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缅甸华裔学生错别字问题探讨(叶星)

编辑:缅华文化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1-05-05 22:24:39 共4734人阅读
文章导读 论文:缅甸华裔学生错别字问题探讨(叶星)

 

论文:缅甸华裔学生错别字问题探讨

缅甸腊戌圣光中学 叶 星

【前言】

    汉字不但是汉语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且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海外兴办华校,弘扬中华文化,汉字就是华文教育的基石,是公共交流的基本工具。每一个华文教师应率先明白汉字规范使用的重要性,从而尊重她、爱惜她、保护她。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书写不正确的字,即书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取代了应写的字。在缅甸华人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书写错别字,包括书写不规范的繁体字或简体字,以及书写不常使用的异体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错别字的困扰
1.1错别字的蔓延
    随着祖籍国的崛起,华文教育在世界各地愈来愈时尚。在缅甸,我们不但看到华人华侨们空前的兴办华校,华裔学生也很认真的学习和传承祖籍国文化,而且许多缅族朋友也把子女送进了中文学校,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正在蓬勃掀起。但是,随着汉语的普及和推广,很多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初学汉语者当然在识字和用字方面有些困难,但有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往往浑水摸鱼,只求看得明白,不求准确。他们对错别字不重视,认为几个错别字无碍于表情达意。但是,就是因为我们不能防微杜渐,小事情也会滋生大错误。错别字往往积小成多,像瘟疫一样的蔓延,倘若任其恶性循环,无疑对我们正确学习和认知汉语文是一大障碍。
1.2繁简体字的情结
    我们避除地方方言和缅语文化因素的影响,缅甸华文教育多年来一直处在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游弋,至今很多学校虽然心里赞赏简体字书写的便捷和规范,但始终摆脱不了繁体字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羁绊,导致学生书写中文时时常出现“繁不繁,简不简”的现象。目前,缅甸除了仰光的福星学校、曼德勒福庆学校、昌华学校、果敢和佤邦的部份学校在使用简体字教学外,其余的仍然在使用繁体字。繁、简体字的纠结可谓由来已久,一篇文章中繁简体字并存的现象早已不令人奇怪了。另一方面,受部分汉字简化不彻底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别字和缅语音翻译过来的生造字,错别字在华裔学生中就大有存在的“市场”了。
1.3错别字的市场范围
    很长一段时间,缅甸华文学校,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也就是呈现抛物线的形式,即小学教育阶段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小学五六年级达到顶峰,进入初中和高中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1.4错别字出现的新态势
    随着缅甸华文教育的迅猛发展,华人后裔的中文水平普遍在提升,所以近年来缅华社会书写错别字的范围又有了新的改变。就缅北地区而言,中学生和成年人写错别字的少了,而小学阶段因同时要应付缅文教育,学习中文的课时节数不够,识字量不多,写错别字的同学反而多了起来。
1.5缅华社会错别字亦泛滥
