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评论】姜帆:蒙巴顿为何支持缅甸独立
【东南亚评论】姜帆:蒙巴顿为何支持缅甸独立
功能介绍关注和发布相关东南亚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专业研究视野出发,紧扣热点,客观分析东南亚相关问题,把握事态发展规律,服务于中国东南亚政策,致力于推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友好发展。
蒙巴顿大概没有想到,他当年做出与昂山合作的决定,会一直影响到今日的缅甸政局。蒙巴顿对昂山的认可,极大提高了昂山的声誉,使其开始笼罩“英雄”的光环。
路易斯·蒙巴顿将军是二战中战功赫赫的东南亚盟军总司令,也是英国王室的重要成员。蒙巴顿的封号是“缅甸伯爵”,人们一般知道这是对他指挥缅甸战役的嘉奖,殊不知蒙巴顿也是缅甸和平独立的关键推动者。
缅甸的独立,可谓战后英国非殖民化浪潮中的奇葩。1948年1月4日,缅甸和平独立,同时脱离英联邦,开启了前英国殖民地拒绝英联邦成员身份之先河。通常来说,和平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会保留英联邦成员国的象征性身份,因此缅甸的行为极大伤害了英国的自尊。蒙巴顿的立场,是既支持缅甸独立,又希望缅甸保留英联邦成员身份。对于缅甸脱离英联邦,蒙巴顿认为,都是原英属缅甸总督多尔曼-史密斯的错。直到1969年,蒙巴顿还在《泰晤士报》上指责原英属缅甸总督多尔曼-史密斯把事情“搞砸了”,多尔曼-史密斯则要求蒙巴顿道歉。蒙巴顿与多尔曼-史密斯之间的争执,表面上是私人恩怨,实则牵涉了二战后英国在缅甸实行的“合作”、“对抗”两种政策,和政策改革时期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蒙巴顿与缅甸结缘,源于太平洋战争。1944年,鉴于缅甸的重要战略地位,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开始对缅甸实行军管,蒙巴顿成为缅甸事务的实际最高负责人,而战前由邱吉尔政府任命的英属缅甸总督多尔曼-史密斯则带着流亡政府,栖身于盟军司令部。
蒙巴顿在缅甸军管时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昂山等缅甸民族主义者。在太平洋战争中,以昂山为首的缅甸民族主义者曾在日本的支持下建立缅甸本土军队,协助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攻打英军。日本占领缅甸后,缅甸民族主义者发现日本扶植的“独立”虚有其表,于是秘密成立以昂山为军事领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并于1945年3月27日举行反日起义。蒙巴顿从大局着眼,决定暂不追究之前的政治立场问题,先与缅甸民族主义力量共同抗日,然后在战争结束后将反法西斯同盟成员作为政党代表,纳入英属缅甸政府。
蒙巴顿的合作政策,在盟军高级官员和流亡的英属缅甸政府中激烈抗议。蒙巴顿手下的不少将领反对与缅军合作,多尔曼-史密斯也不愿与昂山等缅甸民族主义代表分享政权。
纷争中,蒙巴顿力排众议,压制部下对缅军及昂山的敌对行动。5月初,蒙巴顿麾下的皮尔斯少将罔顾蒙巴顿的政策,试图逮捕昂山,将其“视作战犯”进行审判。蒙巴顿接到汇报后,当即指示“无论如何绝不能逮捕昂山”,次日即将皮尔斯调离,代之以忠实拥护蒙巴顿方针的兰斯少将。对此,蒙巴顿解释道:“我对这次刻意破环我政策的企图感到非常震惊。”“我一直反复强调,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政治迫害。”6月份,蒙巴顿召集会议,严肃重申他制订的缅甸军管政策,甚至威胁“谁再做错事被揪出来,我立刻送他上军事法庭”。蒙巴顿的强硬态度,终于确保了缅甸民族主义者的安全。
同时,蒙巴顿还要处理多尔曼-史密斯施加的阻力。多尔曼-史密斯眼见战争即将结束,愈发关注自己对缅甸的控制力,遂向蒙巴顿宣称,认可昂山的地位“将是场灾难”。多尔曼-史密斯还通过英国保守党内阁向蒙巴顿施加压力,“怂恿”英国内阁大臣埃默里提议将所有缅军成员“聚集在收容中心,进行讯问”。蒙巴顿一方面婉拒内阁的意见,坚持与缅甸军合作,一方面竭力扭转多尔曼-史密斯对昂山的态度,促成了多尔曼-史密斯与昂山等缅甸民族主义者的会面。在蒙巴顿的软硬兼施下,多尔曼-史密斯暂时不再公开反对盟军与缅军的合作。
蒙巴顿大概没有想到,他当年做出与昂山合作的决定,会一直影响到今日的缅甸政局。蒙巴顿对昂山的认可,极大提高了昂山的声誉,使其开始笼罩“英雄”的光环。
