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辅导学生们写作文的一些经验

编辑:伊江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9-12-16 12:24:14 共2800人阅读
文章导读 回忆当年辅导学生们写作文的一些经验

伊江树

( 按:以下的文章是作者呈交给第五届缅甸汉语教学研讨会的一篇论文。诚如在12月14日下午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时所说的那样,由于时间仓促,只能将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说是论文可能会贻笑大方,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学习一种语言,“听说读写”四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Four Skills”)中,“写”经常是最薄弱的一环。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老师们,相信对以下的情况也是会深有体会的:在自己的辛勤教导下,学生们能“听”得懂汉语会话了,也能“说”一些简单的汉语了,甚至可以阅“读”相当多的汉语书报了,但要求这些学生们提笔“写”点东西,个个都变成了缩头乌龟,没有人能写出一点像样的东西来。勉强写出来了,也都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汉语难学,汉语更难写”,这是相当多人的经历和看法。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就是学习自己本国的语言文字(即学习自己的母语),很多人也都是过不了“写”的这一关,更何况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来学习的汉语呢?我们就曾见过当地许多大学生,虽然他们在自己的本科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但叫他们写一点东西,笔头就好像有千斤重似的,怎样努力都写不出一点东西来。这还是让他们用自己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母语来书写,尚且如此,要用自己不那么熟练的外语(例如汉语)来书写,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看到了“写”这么一个难关是这么难以攻克,对学生们我长期以来就没有多要求他们“写”了,而只注重要求他们会“听”、“说”、“读”而已了。其实不要说学生,就是自己本身,对“写”这一关有时还不是畏之如虎么。

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自己多年来的教书生涯中,有一个时期居然成功地辅导了一些学生们进行写作创作,在当地促成了一阵小小的“写作热潮”。

那是在世纪之交,《缅甸华报》这一份小报创刊及存在的6年时间内(1998年11月4日至2004年10月13日)所发生的事情。

隔绝了30多年后,缅甸境内的一份华文报纸——《缅甸华报》于1998年11月4日正式获准出版面世。华报编辑部登出启事,号召各地华校师生们为该报写稿。各地兄弟华校们都为这华报送去了不少稿件,有学生作文,有各地华校及华人社团的活动报导等等。当时我因有事下仰光,顺便去拜访华报编辑部时,编辑周国强先生就拉住我“强行索稿”。他说缅北各地华校送来了那么多稿件,你们地区兄弟华校送来的稿件也已有七八份文稿见报了,为何你们学校一份稿件都不来?我自觉脸上无光,但这文章又不是随手就可以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办呢?不过当时恰巧有一篇学生作文在我手上,那是因为临出门前,一位六年级学生交来的、我一时来不及转给其的级任老师,就这样一直带到仰光来。当下只好将之拿出来“滥竽充数”一下,没想到编辑读了一下,略微修改几个错别字后就决定录用,我回抵东枝时该文章就已出现在该期的《缅甸华报》上了。这就是发表在1999年12月22日“学生园地”上的“游览茵丽湖”这么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见报后,马上就在本校师生中引起一阵反响,特别是学生们,看到自己所熟知的朋友的文章成功地变成印刷体出现在纸面上后,无不受到鼓舞,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书写一番了。

但当时校内有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本校这第一篇在《缅甸华报》上登出来的文章没有什么了不起,文章了无新意。对茵丽湖,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写了那么多文章,华报编辑部不过是看在本校内尚无人投稿的这一点上,为了给本校学生一个鼓励,所以才破例登了出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以为了不起。

可以说该评论确实是有份量的,一下子就点出了文章的缺陷之处。兴头高涨的学生们冷静下来了:写文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呀,献丑不如藏拙,还是多观察一下别人的文章吧。

就这样又过去了几个月,这时兄弟学校又有十多篇文章见报了,不安分守己的一些人又蠢蠢欲动了。六年级级任老师就选出了两位同学的文章送给教务主任看,说这两篇文章写得还算通顺,看是否可投稿华报。

教务主任不由皱起了眉头,这两篇文章都写得很短,他不用两分钟就看完了,递回给六年级级任老师,说:“你想想看,这两篇文章都那么短,一篇才三百多字,另一篇更短,大概只有250字,这么短的文章,谁会选用!”

