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致庸:浅议缅北华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20-03-10 11:53:46 共68435人阅读
文章导读 蓝致庸:浅议缅北华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浅议缅北华文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蓝致庸

一、机遇与挑战

21世纪,随着祖籍国的崛起,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文和中华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与民众的重视和学习。国际中文教师考试培训中心在2019年7月14日《对外中文教师的前景》一文中分析到“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中文的人数逾1亿人次,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中文教学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中文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再看近年的几则新闻报道:

2019年俄罗斯将首次把中文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也就是“俄罗斯高考”。

2019年2月22日,沙特阿拉伯王国宣布将中文列入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中。这是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2月21到22日访华期间达成的成果之一,旨在增强沙特学生的文化多样性,增进两国贸易和文化联系。

从2020年起,爱尔兰的高中生可以选修中文,并在2022年爱尔兰“高考”高中毕业证书考试中选考中文。

泰国在中文教育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是第一个将中文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

展望世界,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不难看出中文在国际文化交流、经济贸易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中文和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全球范围内的“中文热”持续升温。按照语言经济学理论,语言与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第二语言对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显然,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经济收入,中文变得越来越“值钱” 。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着汉、傣、佤、景颇、傈僳、拉祜、德昂等十余个共同的跨境世居民族,自古以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就往来密切,相互交融。随着缅甸的改革开放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布局,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2016年8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时强调:“中方愿同缅方一道,弘扬传统,继往开来,推动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2020年1月17、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缅甸作为新年首访,成果丰硕。温敏总统表示,缅方支持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同中方积极构建缅中命运共同体,这对缅国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昂山素季国务资政表示,缅中胞波之谊历经时代变幻的考验,只有我们才深知其中的深刻含义。中国一直是我们的好朋友,命运已把我们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缅方将与中方继续同甘共苦,构建缅中命运共同体。缅方也愿同中国和世界各国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缅甸的华文教育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机遇主要源自于市场对中文的需求日益扩大,对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挑战则主要来自于缅华教育能否通过自我革新,突破困境,向新理念、新模式的新华文教育转变。

二、缅北华文教育的困境

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历经艰辛坎坷,曲折发展至今,培育出了无数优秀缅华学子,在缅甸华文教育的传承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数十载,缅甸华教的困境越来越突显。

目前缅甸从事的华文教育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1、由华人社团集体创办的华校,主要分布于缅北掸邦、克钦邦及曼德勒省瓦城以北的地区,下缅甸亦有零星分布。是目前从事缅华教育的主流与中坚力量。2、由基督教会扶持开办的福利性的教会学校,也主要分布于缅北掸邦、克钦邦及曼德勒省瓦城以北的地区。3、商业模式化中文言培训中心,仰光尤为繁盛。4、由民间投资兴办的企业性质的民营学校,目前属新兴华校,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瓦城。5、中国国家汉办设立的孔子课堂教学点。6、私立缅文、英文学校附带开设的中文课。7、缅文大学组织的中文培训班。

社团华校和基督教会学校在缅北城乡均有分布,且大部分散落在乡村,共同担负着缅北绝大部分地区数十年以来的华文教育使命。很多乡村地区本来潜在生源数量本就不是很充裕,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调和,出现了多所华校共存,导致教育资源分散以至于浪费。诸如在同一村寨,为数不多的华人群体中有信奉西方基督耶稣的,也有按中华传统供奉天地祖宗牌位的。为了支持基督教的传播与扩张,教会学校每周都必须设置一节或两节《圣经》课,而一些按中华传统供奉天地祖宗牌位的家庭担心孩子到教会学校后受到影响而成为基督徒,于是很多地方便出现了社团学校与基督教会学校并存的局。更有甚者,同一村镇多所社团华校共存,且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如:教师薪水普遍较低、师资匮乏、教学设施陈旧滞后、越往高年级就读学生数量越少等。越来越多的社团华校已经陷入步履维艰的困境。

