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观察|印度独立以来的周边外交:野心、手腕与现实的碰撞

编辑:澎湃新闻 文章类型:观点时评 发布于2017-07-22 12:51:18 共1666人阅读
文章导读 印观察|印度独立以来的周边外交:野心、手腕与现实的碰撞

作者:张家栋  来源:澎湃新闻

周边国家一直是印度外交的重点。自独立以来,印度就在周边,尤其是南亚邻国投入了大量的外交、经济和军事资源。印度的周边外交政策,有其独特的思想基础,与现代主权平等原则有较大区别。总体来看,宗教文化传统、南亚地理特征、殖民主义遗产是印度确立其周边外交政策的主要思想基础。

印度外交的宗教底色、现实基础和政策来源

首先,宗教文化传统是印度周边外交思想的一个思想来源。盟友或同盟是印度在对外关系中长期排斥或回避的一个概念,但印度教古老理念“大家是兄弟”(universal brotherhood)观念,却为印度式同盟体系提供了思想来源。印度经常不以主权原则看待邻国,尤其是北方小邻国。印度第一任总统普拉萨德(Raiendra Prasad)就认为:“印度与尼泊尔的关系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精神关系”。印度人民党上台以后,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又成为印度重要施政纲领。印人党政府多次公开表达对生活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印度教徒状况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与具体外交活动结合在一起。

其次,地理特征是印度周边政策的主要现实基础。曼荼罗主义(Mandala)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远交近攻”,来源于佛教对宇宙的一种理解与解释。印度古代思想家考底利耶( Kautilya) 在《政事论》(Arthashastra)中认为,国际关系就是一种以征服者为核心的动态等级体系,邻国是天然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又是天然的盟友。这一古老思想对印度现实周边政策有深刻的影响。“除了甘地以外,印度的著名领导人都为考底利耶所倾倒”。印度总统慕克吉曾称,“印度现在的外交政策,根据实际环境可以扩展成一系列的圆圈,从近邻一直扩展延伸开来。”

最后,殖民主义传统是印度周边外交政策的主要政策来源。印度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英国的殖民主义遗产。英国殖民者把印度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政治单位。印度独立以后,在国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政府体系,上重下轻的政府结构至今没有大的变化。在外交方面,印度也继承了英国的遗产和逻辑。开国总理尼赫鲁就曾称自己是“统治印度的最后一个英国人”。印度政要们以英属印度的继承人自居,对主权国家印度与英属印度(帝国主义)的国际角色不加区分,主张大印度思维,认为印度自然要继承英印在南亚前殖民地,甚至包括英印曾在在中国西藏拥有的一些所谓特权。

手腕:排斥、吞并、控制和操控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之下,印度的周边外交政策,从一开始就没有接受联合国框架下的主权平等体系,而是为了建立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秩序”努力了70多年。为控制南亚,印度在南亚地区实施了“排斥、吞并、控制和操纵”等手段。

首先,印度排斥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影响。排斥巴基斯坦是印度的长期国策。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冲突,从独立前的国大党内部斗争开始,延续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与斗争。70年来,印巴两国发生多起重大战争,小规模冲突和交火频繁。为排斥巴基斯坦,印度不惜将南亚国家联盟边缘,重组一个没有巴基斯坦参与的国际合作机制。

其次,吞并是印度的一个重要手段。独立以来,印度先后吞并了博帕尔、特拉凡哥尔、海德拉巴、印多尔、克什米尔等土邦。其中对朱纳加德和海德拉巴两个土邦的吞并,更是直接动力了武力。对克什米尔的吞并,到现在还是印度一个重要的国内、国际冲突来源。直到1949年,最后三个土邦特里普拉、曼尼普尔和巴纳拉斯,才加入印度联邦。印度对我国藏南地区的侵略,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大致完成。在上世纪70年代、南亚现代主权国家体系已经确立后,印度还通过政治和军事控制、移民和民主选举三部曲,吞并了锡金。

再次,印度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等多种手段,对南亚邻国进行不同层次的控制。印度对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和不丹等国,都曾施加过直接军事影响,有时还直接出兵干涉这些国家。印度驻不丹军事机构,负责训练、指导不丹军事,有时还直接出马,在中国与不丹的边境地区巡逻。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印度不仅武装了几万名东巴基斯坦反政府武装分子,还直接出兵东巴基斯坦,帮助东巴独立、建立了孟加拉国。