“现在不是提倡写短文吗?一些报上还有‘极短篇’、‘最短篇’这样的栏目呢。”

“短要短得有意义,像这两篇文章就短得没什么意义,完全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该老师心灰意冷,拿着被判了“死刑”的文章出来时,正撞上了我。我拿起这两篇文章看了一下,文章标题分别是:“爬山记”及“我做错了事”。题目就已画龙点睛地透露出了文章内容,我认为文章写得还算不错,应给孩子们一个鼓励,当下就决定将之寄给华报。

没想到这两篇文章都被采用了,学生们都大感兴奋。这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辅导学生们练习写作,只要写得通顺,言之有物,就应该充分大胆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两篇文章见报日我都记录下来:2000年6月7日及2000年6月28日,有关报刊我们都特别收藏着作为纪念。

但一些人士却摇头,我们认为这些文章见报是一件好事,他们却认为是丢脸了,暴露出了我们学校学生水平之差。一位资深老师还这样开导我:“在报上发表文章只是一种‘表面文章’,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只会作‘表面文章’。我们没必要去与兄弟学校比赛在华报上发表文章的多寡,这样做没什么意义------。”

这时恰巧有一师资培训班在我们地区举行,前来讲课的教授们尽心尽力,倾囊相授,特别是有一位讲师讲到了如何教导学生写作文,指出许多教师们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最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求全责备,要求学生们一下子就写出“有深度”的作品来,而这样又可能造出一种恶果:培养学生们讲假话的习惯。该讲师还举了一个例子,两位学生在“上学路上”这个题目下,分别写出了以下两段文字:

第一个学生写道:“我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十元钱,我把它交给警察叔叔了。”

第二个学生写道:“我在上学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感到很疼痛,我哭着跑回家去了。”

相信许多人一定会赞扬第一个学生,说他做了一件好事,而对第二个学生的表现会不以为然。但如果你知道第一个学生是在编造假话,第二个学生讲的却是真实的事情,你该怎样为这两篇“习作”评分呢?

该讲师的讲解,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是的,对学生们的作文,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他们马上写出“有高度”、“有深度”的文章来。只要写得通顺,言之有物就行了。有的学生只会写自己身边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只会讲家人的故事,那也不能怪学生,他们的生活面还较狭窄,你不让他们写家人的故事,难道要叫他们编造故事?

讲师团们的讲解,使我们茅塞顿开,自此以后,我们选编学生作文投稿时,手脚放得更开了。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丢弃的学生壁报,捡起来一看,觉得有些文章还不错,征求资深老师们的意见,他们说都是涂鸦之作(所以才扔进了垃圾桶)。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从垃圾桶捡回这些文章后,请几位当事的同学帮忙整理,然后寄往华报。这些文章居然也大都获得发表,“从垃圾桶捡回来的文章”顿时声名大噪,有关学生却乐得不可开交,捧着刊登他们文章的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大有“百看不厌”的样子。

那时汉语水平考试在缅甸开始举办了,我们每年都发动学生去参加这考试,考试回来后,也鼓励他们把自己去参加这考试的经历写出来,以便与其他朋友分享。这些文章也大多获得在华报上发表,又再一次鼓舞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一些学生的文章,我们还投稿到泰国的《世界日报》(当时泰国的《世界日报已进入缅甸了)“教与学”版面上,也获得了发表。更有一次,一位校领导从中缅边境带回一些中国报刊,我们看到了“世界华人少年作文比赛”的广告,一看时间还赶得及,就动员学生们提笔参加这比赛,虽然认为我们学生参加这世界性的作文比赛获奖可能性还很低,但没想到那时寄去的5篇作文,居然有两篇获奖,一篇获得一等奖,一篇获得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有关学生。

回顾那段时间自己组织学生给报刊投稿、参与一些作文比赛的往事,心中感触颇多。相当多的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终于认识到:写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一件事。而自己本身,在那几年辅导学生们进行写作时,也感到大有收获。兹将个人的一些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写。记得一位名作家曾说过:没有一位母亲会因为害怕孩子跌倒而要孩子躺在床上研究如何走路,等到明白走路的道理之后再下床学走路。因为再愚蠢的母亲也知道,假如是这样,她的孩子永远也不会走路了。我们在辅导学生们学写作文时,如果一定要有关学生弄通所有的写作方法和原理之后才进行写作,那么这个学生一定也是一辈子都不会写作了。而如果对孩子的任何作品都一味求全责备,那他们也将永远视写作为畏途了。