    当然,社会上也有人书写错别字,譬如店铺招牌、路标、请柬或流通的书信等,时常有人写错字,有的甚至闹了大笑话。譬如曼德勒有一家“张氏裁缝铺”,招牌赫然写着“张氏栽缝铺”;腊戌市区有一家餐馆,菜单上的“煎炒鸡蛋”写成了“煎抄鸡蛋”、“涮羊肉”写成了“刷羊肉”;皎脉一位华人经营酒业,他的精装酒品包装商标上把“酒”写成了“氿”;当阳县区一位华人在自家里办喜事,请来的厨师在开具的菜单中把购买“100斤猪肉”写成了“100斤猪内”,采购人员误认为厨师要买的是猪内脏,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买回来100斤猪肚、猪肠、猪肺、猪肝等物,结果厨师自己骑虎难下,差点误了主人家的好事。
    其他在全缅各地,诸如汽车修理铺把“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食品店把“饼干”写成“丙干”、小商店把“零售”写成了“另售”、装潢公司把“装潢”写成了“装黄”、某学校张贴的“失物启事”写成了“失物启示”等等,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了。
(二)错别字的客观成因
    错别字如同病症,可以说是汉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它直接影响着文意的表达和交流。其成因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缅甸语文化的影响
    缅甸语语系实际上是藏语语系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历史并不是很长,由于以前缅甸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受英文的影响,至今很多缅语单词还是英语的译音。缅甸的华人华侨在与当地人长期的交往中,也逐渐融合和吸收了一些缅语单词和地方方言,这就形成了具有缅甸特色的“汉语词汇”。但是,结合以文字,就有商榷的必要了。比如,缅甸的计量单位“拽”,每10斤是3拽。但不知何时,有人竟然生造了一个字“石匕”字,以此来代替“拽”,这种只有少数人看得懂的字也不被多数缅甸华人所接受,所以归根结底它是错别字。
    又如,缅甸人习惯把“你去哪里?”说成“你Kè哪道?”这个“Kè”字很难找到恰当的字来让人接受,有人牵强附会想出了一个“克去”合体字,但这个字无论如何是一个错别字。
2.2 汉字本身结构复杂
    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独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8000多个多种字形结构的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划之多。据了解,在1952年原中国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不少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彼此为形近字,实际上不能通用,稍不注意就写成了错别字。
    多一笔,少一笔的汉字,例如“大-太”,“戊-戌”、“ 歹-夕”,“鸟-乌”、“ 治-冶”、“ 尢-尤”等。
    长一点,短一点的汉字,例如“未-末”,“土-士”、“申-甲”,“夫-天”等。
形近字,例如:“湍-端-踹-揣-瑞”、“饥-矶-叽-讥-玑”等字,纯粹只是偏旁部首的差异。也有形近字是构成笔划之间的不同,例如“成-戎”等。
2.3 汉字同音字多的诱导
    每个汉字兼具音、形、意,多音节的汉字多,同音节的字也不少。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这样也就增加了书写错别字的机会,譬如有同学把“欢度泼水节”写成了“欢渡泼水节”,把“缅甸国籍”写成了“缅甸国藉”。其他的诸如“国文-果文”、“纪念-纪年”,“业绩-业迹”、“大吉-大急”、“高新-高薪”、 “阳光-仰光”、“反应-反映”等词,如果写错,则都是因为字音相同或相近所造成的。
    有时,我们的学生识字量太少,很简单的同音字也会混淆,比如有的同学把“教师节”,写成了“教室节”,把“整理仪容”写成了“整理遗容”,把“大吃一惊”写成了“大吃一斤”、把“坐月子”写成了“做月子”。其他的同音字误写的情况也很常见,譬如:
一愁(筹)莫展、大事(肆)渲染、不学无数(术)、冒(贸)然行事、媚(魅)力四射、风迷(靡)一时、节(截)然不同、习习(息息)相关、千怆(疮)百孔、即(及)时努力、开幕剪彩(繁体的“剪綵”不能写成“剪彩”)、在(再)来一遍、铭记于中(衷)、手(首)屈一指、破斧(釜)沉舟、直接(截)了当、阴谋鬼(诡)计、反应(映)问题、病入膏盲(肓)、眼花撩(缭)乱、兰(蓝)天白云、一诺千斤(金)、悬梁刺骨(股)、一股(鼓)作气、食不裹(果)腹、出奇(其)不意