(一)办学经费紧张甚至入不敷出

社团华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社会捐助;二是收取学生的学杂费。社会捐助主要是用于修葺校园校舍,置办教学设备。但有在学校需要对校园校舍进行扩建、翻新等较大工程时才会向社会发起募捐。也有一些华校在春节期间通过拜年的方式募得少量的社会捐助。至于能够向社会募捐到多少办学经费实难预估。一般而言,社会募捐的难易程度、募集资金多寡与地区的经济条件、人们对公益教育事业的热心与支持程度等息息相关。收取学生的学杂费主要是用于学校的常规运营开支,如:水电费、办公用品的采买、教师薪资、校舍日常维护等。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收费标准各不相同,不同年级段也不尽相同。低的低至五六千缅币,高的也不过两三万缅币。腊戌为北掸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缅甸主要的华人聚居区之一,大小华校数十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曾是缅甸华文教育的中心。根据腊戌果文文教会2020年常委学校负责人工作会议规定的常委学校收费标准:幼稚园至四年级20000缅币/月(约人民币94元);五六年级22000缅币/月(约人民币103元);初中25000缅币/月(约人民币117元);高中35000缅币/月(约人民币164元);杂费10000缅币/学期(约人民币47元)。这一收费标准只对腊戌城区14所常委学校作要求,郊区乡村学校根据各自具体情况,自行决定收费标准。而绝大部分郊区乡村学校的收费很难达到这一标准。

按照这样的收费标准,学校要通过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就读学生数量作保障。而近年来很多乡村地区华校生源逐渐萎缩,维持日常运转的经费也倍加紧张。究其缘由,一部分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为了子女能够接受更良好的教育,纷纷将子女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华校就读;其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困难的学生十五六岁后便要被迫辍学,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以至于学校越往高年级学生数量越少;其三,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控制生育,普遍每个家庭也就两三个孩子,生育有五六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少。其四,同一区域或村寨内较密集地存在着多所华校,导致有限的生源被分散。很多华校在校就读学生人数不足两百,甚至还有一部分华校仅有数十名学生就读。一些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收费较困难,学校会给予部分减免学费的照顾。因此学校通过收取学生学杂费作为运营经费是极其有限的,甚至维持学校日常运转都还存在资金缺口,又何谈提升教师待遇,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二)师资匮乏,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对社团学校来说,师资问题永远是一个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董事会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要为新聘教师绞尽脑汁。目前在缅甸从事华文教育工作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本土教师;二是祖籍国国侨办外派的教师和汉办派出的志愿者;三是各华校自主聘请的祖籍国教师。

本土教师是缅甸华文教育的主力军,薪火相传,艰难的延续着缅甸华文教育的火种。然而,近年来,华文教师越来越缺乏,尤其是能胜任高年级教学的教师更是一师难求。目前不同地区不同华校的本土教师薪资也是各不相同,低的低至十一二万缅币,高的也不过四五十万缅币。根据腊戌果文文教会2020年常委学校负责人工作会议建议各常委学校教师基本薪金标准为:初小部200000缅币/月起(约人民币940元),高小部250000缅币/月起(约人民币1170元),初中部300000缅币/月起(约人民币1410元),高中部350000缅币/月起(约人民币1645元)。这一薪资标准比起上一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这仅仅是对14所常委学校的建议标准,郊区乡村学校则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况且很多乡村学校是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当然,边境一带的城镇教师薪资水平相对较高,但对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从年龄结构来看,缅甸本土教师大部分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的女性,也有较少部分为三四十岁的家庭妇女,五十岁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从学识水平结构来看,本土教师大部分仅为当地华校初中毕业,少部分高中毕业就开始留校任教。虽说是初高中毕业,但其中文水平也就仅能达到中国大陆的小学水平而已。当然,也有部分华校开始推荐学生到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培养,少数学校每年也会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中国高校学习深造,从中国高校毕业返校任教的,只是凤毛麟角。

就师资稳定性而言,每年甚至每学期都会有一部分教师离职,也会有一些新人加入,这是常态。已婚教师相对还较稳定,未婚年轻教师能从教五年以上已是很难得的了,职业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尤其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到中缅边境城市从事销售、餐饮工作的缅甸员工月薪普遍在2000元人民币以上。中缅、泰缅边境及柬埔寨、菲律宾地区针对中国人的博彩业泛滥,大量招收会中文电脑打字的年轻员工,月薪从5000人民币到10000元不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缅甸,缅甸与中国的经济互动日益频繁,中缅翻译需求量剧增,在仰光、瓦城,新入职的中缅翻译员工的底薪都至少是300000缅币/月,普遍的每月都能有500000甚至是1000000以上的收入。在强烈的薪资差异对比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而不愿留在学校里任教。只有少部分女生毕业时年龄尚小或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能会暂时选择到学校任教,一旦时机成熟,终究还是要脱离华文教育工作。由于本土华文教师薪资较低,从教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仅仅是一份兼职,毕竟微薄的薪资实难养家糊口。

本土教师们毕竟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师范教育,中文上课时间也仅限于缅文学校的课余时间(早6:00——8:00,下午4:30——6:00),老师们的上班时间就是上课时间,上课到校,下课走人。且很多老师的课时都安排的满满的,没有空闲。故而教师间较少有机会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学习。在一些生源较少,教师聘请困难、人数较少的学校仍然存在着复式教学。能有人愿意到学校服务教学已经是难能可贵,至于教师学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也就只好将就,部分教师也就是认识几个字而已,一篇课文读下来结结巴巴,错误频出。如此困境,又何谈教学质量的保障?

