一幅画中看出不同的东西,这是他很早就明白的道理。凡事一体多面,「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就要有心理准备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同意你。从不同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处理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眼下香港接连经历了2019年暴力冲击和2020年疫情的打击,正由谷底缓慢恢复,陈智思承认社会撕裂对立等问题仍然存在,他作为行政会议成员亦在不同阶段承受了相当的压力。这种局面下,力求突破创新和善于变通、理解不同群体诉求的思维,显得尤为关键。

所以尽管早年的艺术学习没有让他成为一位画家,但却以思维训练的形式改变了他,且烙刻于心,令他时刻警醒、终生受益。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