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探析(邱海燕)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2-06-17 11:31:20 共2797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探析(邱海燕)

 

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探析

    (缅北腊戌果文中学 云南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 邱海燕)

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以东枝东华语言与电脑学校和缅北腊戌果文中学两所学校的华裔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对他们说普通话时存在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发现,缅北华裔学生的普通话是一种中介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都有所体现,本文重点描写的是缅北华裔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偏误类型及成因,探索针对缅北华裔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方法,希望对当地的汉语普通话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第一节  缅北华裔学生声母发音偏误及教学对策

通过对东枝东华语言与电脑学校和缅北腊戌果文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语音方面偏误的概括,总结相关文献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现将对缅北华裔学生的语音偏误及原因作进一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缅北华裔学生普通话声母发音的独特性

(一)z c szh ch sh混淆

根据形成阻碍和排除阻碍的方式,两组同属塞擦音,但是他们的发音部位不同,z c s 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向上(下)门齿背接触或接近形成阻碍;zh ch sh是舌尖后音,舌尖和齿龈后、硬腭前的交接点(硬腭的最前端)构成气流阻碍。缅北华裔学生读该组声母的出错率比较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组声母含混不清,舌尖的位置既没有抵住或接近硬腭的前部,又没有抵住或接近齿背,因此发出来的声音介于平、卷舌之间,二是将zh ch sh错读成z c s的问题,三是两组声母含混不清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二)lr混淆

缅北华裔学生在发lr时,发音较含混。在发“l”时,将舌尖后移至硬腭前,并在硬腭上快速闪过,而在发“r”时,将r的卷舌展开,快速前移至硬腭前,使得r不在自己原本的发音位置上,成了一个接近“l”的读音。如“仍”读成“leng”,“如”读成“lu”。

(三)f音含混

缅甸语中没有唇齿音f[f],因此普通话以f为声母的音节,缅北华裔学生发唇齿音较为困难或发不出。

二、缅北华裔学生普通话声母偏误原因辨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一)发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偏误原因辨析及教学对策

1、偏误原因辨析

1:缅甸语舌尖前音

发音时,舌尖轻抵下齿,气流通过舌面前部和硬腭之间的缝隙,从上下齿间摩擦而出,发音时声带振动,是浊辅音。

发音情况同

发音时,舌尖轻抵下齿,气流通过舌面和硬腭之间的缝隙,从齿间摩擦而出,声带不振动,送音。

发音情况同,但不送气。

缅甸语辅音很接近汉语舌尖前音s[s],但是缅甸语中没有舌尖后音,以下是缅甸语舌尖前音和汉语舌尖前音、舌尖后音的对比描述。

2:汉语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

z

舌尖与上齿背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中间的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气流较弱。

c

除气流较强外,其他发音特点都与z同,送气。

s

舌尖接近上齿背,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从中间的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

zh

舌尖上翘接触硬腭,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松开舌尖阻碍的一道窄缝,气流从之间的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气流较弱。

ch

除气流较强外,其他发音特点都与zh同,送气。

sh

舌尖上翘,接近硬腭最前部,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气流从舌尖和硬腭前部之间的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不颤动。

从表可以看出,缅甸语的舌尖前音与汉语的舌尖前音差别不大,缅北华裔学生掌握起来相对较好,而在缅甸语中没有汉语的舌尖后音。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使其不能准确辨析汉语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发音部位,所以,通常把舌尖后音多发为舌尖前音。

据相关书籍记载,“汉语中古音和云南方言一样没有卷舌音,但是14世纪北方话和南方方言的分歧越来越大,同时,北方话也形成了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直到15世纪,北方话的照系字和日母字声母都变为卷舌音了。”所以,对于能讲流利当地汉话(果敢语)的缅北华裔而言,对他们来说舌尖后音zhchsh己经变得很陌生了。

2、教学对策

区分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两组音的发音部位,进行对比训练。可结合舌位图说明舌位的不同及发音的要领,按照z-zhc-chs-sh成组配对的学习,效果更好。