2.4 缅华学生常写错别字的大致类型
    鉴于上述原因,缅华学生经常书写的错别字是有根源可查的。当然,有的可能仅是书写习惯的原因,别人这么写,自己不经意间接受了它,久而久之也就“顺手”写了出来。除了上述同音字误写的情况以外,还有许多错别字。譬如:
(1)添减笔划的错别字(除说明外,括号内为正字,下同):武术(武字多了一撇)、歩行(步)、 荗(茂)盛、荒凉(荒字多写了一点)、壹贰叄(贰字多了一撇)、考试(试字多了一撇)、初中(“初”字的“衤”写成了“礻”)、真正(“真”字中间少写了一横)、迎接(迎字多加了一点)、爬行(爬字“爪”写成了“瓜”)、仰光(仰字多写了一点)、一切(偏旁写成了“土”字)、
抓住(“抓”的右边写成了“瓜”)。 
(2)因形近而写错的字:货弊(繁体“幣” 与“弊”相似【 币】)、“辨公室(繁体“辦” 与“辨”相似【 办】)、教侮(诲)、己(已)经、即(既)然、请东(繁体“東”与“柬”相似)、像(相)片、猪豖(豕)、用(甩)掉、汩(汨)罗江、松弛(驰)、缭(潦)草、监时(临)、大姆(拇)指、如火如茶(荼)、相形见拙(绌)、草管(菅)人命
(3)凭空臆造的假像字:”孺人(“孺”写成“子入”合体)、现在(“在”字右下角的“土”写成了“大” )、她(仿造“您”字,在“她”字下加一个“心”字表示敬称)、什庅(么)、随便(“随”简写成“阝水”合体)、?天(阴)、?响(咚)
(4)不规范的简体字: 学(数)、詚辰(诞)、 国 家(“国”字写成了“口玉”合体字)、 勤奋(“勤”字写成了“井力”合体字 )、相信(“信”字写成了单人旁和一个“文”字的合体字 )、比赛(“赛”字写成宝盖头下面一个“西”字 )、 忍让(“让”写成了“言上”的合体 )、玌(现)在、忎(感)到、畄(留)心、知辺(道)、要求(“要”字写成了上面是“又”,下面是“女”的上下结构的字 )、?(写)字、亊(事)情、美丽(“丽”简写成了只剩下“丽”的一半 ) 
(5)繁简不一的混血字:证明(证)、鉄器(铁)、讥笑(“讥”写成“言几”合体)、関键(关)、阅读(“读”简写成“言卖”合体)、开学( “开”“读”简写成"门"里一个"开"字 )、詀(赞)扬、荣 耀(“耀”字简写成“光夭”的合体 )、縂统(总)
(6)已经废除停止使用的异体字:夲(本)来、赱(走)路、羞耻(耻)、考(考)试、敂(叩)首、拐(拐)骗、历屆(届)
(7)个别专属领域的“特权字”:这类字只在某些领域或系统内使用,而不能作为全民通用的正体字使用。如基督教领域内使用的“祂(他)”、“祢(你)等。
(8)“的、地、得”的混用:由于这三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很多人不懂他们到底应该怎么用,什么地方该用“的”,什么地方该用“地”,什么地方该用“得”,心中拿不准,所以混淆着随意用的情况很普遍。(对于此三字的具体用法,属于语法与文法的范畴,本文不另多述)
(9)不法商人或新闻媒体的误导:有的商店为了推销,打出了诸如“衣衣不舍”,“鸡不可失”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本身不仅发生了错误,而且改变了意思,误导别人使用含有错字的成语,对教育对社会,都有负面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体为吸引观众,故意“偷换概念”,让同音字大显神通。譬如,最近受到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影响,有关“核辐射”的话题一时被炒作得沸沸扬扬,有家电视台在评述核辐射无处不在时,故意把“身在福中不知福”改成了“身在辐中不知辐”。再如,凤凰卫视的《财经点对点》节目,刻意突显“钱进大陆”几个字。“文字玩家”的这些刻意改字,知情的人当然心领神会,但对于众多海外刚刚学习汉字的人士来说,他们可能就真的分不清谁对谁错了,也难怪一些小孩子学着把“前进”写成了“钱进”呢。
2.5 盲从是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每个错别字的产生都有它的背景,除了主观的因素(譬如大意、臆测)外,很多是受到外界或他人的影响,有些同学人认为写汉字是个人的小事,少一笔多一笔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或别人能看懂怎么写都行;有些人是别人怎么写我也怎么写,别人写过我不管对否也照样写;还有些人根本没有掌握一些字的结构和写法,凭借不全的记忆写字。当然我们不排除有时会写某字,但下笔时误写的情况。
(三)错别字的心理成因
3.1 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完整

