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缅甸华校面临的挑战与瓶颈(老九)

编辑:胞波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8-04-13 08:45:17 共2119人阅读
文章导读 谈缅甸华校面临的挑战与瓶颈(老九)

谈缅甸华校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读《金凤凰》“当前华校生源减少原因探析(以兴华为例)”文章有感

老九@胞波网

近期在《金凤凰》读一篇张荣发老师写的“当前华校生源减少原因探析(以兴华为例)”文章,引起“共鸣”。以下也谈谈缅甸华校面临的挑战与瓶颈,并对如何应对,谈谈观点想法,与大家“共享”。

该文章中,谈到缅甸华校生源减少的客观问题,并将原因归纳为:(一)华校之间竞争;(二)社会婚育观念转变生育下降;(三)缅校学习使主流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四)缅甸开放外资进入学生急于就业等四个原因。

以下是一些观点看法。

(一)如何应对华校生源少的问题

根据以上文章所述,缅甸华校生源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文中所述原因大部分

也很客观。这里只想谈谈如何应对这样的困难。

文章所说由于“华校之争”引起“生源减少”,这是十分客观地反映了目前缅华社会的现实情况。想当年,办华校有“坐牢之忧”,当年办华校者前辈侨领真是“精神可敬”;看今朝,“形势一片大好”,华校“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原本也不是坏事,但是正如文中所强调,这样就造成了“生源减少”。这道理也很简单,“蛋糕”本那么大,多切几刀分块,肯定越切越小。

如何解决这一关键的问题?当然不能“劝”大家不要办学,或少办学,其实大家都是怀着一颗积极热诚的心,肯定不能向大家“泼冷水”,正如以上所说的道理,蛋糕要“多切几刀”是“避免”不了,那,为何不考虑把“蛋糕做大”?

其实这样的道理大家早已“领悟”。有时候到各地“山区”华校走看,无论是掸邦的腊戌、东枝、曼占,还是克钦邦的八莫、抹港、和平甚至曼德勒,大家在介绍的时候,不忘记加上一句,“我们华校不仅面向华人,非华人(当地民族、少数民族)也占了极大的比例”。

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无论是文中所说的“社会婚育观念转变生育下降”还是又有其他原因,华人的人数是不可能按照“华校的增长而增加”的,相反华人人数肯定是一个“固定数”,或者是一个“小数字”!“大数字、大市场”在哪里?不就是当地人非华人吗?

中文教育走上“国际化”道路,才是能够获得最大“市场”的唯一“出路”!

(二)如何看待缅校国民教育体系

“文中”还提到了政府的“国民教育”:“缅校学习使主流学生学习压力增大”!

那是否要求大家“放弃缅校(国民教育)”?这“明智”吗?显然很不现实!

“文中”有提到,大家办华校有“争面子之嫌”,因此鼓励大家,可以办校,但不必为“争面子”一定要办至“高中”,大家都办至“小学或初中”即可,“高中”由几家有实力的办就行云云。

这里暂且不以评论,只是想谈谈所谓“缅校”的国民教育体系。而且想“纠正”一些人对“缅校—国民教育”的“误读”。其实,“缅校”不是仅仅“教老缅文”那么简单,不要过分“低估”缅甸“国民教育(即缅校)”。不管缅甸多么落后落伍,不管缅校多么的“不够水平”,但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教育部属下的“国民教育”肯定是代表该国家主流社会的教育方向,不应该无故排斥。

何况,很多人对国民教育体系其实并不了解。仅以“数理化”教师为例,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缅甸国家教育部就“明文规定”:“教高中(即:九、十年级)的数理化教师必须是该专业硕士毕业生”,仅这一点,很多华校中学(初中高中)的数理化教师肯定是无法相比,或者说是“不达标”的。而华校本身最缺的就是“数理化教师”!套“文中”的话说,大家何苦为了“争面子”一定要办至“高中”?为何不鼓励年轻人们前往“缅校”就读呢?既然“缅校(国民教育)”已经有“达标的”数理化课程,为何一定要再次“重复”呢?何不如将这些精力“节省”下来,好好为“华文”或者在其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开展华校!

缅甸(特别是缅北)部分华人应该纠正“看不起缅校”的错误歧视观点。这种观点不仅无助于下一代的教育,更是造成华人群体与当地主流“隔绝”的主因。使得华人德祐不仅成不了中缅关系的桥梁使者,还将成为“绊脚石、麻烦制造者”。

因此,若真由于“缅校—国民教育”而影响华校生源,那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三)如何应对学生急于就业问题

“文中”还提到“学生急于就业”而导致“无心读书”的问题。这其实应该

也不是学生方面的错误。“急于就业”不是比“游手好闲”更好吗!不是代表年轻一代“求上进”的趋势?“急于就业”与“无心读书”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问题的根源在于“急于”两字,年青一代“急于就业”反应了社会的现实的一面,表示年轻人在“时间”方面有“急迫感”。因此应该纠正的不是他们的“急切”的心,反而应该检讨华校百年不变的“老规矩”是否还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

缅甸(特别是缅北)大部分华校所采用的的“学制”是“一成不变”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总共12年!这还不算幼儿园的两年!这么长时间的学制,与当今的社会需求肯定存在巨大的“差距”!怎么能够“责怪”他们呢!反而是我们应该调整学制时间,以迎合当今的社会需求。

目前,中国高校欢迎成千上万的“外国留学生”前往深造,这些留学生即便是到了中国的土地,“汉语水平”仅仅是“零起点”,但是每所高校都有一套“汉语国际教学”的方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最多一年)“外国留学生”就可以“达标”获取汉语水平考试HSK最低4-5级的水平,有这种极其先进而快捷的方式,我们为何还走“传统”的“陈旧”模式!这是针对学生“没时间”的建议。

另外,既然知道年青一代对就业十分迫切,针对这一市场需求,是否应该考虑,华校所授课程应该多往实用方面靠拢?前不久看到已经有部分华校举办一些与实用有关的活动,如:中缅文翻译比赛,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如何坚持华教可持续性发展

针对以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性建议,供参考。为了坚持华文教育在海外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华校“生源减少”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必须扩大学生对象范围,扩大市场影响面,面向当地主流,走向汉语国际的道路;

2、华文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能脚踏原地,必须改变传统模式,采用新颖的“国际化教材以及现代化教学法”,获取最佳效益;

3、华文教育必须重视“学后出路”问题,应该考虑课程中加入“实用性”内容,华文教育不仅是“留根工程、希望工程”,更应该是“民生工程”;

4、华文教育应该打造成为社会培养人才资源的重要平台,造福社会,造福未来。

只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华文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没有丝毫问题。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