2)在读准单字的前提下,进行双音节词语的练习。

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绕口令的练习。

4)经常翻阅《z c szh ch sh对照辨音字表》,注意广播电视中的发音,逐渐形成习惯。

(二)发l r的偏误原因辨析及教学对策

1、偏误原因辨析

1l在汉语中是舌尖中边音,舌尖与上齿龈接触,但舌头的两边仍留有空隙,软腭上升,阻塞鼻腔的通路,气流使声带振动,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通过;r在汉语中是舌尖后、浊擦音,由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碍气流。缅甸语的和汉语的l很相似,但它们在发音上稍有不同,缅甸语中是没有舌尖后音的。

3:缅甸语l与汉语lr比较

缅甸语

舌尖抵住上齿龈,猛把舌尖移下,使气流从舌边泄出。

汉语l[l]

舌尖抵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头两边或一边通过,舌尖不需要动。

汉语r[r]

舌尖上翘,接近硬腭,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从之间的缝隙中挤出,摩擦成声,声带颤动。

2)母语的负迁移

由于缅甸语中没有r音,所以在发这个音的时候,缅北华裔学生通常会在母语中寻找与之接近的l[l]作为参照音。发l音时,将舌尖后移到硬腭前,并在硬腭上快速闪过,发r时又将卷起的舌头移至硬腭前,发出的lr离开了本来的发音位置,成了一个折中的音,因此,“如”、“若”、“仍”这些字的发音就变得含混不清。

2、教学对策

要解决缅北华裔学生lr的发音问题,最关键是要从弄清楚缅甸语的和普通话的l的异同,除此之外,发音部位及方法也应该重点强调。教授l音要点:舌尖抵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振动声带,气流要从舌头两边或一边通过,舌尖不要动。

(三)发f的偏误原因辨析及教学对策

1、偏误原因辨析

当地汉话(果敢语)有唇齿音f[f],在缅甸语中没有这个音,因此普通话以f为声母的音节,缅北华裔学生发唇齿音f偏向h音,f音读的含混不清。

2、教学对策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弄清楚唇齿音f[f]的发音部位。教学中,应特别强调他的发音部位,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其正确的发音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语流中强化训练。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选读绕口令,但材料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还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

第二节 缅北华裔学生普通话韵母发音偏误辨析及教学对策

通过对两所学校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缅北华裔学生在学习韵母发音方面有很多难点,例如:卷舌元音韵母er和撮口乎韵母ü读的都不明显;鼻音韵尾普遍鼻化eneng/anang/ ining,前后鼻音韵母不分;开口度不够,韵母发音动程不够等问题。

一、缅北华裔学生普通话韵母发音的独特性

(一), , , , , , , , , , , , , , , , , , , 在发eneng以及ining时鼻韵尾“n”和“ng”混淆

缅北华裔学生犯错误最多的是enengining两组鼻韵母发音,例如:“争理”zhēng lǐ 读成zhēn lǐ、“城”chéng读成cén、“清”qīng读成qīn。发音时,舌位比较靠前,基本发成了前鼻音或是介于前后鼻音之间,共鸣部位偏差使得语音不准确。

(二)anang混淆不清

缅北华裔学生在发an时有鼻化现象,而在发ang时开口度明显不够。这极大影响了字音的圆润饱满。

(三)将ü发成i

缅北华裔学生发 ü[y] 较为困难,往往把 ü[y] 发成[i] 。“云”、“绿”、“鱼”等的发音,缅北华裔学生均不同程度存在撮口特征不明显,发音含混等问题。

(四)发复合元音韵母时没有过渡音或存在漏读音的错误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元音结合在一块构成一个音节的动态的元音叫复合元音。缅北华裔学生在学习复合元音韵母uouauiianuanouun、ün等韵母时,常有无过渡音或者漏读音的问题存在。例如:“损”、“云”等字,缅北华裔学生均不同程度存在发音短促、含混。发音短促笔者认为是受到缅甸语中复韵母(短促元音)的影响。前响复韵母aieiaoou被开度较小的单韵母所代替,笔者认为这是受当地汉话(果敢语)的影响。