    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如把“荆棘”写成“荆刺”,把“水平”写成“氺平”、把“家庭”写成“家廷”、把“打烊”写成“打洋”,把“篮球”写成了“蓝球” 、把“遵守”写成了“尊守”、把“感到”写成了“赶到”、把“餐馆”写成了“餐馆”。由于小孩子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左右方位知觉不完善,常常将字写的左右颠倒、前后不分,譬如把“玩伴”写成了“元王伴”。也有的把汉字的间架结构模糊了,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了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写成了上下结构的字或者写成了其他结构的字,如有的同学把“茫然” 的“茫”写成了左右结构的三点水和一个“芒”的合体 。
3.2 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
    如今的孩子很有好奇心,往往写字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如把“桌子”写成了“卓子”、把“重新”写成了“从新”、“板凳”写成了“板登”、把“孝顺”写成了“教顺”等等。
3.3 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
    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有时能够记得字形,却读不出字音,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协作”的“协”是“十”字旁,由于记忆不清,往往会写成“忇”。又如“苹”字上面是“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您”表敬称,结果有同学想要尊敬他人,也在“他”下面加上一个“心”字底,成了“怹”。每当看到这类错别字,还真让人佩服同学们的想象力。
3.4 思维的定势影响
    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境。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如“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下雨”受“两”的影响写成了“下两”, “竞赛”受“兢”的影响写成了“兢赛” 、“花卉”受“奔”的影响写成了“花奔”等。
    也有一些同学受数学的影响,把数科中的平方或立方用在了迭字或迭词上,也是不对的,亦应该算是错别字。如“高高兴兴”写成了“高2兴2”、“真真假假”写成了 “真2假2”、“好说好说”写成了“(好说)2”等。
3.5 知识欠缺,不明就里
    有些错别字是完全和孩子们的知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程度稍高一点的犯这样的错误会少一些,反之,别字连篇,错字不断。有些成语有它的典故来源,如果不明典故,就会直接产生别字。譬如:把 “墨守成规”写为“默守成规”,肯定不知道“墨” 是指战国时的“墨翟”;把“黄粱美梦”写为“黄梁美梦”,一定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把“.滥竽充数”写成“滥鱼充数”,也不可能知道“竽”指的是古时的一种乐器。其他的诸如把“精粹”写成“精萃”,把“针砭”写成“针贬”,把“挖墙脚”写成“挖墙角”、把“杀戮”写成“杀戳”,把“痉挛”写成“痉孪”等等,无不直接显示出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
3.6 常见错别字出现频率高
    笔者曾经收集了敝校中小学生的日记、作文、作业共二百余篇,找出其中的错字与别字,经过初步统计,发现重复出现次数较多的错字有“步、真、念、爬、切”等字;别字重复出现次数较多的是“做-作,正-真,在-再,以-已,遍-篇,又-有,带-代,来-耒,密-蜜,多-都,今-令”等字的混淆。
(四)如何解决学生错别字问题
对错别字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着眼点应放在预防上,培养书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以杜绝错别字的纠缠。那么,怎样防止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个记字形减少错别字的方法。
4.1 编辑顺口溜牢记形近字
    顺口溜简单上口,读来有趣,极易记住字形字音。譬如:很多学生分不清“巳、己、已”三个字的读音和用法,常常把“自己”写成了“自已”或“自巳”,我们可以让学生牢记这样两句话:“封巳(sì)不封己(jǐ),半封读作已(yǐ)”,根据三个字的左上角封口的情形来区别读音,进而联系字义,使用起来就不会再错了。
    又如“戍、戌、戊、戎”几个字,字形十分相似,但读音完全不同,不少人把缅甸“腊戌”写成“腊戍”,甚至写成了“腊戊”,虽然说“腊戌”只是缅语译音,但国内外几乎已经认同了“腊戌”这个专有地理名词,所以若有人硬性把它译作“腊戍”或“腊戊”,显然不会被众多华人所接受。为了区分这几个字的用法,不让学生把“腊戌”写成“腊戍”,把“戍边”写成“戌边”,把“戎装”写成“戊装”,我尝试让学生熟记“戍(shù)点戌(x?)横戊(wù)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óng)”之口诀,效果良好。
    其他的一些形近字,诸如“熙-姬-颐”所带共同的部件是“叵”,而不是“巨”,可以叫学生记“颐(y?)和园里演蔡文姬(j?),熙熙攘攘人真挤(j?)”来记忆,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记住,再也不会念错和写错了。
4.2 根据字音特点记字形
    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区别开来。如“今—令”,带有“今”和“令”的字极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记住声母是“l ”往往都可写成“令”(例如铃、岭、怜),那么其余的都写成“今”(例如吟、念、贪等)。有的字可用韵母来鉴别,如“舀—臽”很相似,韵母是“ɑo ”,应写成“舀”(如 稻、蹈、滔等),其余的只能写成“臽”(例如焰、陷等)。
4.3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们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例如 “洗澡”的“澡”、“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澡”是三点水,人洗澡当然离不开水,“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也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向孩子们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4.4 发挥想象记字形