虽然近年来祖籍国国侨办、汉办向缅甸派出了部分外派教师及志愿者,截至目前也就百余人,对于数百所华校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很多学生人数较少或者条件过于艰苦的学校都未能申请到外派教师的支援。即便是有的申请到了外派教师,也未必能将外派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祖籍国派出外派教师的初衷是协助缅华学校培养本土华文教师,强调外派教师的造血功能。然而一些华校却把外派教师当成顶岗教师来用。更有甚者,安排外派教师担任基础教育阶段以外的,或语文、数学以外的教学科目,使用陈旧的台湾版教材授课。纵使有部分学校借助外派教师的力量对本土教师进行了培训,然而由于本土教师队伍较为不稳定,两三年时间就换了很多,教学质量依然难于有所突破。

(三)校舍简陋,教具短缺

因受制于资金困境,广大的缅北乡村华校校舍仍非常简陋陈旧,土坯墙、篱笆围栏隔心、泥巴地面、锌皮瓦、伤痕累累历经沧桑的课桌椅,甚至两个木桩一块木板几颗钉子的组合就是课桌椅,更有的地方至今还未通水电和手机电话信号,基本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状态。近年来,即便一些城镇的缅华学校基础设施在校友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有了较大的改善,建起了两三层的钢混教学楼,教师宽敞明亮,硬化了操场地面,修建了规范的篮球场,增设了计算机房、图书室,接通了互联网,购置了投影仪等,但因受制于师资困境,一些资源较难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四)管理思维保守,缺乏规范化

缅甸各地的社团华校,无论规模大小,均由董事会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当地华人华侨通过选举或推举产生,每届董事会任期存在地区差异,普遍三至五年不等,董事长最多可连任两届。行事规则或是约定俗成,或是制定文本章程,各不相同。大部分社团华校属于董事会集体负责制,校长一职亦由董事会成员担任,教师由董事会聘请。然而,大部分华校董事会受制于缺乏较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权责划分没有明确到位,常有相互推诿扯皮之事,决策及办事效率低下。由于缺乏专业的学校管理知识及实践积累,大部分校长的学校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没有制定工作计划方案,没有明确工作目标。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课堂教学规范,教师们的教学工作也多是各自为阵,随心随性。

缅华社团学校的管理上之所以普遍存在制度、规范、效益、专业等方面的困境,追根溯源,除了因地区偏远、基础设施局限等因素制约外,更主要的是一些社团侨领思想保守,宗派意识、山头主义较严重,认为学校的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对外事务交涉权等必须牢牢地掌握在董事会手中,校长只能由当地人担任,甚至教学事务的决策权都在董事会。部分基督教会学校的教职人员要求必须是基督徒。有的华校也曾聘请到过一些相对较优秀的或是有培养潜力的年轻教师,但由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缺陷以及保守思想的主导,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教师团队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被搪塞或忽视,不能为有培养潜力的年轻教师创造继续学习成长的环境与空间。因此,每个学期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华文教师因低薪、失望等多种因素愤然离职转行。云华师范学院自2013年9月创办至今,培养出了近360多名师范毕业生,然而现在仍坚守华文教育工作岗位的仅半数多,流失的这部分人在完成与当初输送学校签订的三年服务期后,转行到了其他行业。这部分流失教师并非都不愿意从事华文教育工作,而是很多学校待遇留不住人,环境留不住人,情感留不住人。

一系列问题长时间以来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以至于很多社团华校成为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相较于社团华校,基督教会学校在资金方面多少得到教会的一些支持,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会调剂安排志工服务,但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同样不能保障。

三、突破困境,良性发展

(一)解放思想,尊重专业,引进人才

从上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很多华人背井离乡,初来缅北乍到,地区局势动荡,条件极其艰苦,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只能抱团取暖。很多人无私奉献,置产兴业,创立华校。诸多华校从教人员不计报酬,仅凭一腔热血与一颗爱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群体与当地族群逐渐磨合,融入当地社会,逐渐被接受与认可,生存空间日益宽松,抱团取暖的意识逐渐淡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冲击着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务农,离乡进城务工。时代在进步,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也在改变,年轻一代人的思维较之老一辈,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市场经济时代,为华文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光环渐渐失灵。毕竟,教师也是人,也需要养家糊口,也有追求富足生活的权利。因此作为社团领导者的思维也需要摆脱小农思想的局限与束缚,摒弃宗派、山头主义思想,尊重一线教师与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转变学校运营思维,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不能总依赖于向社会伸手募捐善款,而必须具备造血功能,实现以校养校。总而言之,现代缅北社团华校教育教学的突破需要社团领导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专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权力下放,提升教师待遇,重视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培养。