(二)让孩子们写他们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孩子们只会写他们家人的“故事”,那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横加责备。有的人认为只写家人的文章,水平不会高,有时我自己本身也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例如辅导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少年作文比赛时,一对兄妹交来的文章中,哥哥的题目是:“三姐最爱的人”;妹妹的文章是:“杨老师教我们跳舞”。当时我也不大看好“三姐”这一篇文章,因为按照一般人的说法,文章只是他们一个小家庭的故事,且还有“捧”他三姐之嫌。而“杨老师”这篇文章却是讲一位老师辛勤地教导学生们的故事,相比之下,似乎“杨老师”这篇文章意义更深刻。但最后却是“三姐”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杨老师”这篇文章落选。这说明写文章写自己的家人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附注:“杨老师”这篇文章我们在多年后转寄给《金凤凰》报刊,也获得发表了。)

(三)关于防止抄袭的问题。相信这是很多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老师们要求学生写出“高水平”的、“有深度”的作品是更会出现这个问题。中国大陆及台港坊间出版的有关学生作文的书籍多如牛毛,这些书本自然也有流落到本地的,学生们从中抄袭一篇文章来“交差”,老师又不可能读遍所有的作文书本,如何证明学生是抄袭的,可说颇为困难。我自己本身在为华报组稿时,也曾有人反映一些学生作文可能是抄袭之作,特别是议论文类的文章,像什么“失败与成功”、“尊师重道”等,这些东西理论性强,学生写来很吃力,而有关作文书本中要找这类文章又很容易找到。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不要学生写这类议论文,而要他们多写一些叙事文,特别是自己亲身接触到的人和事,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

(四)对于同一事件的描写,鼓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因为如果不这样鼓励的话,学生们的文章就会变成千篇一律,像流水账或翻版文章,这一点也是有经验教训的。拙作“重执教鞭的感觉,真好!”(刊登于2001年1月31日《缅甸华报》)中就叙述到了这个现象。该文中的主人翁代课老师用提问式的方法为学生们草拟了一篇文章,学生们大感兴趣,以为找到了写作的“窍门”,结果照这形式写来的文章变成千篇一律的翻版文章。当然,初学写作的人是可以采用这种“模拟”形式的,但以后熟练了之后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才行。

在辅导学生们写参与2004年汉语水平考试活动的文章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了。当时有好几位同学交来的文章都是同一类型的,都是哪一天出发,什么时候到达曼德勒市,哪一天考试,什么时候回来等等,这样的文章最多只能选一篇(后来选中的文章就是发表在2004年8月11日的那篇文章)。这时有一位同学注重讲她在考场的紧张情绪,我就挑选了这一篇(发表在该年7月28日的华报上)。再一位同学的文章讲到他们出席中国总领馆的招待会时,由于没有仔细向有关负责人说明一些学生不吃肉的问题,以致这些学生不得不离场,造成局面尴尬的现象。当时有人认为不该写这件事,但我却认为可以写,因为这事件说明了我们一些负责人员工作不细致的问题,学生既然在文章中反映出这一事件,我们没理由将之删去以“粉饰太平”。当然,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影响,可以把语气放得温和婉转。后来这篇文章发表时,这事件并没有被编辑部删去,发表后也没产生什么不良影响,说明我们当时的看法是正确的。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一个事件,有的从正面看,有的从反面看,只要是合情合理,就应该鼓励学生们放手去写,去叙述之。

(五)辅导学生写作,对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学习机会。一些语法老师经常讲“语法句病”的问题,其实学生们初学写作时所犯的语法句病,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案例”,好好将之总结出来,就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再有,学生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只要你是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而不是编造故事)。例如2001年时我辅导东枝大学华裔学生会写有关他们的活动报导时,一位学生写到当时东枝地区已有四所高等院校,我大感奇怪,认为这不可能,这位学生在胡说八道,因而在有关文章中删去了这部分。但后来一了解,才发现当时缅甸高等院校正在大力扩建,东枝地区确实已在该年度内拥有了四所高等院校,除了原有的一所本科大学外,还增建了一所技术学院,一所计算机学院及一所师范学院,那位学生的叙述并没有错。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当时我谦虚一点,招来这位同学仔细询问一下有关情况,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

以上拉拉扯扯地说了当年自己辅导一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经历。正如许多人所指出的那样,学习一种语言时,听说读写四大要素中,写是最困难的一环。如何教导学生攻克这一难关,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一个大课题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