(五)卷舌音

普通话有卷舌单韵母er[er],它不跟声母拼合,自成音节。它的主要作用是和韵母结合成“儿化韵”,如“xiǎo háir”,其中“r”是表示卷舌的符号,不同于辅音r

缅甸语中没有卷舌音,当地汉话(果敢语)也不习惯读卷舌音,所以缅北华裔学生把以er为声母的音节,大多数都读成平舌音。

二、缅北华裔学生普通话韵母偏误原因辨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一)鼻韵尾“n”和“ng”混淆的原因探析及教学对策

1、原因探析

前鼻韵尾“n”的发音部位主要是舌尖和上齿龈,而“ng”的发音部位主要是舌根和软腭。发“n”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让气流从鼻腔通过,声带颤动,发“ng”音时,舌根隆起抵住软腭,堵塞口腔通道,让气流从鼻腔通过,声带颤动。鼻韵尾“n”和“ng”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浊音;气流均从鼻腔通过;声带都颤动。过多的相似之处也使之成为缅北华裔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的一个难点。

2、教学对策

要准确区分前、后鼻韵母的发音,最关键是了解他们发音部位的异同。“n 的声带颤动是因为舌尖和上齿龈成阻;“ng”的声带颤动是舌根和软腭成阻形成的。发音时用手轻抚声带部位,能够体会到二者发音时声带颤动的不同。简单来说,前鼻韵母的共鸣是鼻腔和口腔共同起作用,而后鼻音只是鼻腔共鸣。

(二)anang的发音偏误原因及教学对策

1、原因探析

缅北华裔学生对anang中的元音把握不准确。an的元音为[a]ang的元音为[ɑ],前一个是舌面、前、低、展唇,后一个是舌面、后、低、展唇。发an时,开口度较小,舌位靠前,而发ang时,开口度明显较大,舌位更靠后。

2、教学对策

1)注重元音在鼻韵母中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韵母中的元音的区别;其次,进行对比性训练,感受前元音[a]和后元音[ɑ]二者的差异。

2)采用动程法进行练习。先发元音,并且夸张地延长元音,之后在过渡到鼻辅音。比如:发ang时,先准确发出元音[ɑ],之后拉长元音[ɑ],在带出鼻辅音--ng。让学生体会发音动程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地纠正鼻韵母发音中元音发音不正确、不到位的错误。只要元音发准确了,开口度不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ü 的发音偏误原因及教学对策

缅甸语里没有ü[y]这个音,当地汉话(果敢语)中包含ü[y]音,但是,缅北华裔学生发ü[y]还是比较困难,受试者发撮口呼的韵母音都不够标准,通常直接用i[i]音代替ü[y]音拼读。普通话韵母按其开头元音发音的口形,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要发好撮口呼韵母,发准 ü[y]是基础,ü[y]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i[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两者的发音部位与大体相同,区别在于:发i[i]音不圆唇;发ü[y]音唇形拢圆。

先教学生发好i[i]音,然后再过渡到ü[y]音。具体方法如下:先用舌尖紧贴下齿背,发i[i]音,然后双唇收圆,就可发出ü[y]音。训练时,同样可以采用分解,拉长声音的方法。

(四)复合元音韵母发音偏误原因探析及教学对策

缅北华裔学生发uoouuauiiuun、ün等复合元音韵母,通常发音时没有过渡音或存在漏读音的现象。

首先,让学生了解复合元音并非连着念了两个不同元音,而是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从一个元音向另外一个元音滑动的过程,并且滑动得要慢并且要连续,口型也随发音的滑动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可采用夸张法教学,用拉长、放缓的动作让学生明白口型的逐步变化,例如:uo,开口度由小变大,并且唇形随着发生变化。另外,由于uiun、ünueiuen、üen拼入音节时的简写,韵腹被省略了,这种特殊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学生发音短促,动程不够,韵腹音未被发出等问题,所以,这几个韵母建议采用还原实际读音的方法教学。

