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军事建设的影响(上)——短暂的蜜月
李楠
二战结束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人类历史和社会进程,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运作和发展的,新中国正是成立于这段时期。建国初期,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相近,新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上都不可避免的倒向苏联,中苏关系经历了近十年的蜜月期后最终也是因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趋冷并不断恶化。中苏关系的恶化对中国在多个方面影响深远,也促成了中国独立自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将结合中苏由亲密盟友走向势不两立的历史背景,探讨中苏关系对中国军事建设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均存在对立,在世界政治的舞台上美苏矛盾成为当时世界的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敌视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并对其采取封锁和包围的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总统由杜鲁门担任,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被视为冷战的开端,在欧洲推行了“马歇尔计划”,并于1949年8月25日建立了北约军事集团,苏联则逐一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世界局势趋近,1955年5月14日,华约集团正式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爆发。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彼时新生的政权还面临着国内国际上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建国初期,国内经济脱胎于旧中国,且受到常年战乱的影响,基本上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工农业均十分薄弱。同时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残留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新中国在国际上处境更为艰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敌视新中国政权,不仅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大肆宣扬反华意识形态,阻挠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军事上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和包围,并同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为两岸统一设下巨大障碍。
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们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深思和考虑后,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结成紧密同盟的“一边倒”政策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必然选择。其理由有三 : 首先,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同为共产党执政,两国意识形态相似,且中过在建党建国的过程中学习借鉴了许多苏联的经验和方式,苏联模式也是当时诸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的首选。第二,面对当时国内不振待兴的经济,苏联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可以为中国提供建国初期所需的巨大支持。第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同美国实力对比仍然存在差距,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苏联也需要壮大自身的阵营和力量。
在军事上,中国迫切需要外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外部环境并不安全,需要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才能有效维护中国的安全利益。然而此时的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国初期虽然有庞大的数量,但是其中百分之九十为步兵,缺乏专业的军种和兵团,海空军的建设也才开始,缺少技术和人才支持,军事工业基础薄弱。当时的人民解放军无论是军队建设,武器装备,军事技术,人才培养,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面临困境,加之漫长战争的摧残,中国仅凭借一己之力建设军队是难以实现的。而当时能为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只有苏联。苏联通过签订一系列援助协议,协办军事院校,提供武器装备,派遣军事专家来华工作,接受中国留学生进入苏联军事院校学习,援建基础设施等方式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军队现代化改造的任务,为五十年代中国军事的发展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条约签署对中国的发展和中苏关系更进一步意义重大,此后两国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军事工业。此后中国又同苏联签订了《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国的协定》,《六四协定》等涉及军事援助的协定协议。历史证明,苏联为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克服国内外困难,免于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围攻和破坏中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为中国在短期内的实力发展和影响力的壮大提供了帮助。
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在朝鲜战争时期,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苏联按照同中国政府签署的各项协议想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在空军方面,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样品及全套资料,中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歼击机。1955年底,中国从苏联共进口飞机约为5000架,并在进口飞机的基础上,仿制成功轰-6轰炸机,和歼-7战斗机。海军方面,中苏签订《六四协定》,中国向苏联进口各类型舰艇143艘,岸炮108门,同时苏联还有偿转让了部分技术,材料,设备。陆军方面,1955年1月以后,苏联向中国转交了AK-47自动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样品图纸,中国仿造成功后命名为59式坦克和带“5”字头的各式火炮。1955年,中国用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了106个步兵师和1个机械化师。到1958,中国步兵机械实现了国家化,中国的导弹和核武器研制也在苏帮助下开始启动。中国军工水平就此于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常规装备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军事院校建设和军事人才培养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相继创办了南京军事学院,哈尔兵军事工程学院及各兵种技术学院。同时苏联派遣军事专家来华任教。苏军的思想理念和训练教育方式对中国军校的创办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联对中国五十年的军事援助是全方位多层次,在中国国防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苏联的军事援助是建立在自身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的,但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在建国后十年间得以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从一穷二白到具有相当实力,苏联的军援也是功不可没的。
历史证明,苏联为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克服国内外困难,免于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围攻和破坏中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为中国在短期内的实力发展和影响力的壮大提供了帮助。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条约签署对中国的发展和中苏关系更进一步意义重大,此后两国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在经过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等事件后中苏的关系也不断升温。
然而,中苏的联盟也是存在危机的。虽说中苏基于意识形态和共同敌人美国的因素走到了一起,并在新中国建国后十多年间关系密切,然而两国国情,领导人性格,现实利益冲突等因素导致了双方关系一步一步走向恶化。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的的最高领导人。此后,双方在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方向和领导权,苏联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台湾问题以及中印战争立场等问题上的分歧渐趋明显。双方关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不断恶化,并最终走向关系恶化兵戎相见的地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