    汉字中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都有它特定的涵义,据此很容易引导孩子们记忆。譬如“买”和“卖”,区别在“卖”字上头多了一个部件“士”,只要让学生记住“手头欠缺东西才去买,多了东西(士)才去卖”,大概再写错的机率就会很小了。又如教授“富”和 “穷”字,“富”字有一个“宀”,可以理解为“有一个家”,“家”里“一人有一口田”,就是富有。而“穷”字呢?上面是一个“穴”,应该解释为“洞穴”,如果家中只有洞穴大小,进出都要“弓着身子”,不是“穷”是什么?这样一分析,孩子们不但能记住这两个字的特征,而且永远都不会写错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的想象是很丰富的,譬如一个圆圈,他们可以认为它是一张嘴,一只饼,一个球,甚至是球篮。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时,可以根据孩子们对汉字的感知特点,针对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如在比较隐蔽的部位中的点、横、钩、撇等处,除用彩色笔加以标明外,还可以让学生们合理地想象,使这个隐蔽的弱成分变成强刺激。如“鸟”字中的“一横(简体字为点)”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条吃到肚里的虫子,有的说像啄木鸟尖尖的嘴巴,还有的说像小鸡儿的眼睛。又如“奶”字,有的孩子说“横折折钩”像奶奶的“驼背”,“撇”像她拄着的拐杖。这样说明都很形象,变抽象的字体为形象的事物,记忆起来当然要方便的多啦。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汉字的组成关系加以说明,譬如有位老师在教授学生认识“寡”字时,把它拆开来说成“因为家中(宀)没有了男人,靠女人一个人(一、自)出大力养家”,虽然下面是一个“刀”而非“力”,但总的说来如此说明还是很形象的。又如“辛”字上面是“立”,有位学生说:“妈妈在街铺里卖东西,每天站立真辛苦。”这样,他不会把“辛苦”写成“幸苦”;又如“省”字是由“少”和“目”合成的,有位学生说:“到商店买东西,少用眼睛看,可以省下许多钱。”既生动有趣,又减少了孩子识记生字的心理活动过程,孩子记得牢,甚至终身难忘。
4.5 以义辨形记汉字
    汉字中的实词,一般来说字形都是有一定特殊含义的,我们在教授孩子们辨识或是记忆字形的时候,最好可以顺便强化学生了解这些词的意思。比如说“惦量”的“惦”是“掂”的误写。惦,竖心旁,读diàn,有“记挂”的意思;而“掂”,提手旁,读diān,是用手托着东西估计轻重的意思。只要孩子们能准确掌握每一个词素的含义,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部分的错别字问题。
4.6采用螺旋式复习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还缺乏精细的分析能力,短时记忆占优势。为了减少错别字,必须经常性地复习巩固,以便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国内学者研究发现,螺旋式的识字复习法是较有成效的识字巩固方法,其做法是在相对的时间内,复习前面教过的生字,如今天复习昨天的,下周复习上周的。如此波浪式地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如期中)再复习一次。反复练习可使儿童更好地识记,在巩固提高的同时保持记忆,书写错别字的机率相对的也就减少了许多,但不能盲目多练。国外某教育机构实验证明,一般一个生字平均复习记忆3次,在默写中就足以使错误率降低到7%以下,与生字练习抄8遍的效果基本相同。
4.7 要从根本上提高认知
    但总的说来,错别字并不那么可怕,完全可以避免,而且许多方法切实可行,笔者特别提倡的是多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识字领域,在阅读中增加生字重复出现的频率。另外,笔者也提倡写字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嘴里读其音,眼睛记其形,勤于练习写,巩固记在心 。凡事只要用心,错误就会远离你。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错别字虽然泛滥成灾,但并非那么可怕,杜绝书写错别字完全是可以做到的。首先我们应当提高认知,教导孩子养成书写正体字(或标准的简体字)习惯,从根本上杜绝错别字产生的根源,其次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以自主区分正误,从而减少“盲从”的机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国文科老师应不断灌输汉字(譬如课文中的生字)的“音、形、意”三者的内涵,让学生牢记“汉字六书”的造字原则,以从思想上认知到不可以随意生造字。

【结语】
    汉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是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身为华人华侨,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无法正确使用,那我们凭什么来与外籍人士沟通?拿什么向他人展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 如何才能更好的学习侨居国的文化与其他优秀的传统习俗呢?因此,我们每一个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必须带头正确使用汉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宣传错别字的影响和危害,一笔一划认真教授华裔学生和热爱华语的外籍人士书写规范的汉字,并逐步杜绝公共场所的错别字,以让我们优秀的汉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结果、发芽,传承之,光大之。特别是在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影响力愈益扩大的今天,只要众志成城,一致向错别字宣战,我相信我们不但可以把汉语发扬光大,那么,汉语像缅语和英语那样被缅甸各阶层所注重与学习,将是为期不远的事实。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6 条评论

缅华网网友 12年前 回复TA

招聘缅甸语翻译QQ647976486,www.nntrans.net

缅华网网友 12年前 回复TA

整理了这麽多!
花不少时间吧!
辛苦了!

缅华网网友 13年前 回复TA

很有見地!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