(五)卷舌音偏误原因探析及教学对策

汉语普通话有卷舌音er[Ô],在缅甸语中没有卷舌音,当地汉话(果敢语)里也没有习惯读卷舌音,所以缅北华裔学生把以er[Ô]为声母的音节,错读成平舌音。

针对卷舌音er[Ô]的教学,首先要明确它的发音部位,之后要强加练习。卷舌元音韵母er[Ô]是卷舌(舌面、舌尖上卷)、央、中、不圆唇元音。er[Ô]只能自成音节,它只给少数几个汉字注音。

第三节 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声调偏误辨析及教学对策

普通话的声调是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在表达中它和声母、韵母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的辨别和掌握对缅北华裔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对两位测试者测试结果的统计,声调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语句的通顺和语义的正确表达。声调的重要作用就是区别词义,对于缅北华裔学生,声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一、声调偏误概括分析

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使得每个音节的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起伏的变化,这样,声调就既可区别意义,又可形成汉语音节的乐感。

(一)声调偏误特点

通过研究分析,归纳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声调错误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偏误率偏高

通过听辨、录音发现,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偏误率高于声、韵母的偏误。

2、错误类型较多

缅北华裔学生的四个声调都存在问题。共有四类九种声调错误,即阴平误作阳平、去声,阳平误作阴平、去声,上声误读作阳平和阴平、少数误读作去声,去声误读为阴平、阳平。其中,阳平和上声的偏误率相对较高。

3、规律性

缅北华裔学生尽管在普通话的整体水平上有所不同,但声调中出现错误问题比较一致,每个声调的误读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形。其中,上声误读成阳平和阴平误读为阳平的现象极为常见。

4、不同语境中偏误体现差异性

尽管声调错误有规律可循,同样的字,单读念和在语流中朗读体现一定区别,可以说:在规律中又有所不同。比如:同为“微”,在同一篇文章中读出阴平、阳平两种调值。

缅北华裔学生的声调错误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性,在单字、词语组和句子中都有所体现,缅北华裔学生在读词语和短文朗读时错误率偏高,朗读单字偏误率不是很高。声调错误的总分布特别:首字错误不太明显,句末、句中多数出现声调误读。各声调具体错误:句中、句末的阴平调偏误率较高,句首的阳平调偏误率较低,句首的阳平调和句末的上声调偏误率极高。

(二)缅北华裔学生的声调偏误类型概括

1、阴平调的偏误

阴平又叫高平调,调值为55,声音比较直,比较高,基本没有升降起伏的变化。缅北华裔学生常犯的错误类型:有时调值偏低,有时读作去声,有时读作阳平。调值偏低的问题,就是将阴平的55调发成44,所说的调值低于普通话的阴平调,这可能是受当地汉话(果敢语)语调的影响。

2、阳平调的偏误

阳平又叫中升调,调值为35,由3度升到5度,即由中音升到高音。受试者所发的阳平调起点问题不大,可以读到3度,但是阳平调的终点降到1度,这大大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从调型上来看,缅北华裔学生习得阳平的偏误还表现在将阳平调发为阴平或去声。缅甸语的调值为53、当地汉话(果敢语)的调值为31,两个阴平调都是降调,所以受母语的声调影响,很多阳平调发成降调。

3、上声调的偏误

上声又叫降升调(曲折调),调值为214,由半低音2度先降到低音1度后升到半高音4度,是先降后升的调值。缅北华裔学生发上声时,语调先降后升的过程不明显,大多数发成了阴平调和阳平调,少数发成了类似去声调。缅甸语的上声调值是11,当地汉话(果敢语)的调值是5242,受母语声调的影响,上声调的偏误较为严重。

4、去声调的偏误

去声又叫全降调,调值51,由高音降到低音。缅北华裔学生的去声发音相对较好一些,主要问题是有些去声调误发成阴平或阳平。

综上所述,缅北华裔学生习得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偏误主要表现在调长、调值等方面。对于他们来说,四个声调都不同程度存在偏误,相对而言去声较好,其次是阴平,而阳平和上声是声调学习中的难点。

二、缅北华裔学生声调偏误原因分析

缅北华裔学生的声调偏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本发不出上声调;二是,各声调之间相互错乱。