(二)协调整合临近区域资源

在一些多所华校并存且生源总量较少的邻近区域,可协商采取合并办学的模式整合资源。或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周边村寨可开办学前段及小学低段教育教学的分校,小学高段及初中段可集中到交通较便利的中心集镇办学。临近区域资源的整合不仅有利于减轻师资匮乏的压力,还有利于实现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使教学设施、教师等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也有利于集中有限的力量把教育办好,提升本地区华文教育的整体形象,有利于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援助。 因此,协调整合临近区域资源对于面临生源困境、师资困境,社会资源有限的地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社团福利性办学与民间资本办学共存互补

据目前缅北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些中心城市,民间资本成为了投资华文教育的新兴力量。民营学校虽然收费相对较高,但凭借其专业的治校办学团队、过硬的教学设施、与中国大陆接轨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华文教育,赢得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随着人们对缅甸新华文教育认识的不断扩大深入,如曼德勒已经出现了优质华文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传统的社团华校虽然收费较低,仍然还是受到了新华文教育兴起的较大冲击。

民间资本投资华文教育,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必然趋势。民间资本投资华文教育,其办学目的与宗旨已不再是单纯的高举传承中华文化的大旗,教会学生认识几个汉字而已。民营学校的办学目标,必然也必需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培育适合时代发展、能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民营华校的运营管理必需专业化、规范化、高效率,教育教学必需追求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高素质。民营华校投入大量的资本,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专业的管理团队长及优秀的教师团队,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华文教育。为了子女能接受优质华文教育,家长也必然要付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消费。由于民营学校的投资较大,收费相对较高,也就决定了民间资本投资华文教育只适合于经济条件较好,潜在生源较充裕的城镇,而不适合于广大的乡村地区。在一些有条件的城镇,应鼓励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华文教育,既能为当地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了社会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团办学的压力。

当然,民间资本投资华文教育,民营学校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社团华校将会消失,毕竟民营学校华文教育只能供一部分有条件、有需求的社会群体选择。社团华校永远有其存在的必要,仍将继续成为广大的乡村地区及部分城镇社会群体接受华文教育的唯一选择。但对于潜在生源有限,传统华校较密集的城镇,随着新兴民营学校的发展壮大,部分经营管理不善的传统华校必然将被淘汰。未来缅北华文教育将会出现社团华校、民营华校、教会学校、中文培训中心等多元共存的局面。民营华校将与社团华校形成互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对华文教育的需求,共同成为缅北华文教育的中坚力量。

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实现缅华教育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社团办教育,纯属公益事业,难免人事冗杂,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面对重重困境,社团侨领更要有魄力与担当,革除弊病,有所建树。如:(1)修订完善董事会章程,明确董事长、常务董事及其余董事会成员的权责。建议赋予并保障董事长一定限度内的自主决断权;常务董事人员控制在十人之内为宜,分管董事会财务、外交、后勤等日常事务,享有董事会议案的提议与表决权;其余董事会成员在需要时协助董事会工作,对董事会工作有建议权,可出席董事会召开的议案讨论与表决会议作为见证,但无表决权;学校行政主管有权参加董事会会议,陈述行政管理及教育教学团队的集体意见,但不参与表决。(2)实行校长负责制,按章程履行工作职责,对董事会负责,在职权范围内对校内行政管理及教育教学事务负责。校长由董事会聘请,且不宜由董事会成员担任,也不宜局限于当地人。(3)提升教师薪资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与素质,注重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生态的人文环境,发挥情感留人的积极作用,稳定教师队伍。

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基础设施较好的华校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借鉴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聘请专业的治校办学团队,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塑造学校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实现盈利。盈利部分可用于改造提升学校硬件设施,或用于帮扶一部分贫困学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亦可将场地设施以租赁的方式租借给民间资本或专业的教育教学团队办学,收取租金专门用于帮扶贫困学子。以“取有余而补不足”的方式不仅减轻了社团组织的资金压力,还更能有效地发挥社团组织帮扶贫困学子积极作用。

四、结语

“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资本与专业的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共赢”。

“集中力量才会好办事、才能办大事”。

“只有自己先富足强盛起来,才有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2020年3月于曼德勒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