印度对南亚邻国的军事控制,还体现在其军事战略上。印度的一些军事地图,就公然将缅甸西部领土列入其作战范围以内。在世界范围内,公开地、单边地把其他国家的领土列入作战范围之内的,除了美国,比较知名的也就只有印度了。

另外,印度还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对一些邻国进行控制。客观上说,印度向邻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仅对不丹一国的援助,经常就占印度对外援助额的一半左右。但这些援助并没有给受援国带来发展与繁荣,还导致这些国家经济日益脆弱、易于被印度控制。不丹政府预算的60%由印度提供融资。这使得不丹没有能力来拒绝印度的任何要求。

最后,印度采取综合手段来操纵南亚邻国。印度继承了英国留下来的教育体系,成为南亚的教育中心,使得印度掌握了邻国的大量人脉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要及其子女在印度学习或工作过,不丹现任王后就曾在印度留学。

印度的操纵战略不仅仅通过上层精英人士,还通过人口“自由流动”等手段来控制、影响南亚邻国。例如,印度和尼泊尔两国的边界是开放边界,这使得印度与尼泊尔之间有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印度的人口优势变成对尼泊尔政治的直接操纵力量。在尼泊尔的特莱地区(Terai),外来移民人口占这一地区人口比例快速上升,使这里已经变成了“印度人的生活空间”。很多尼泊尔人认为,“印度正在用印度人淹没尼泊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通过上述手段,印度曾长期是南亚地区的霸主,建立起了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等级制体系。但是,印度维护这一体系的能力,受到主权国家观念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也受到印度自身发展水平不高、控制能力与意愿之间存在严重差距的困扰。

首先,在文化上,印度教文化不足以支撑印度的地区霸权追求。印度认为南亚国家有共同的宗教文化传统,应该成为一个政治整体。尼泊尔等国则认为,文明与主权国家是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活动空间和运行逻辑。自己在文明形态和生活方法虽然是“印度的”,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在政治上也归印度这一主权国家所有。并且,印度文明本身就以多元、分裂属性为主要特征,在本土就难以建立大一统格局,对边缘地带的所谓“统治”,也就更谈不上了。

其次,在历史和地理上来看,南亚中心和边缘分属不同的经济形态。南亚中心是两大平原,四周是山地,两者间长期存在矛盾与冲突。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方向南下,在印度平原上建立起一个个王朝。尼泊尔虽多为贫瘠山地,但与恒河平原紧密相连,长期进出恒河平原,并因此养成了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廓尔喀兵,就是由尼泊尔山地人组成的,现在还是印度和英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状况,使得印度的一些地区目标,面临难以克服的历史和地理鸿沟。

再次,在经济上,印度无法满足南亚邻国的持续发展需求。在独立之初,印度从英国继承了一流的基础设施,包括亚洲最大、最完善、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的铁路系统。这使得印度曾有丰富的经济资源来推进自己的外交目标。但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等国快速发展,印度则相对停滞,南亚国家更多地从北京而不是新德里寻找经济发展方案。印度的很多南亚邻国,纷纷向中国靠拢,对印度造成严重的外交压力。

最后,印度的蛮横外交手段,引起很多国家的反感。1975年印度吞并小国锡金,虽然是一次外交成功,但却引起尼泊尔和不丹等国的强烈忧虑,担心自己会被“锡金化”。从那时起,这两个喜马拉雅山国家就尽可能地参与国际事务,保持国际能见度,积极发展与中国等世界大国的关系,以平衡来自印度的压力。孟加拉国是在印度的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本来应该与印度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孟加拉国建立后仅仅4年,由于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和水资源争端等问题,反印度就成为孟加拉国国内政治的主旋律。

总体来看,印度的周边外交政策,仍然受到殖民主义遗产的影响,仍然受到“大印度”思维的控制,不能以主权平等原则对待周边中小国家。这使得印度虽然在周边地区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源,也实现了一些控制目标,但没有得到邻国的民心,也阻止不了邻国对自主外交的本能需求。同时,印度频繁对邻国使用单边经济制裁和政治操纵措施,也损害了印度的国际形象。

作者系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