产生声调偏误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

(一)语言学习的普遍性体现

沈荭(1983)在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出,“自Chomsky提出‘普遍语法’理论之后,关于语言学习普遍性的验证性研究一直在继续,并且在词素、语法、语音等方面也得到了一些证实,也许在人类语言学习的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共同模式。”陈子悠(2007)也曾提到,“在普通话里,高平调和高降调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出现较早,升调习得难于平调和降调”,“在台湾话中,在儿童语言习得中高平调和高降调也最早出现;在美国学生对双音节词语的学习中,阳平和上声相混是主要问题。”总之,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都有难掌握的声调,阳平和上声的语音学习困难和语音偏误是缅北华裔甚至国内普通话学习者的难题。

(二)受母语习惯的影响

缅甸语、当地汉话(果敢语)和汉语在声母、韵母方面,有一些相似性,并且他们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只是声调的发声情况不同而已。作为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更是汉语音节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缅北华裔学生而言,汉语声调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实际应用起来还比较难掌握。

受到当地汉话(果敢语)和缅语的双重影响,缅北华裔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语音语调时,通常乱用声调。例如,上声调读成平调或降调,甚至还有发不出的情况出现。

(三)汉语声调发音的生理和声学特征的影响

陈子悠曾说,“汉语4种声调的发音方式看,阴平的起点音高和终点音高之间没有变化,去声的音高变化范围较大,与之相比,阳平调域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一些(35),这就使发音人不易准确掌握阳平的音高范围,容易导致发音出现错误”,而上声为曲折调,有明显的调型特征,缅北华裔学生掌握、使用也较为困难。

(四)不同语境下语音识别心理机制的影响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即使是同一个字,发音往往有所不同。“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对语言单元的处理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序列加工和平行分布加工是两种重要的作用模式。前者是指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于语言另一种方式产生的影响,后者是对一个由多个单元构成的系统进行加工时,其加工方式并非完全地按照从前至后、由高到低的线性序列进行,而是在不同层次的单元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交换。在这过程中,既有先获得的信息对后来出现的信号辨别的影响,也有后获得的信号对先出现的信号识别的影响,在语言识别和产生过程中,各种信号经以同时发挥作用,不同方向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同时进行。”缅北华裔学生二字词语的发音表现出后位音节对前位音节的干扰,造成了在不同音节结构,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的发音。

(五)教学及学习方法的影响

陈子悠(2007)在《日韩泰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及偏误分析研究》中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声调教学存在三个薄弱的方面:一是教学计划薄弱(语音教学至今没有教学大纲),二是教材薄弱(现有教材大都属于罗列声调知识型),三是教学手段薄弱(由前两项所致)。”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东南亚国家学生的专门研究比较少而且也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所以针对不同国家的学生区别教学也就没有体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语音上的一些重、难点被忽视,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与进度。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因为和母语有一定的差异性,声调学习中,学生会存在恐惧、畏怕心理,学习中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甚至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

(六)学习环境的影响

学习环境不应该仅仅是课堂,应该与中国的青少年通过各种方式多沟通、交流,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汉语的方式,这对学习者本身是非常有利的,但不可忽略的是:不少缅北华裔汉语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由于周围人的普通话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就容易造成缅北华裔汉语学习者的错误模仿或是引发混淆。

三、缅北华裔学生习得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对策

(一)专家学者针对声调偏误提出的应对策略

针对各国学生声调偏误的具体问题,学者们提出如下几种教学对策:

1)重视利用双音节词(短语)进行声调教学

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指出,“两个音节连起来呐,要成词或者成词组,就不完全用单音节的声调了” 。最为明显的是词重音影响声调的读音。徐世荣(1982)在《双音节词的音量分析》文中对两万个双音节词的音量分析,“大多数词为‘后重’大约有一万四千个” ,“双音节词还是‘后重’的占极大多数,两个音节的音量是‘中重’,前一字属中等音量。” 因此,鲁健骥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论集》中提出“词重音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到现代汉语词重音分布的特殊性和它对声调读音的影响,就必须充分重视双音节词的教学,因为单音节词无所谓词重音问题。

2)重视调型、调域的教学

教普通话声调,应先要求调型正确,其次要求调值准确。赵元任先生讲到声调教学时说:“声调这种东西是一种音位,音位最要紧的就是这个音位跟那个音位不混就够” ,“所以学语言的声调,绝对没有学音乐那么严格。并且我在教外国人学中国四声的经验里头(可以说是积几十年之经验),教他们声调固然有困难,不过困难不在声音学不像” ,“平常的人学的都够像了。所以声调区别的要求,从声音上讲起来,是很宽很宽,是不严格的,只要类不混就是了。”所以,学习汉语声调的首要问题就是“类不混”,指的就是声调的调型不混淆。

3)音乐唱声训练法

闫恒提出了音乐训练法,讲授汉语单调时,用音乐中的高起高落来对应阴平,中起高收对应阳平,高起低落对应去声,最难掌握的上声则强调音乐的波折性。授课时可以用一些特殊的字词,如:“啊”,“吗”等进行夸张的四声训练,并在练习时模仿音乐表演中的打拍子。

4)语流中的声调教学

刘莉妮在《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对比教学》中也提出了“在语流中学习声调”的主张。何丽静和王阳的针对“声调”的偏误提出动态声调的训练,训练包括:二字组的动态声调训练;三字组的动态声调训练;四声顺序动态声调训练;四声逆序动态声调训练;四声交错动态声调训练;四字组的动态声调训练;夸张传递动态声调训练;同调相连动态声调训练。

(二)加强针对缅北华裔学生的声调教学研究

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声调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针对缅北华裔学生声调的教学研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结合缅北华裔学生二语习得的特点来分析声调习得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为缅北地区的汉语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测试服务,更有效地改进缅北地区的教学方法。

(三)听说结合,进行听辨声调训练

乐虹和罗湘明(2006)曾指出,听辨练习是普通话语音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加强对学生听话能力的训练,来达到普通话正音的目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来强化听辨练习的训练。听辨练习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让学生听示范朗读。由教师现场朗读或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音资料,示范朗读的内容可以是易读错的词语,也可以是句子或简短的文学作品。先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掌握正确发音,然后再试读一两遍。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示范朗读,并记录下与自己读音不一致的字,听完后反复练习,可以有效纠正错误读音。” ,“第二是让学生听含有错误读音的朗读(此练习不要求学生预习),听时要求学生对照文字材料记录下读错的字音,并组织当堂讨论形式,挑出错误的读音,这种练习方式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听辨练习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听的对象也不应只局限于老师,还应延伸至课外,如:听广播,看电视等。这些媒介作为听辨练习的大课堂,其相对规范的发音能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长期分阶段的训练计划

声调的准确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语音基础制定分阶段的训练计划。通常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简单来说,初级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单个汉字的音高,中级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在朗读文章时音高的变化,高级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在自由交谈时避免方言语调问题,准确、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抓住声调重点进行教学,加强阳平和上声的训练。

抓住每个声调的特点,有重点、分步骤进行教学,才能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训练应在语流中进行,笔者认为:以当地汉话(果敢语)为母语的缅北华裔学生,普通话声调的重点应放在阳平调和上声调的学习。

结语

本文所涉及到的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语音是一种特殊的带有鲜明当地特点的汉语语音系统,它受方言基础、家庭背景、年龄、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所呈现出的一个语言现象,对缅北华裔学生而言,尽管所说的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几乎涵盖了标准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体系,但是,缅北华裔学生习得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若本文有所创新,希望可以为对外汉语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方向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拓展汉语方言大家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分析缅北地区语言成因、探索缅北地区语言规律以及促进缅北地区的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本人的毕业论文《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个案研究》,有删改。)

参考文献:

①汪大年.缅甸语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②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③刘, 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SPAN>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④杜青.普通话语音学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赵卫华.临沧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闫恒.对韩国留学生汉语发音中一些问题的解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作者简介:

邱海燕,女,中国籍,云南大学留学生院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

本人于2012513日在曼德勒孔子课堂顺利完成硕士论文答辩,毕业论文题目为《缅北华裔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个案研究》。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