路易斯·蒙巴顿将军是二战中战功赫赫的东南亚盟军总司令,也是英国王室的重要成员。蒙巴顿的封号是“缅甸伯爵”,人们一般知道这是对他指挥缅甸战役的嘉奖,殊不知蒙巴顿也是缅甸和平独立的关键推动者。
缅甸的独立,可谓战后英国非殖民化浪潮中的奇葩。1948年1月4日,缅甸和平独立,同时脱离英联邦,开启了前英国殖民地拒绝英联邦成员身份之先河。通常来说,和平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会保留英联邦成员国的象征性身份,因此缅甸的行为极大伤害了英国的自尊。蒙巴顿的立场,是既支持缅甸独立,又希望缅甸保留英联邦成员身份。对于缅甸脱离英联邦,蒙巴顿认为,都是原英属缅甸总督多尔曼-史密斯的错。直到1969年,蒙巴顿还在《泰晤士报》上指责原英属缅甸总督多尔曼-史密斯把事情“搞砸了”,多尔曼-史密斯则要求蒙巴顿道歉。蒙巴顿与多尔曼-史密斯之间的争执,表面上是私人恩怨,实则牵涉了二战后英国在缅甸实行的“合作”、“对抗”两种政策,和政策改革时期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蒙巴顿与缅甸结缘,源于太平洋战争。1944年,鉴于缅甸的重要战略地位,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开始对缅甸实行军管,蒙巴顿成为缅甸事务的实际最高负责人,而战前由邱吉尔政府任命的英属缅甸总督多尔曼-史密斯则带着流亡政府,栖身于盟军司令部。
蒙巴顿在缅甸军管时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昂山等缅甸民族主义者。在太平洋战争中,以昂山为首的缅甸民族主义者曾在日本的支持下建立缅甸本土军队,协助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攻打英军。日本占领缅甸后,缅甸民族主义者发现日本扶植的“独立”虚有其表,于是秘密成立以昂山为军事领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并于1945年3月27日举行反日起义。蒙巴顿从大局着眼,决定暂不追究之前的政治立场问题,先与缅甸民族主义力量共同抗日,然后在战争结束后将反法西斯同盟成员作为政党代表,纳入英属缅甸政府。
蒙巴顿的合作政策,在盟军高级官员和流亡的英属缅甸政府中激起争议。蒙巴顿手下的不少将领反对与缅军合作,多尔曼-史密斯也不愿与昂山等缅甸民族主义代表分享政权。
纷争中,蒙巴顿力排众议,压制部下对缅军及昂山的敌对行动。5月初,蒙巴顿麾下的皮尔斯少将罔顾蒙巴顿的政策,试图逮捕昂山,将其“视作战犯”进行审判。蒙巴顿接到汇报后,当即指示“无论如何绝不能逮捕昂山”,次日即将皮尔斯调离,代之以忠实拥护蒙巴顿方针的兰斯少将。对此,蒙巴顿解释道:“我对这次刻意破环我政策的企图感到非常震惊。”“我一直反复强调,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政治迫害。”6月份,蒙巴顿召集会议,严肃重申他制订的缅甸军管政策,甚至威胁“谁再做错事被揪出来,我立刻送他上军事法庭”。蒙巴顿的强硬态度,终于确保了缅甸民族主义者的安全。
同时,蒙巴顿还要处理多尔曼-史密斯施加的阻力。多尔曼-史密斯眼见战争即将结束,愈发关注自己对缅甸的控制力,遂向蒙巴顿宣称,认可昂山的地位“将是场灾难”。多尔曼-史密斯还通过英国保守党内阁向蒙巴顿施加压力,“怂恿”英国内阁大臣埃默里提议将所有缅军成员“聚集在收容中心,进行讯问”。蒙巴顿一方面婉拒内阁的意见,坚持与缅甸军合作,一方面竭力扭转多尔曼-史密斯对昂山的态度,促成了多尔曼-史密斯与昂山等缅甸民族主义者的会面。在蒙巴顿的软硬兼施下,多尔曼-史密斯暂时不再公开反对盟军与缅军的合作。
经过蒙巴顿的坚持,缅军参加了仰光胜利游行,昂山作为官方观礼人出席。这场胜利游行,意味着缅军与他们的领袖昂山,成为英国公开认可的抗日盟友。
然而,好景不长。1945年10月,缅甸军管基本结束,蒙巴顿将仰光政权交回给多尔曼-史密斯掌管。多尔曼-史密斯立刻打破蒙巴顿苦心经营的合作关系,将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完全排除在缅甸行政会和立法会之外。同盟与英属缅甸政府形成对立,不断通过集会、罢工等形式发起抗议,要求实现缅甸的民族和民主权利,缅甸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应对同盟的挑战,多尔曼-史密斯决定利用一桩二战期间的陈案指控昂山犯有谋杀罪,借以打压同盟的力量。为此,从1946年3到5月,多尔曼-史密斯反复要求内阁批准逮捕昂山。
蒙巴顿坚决不同意逮捕昂山。蒙巴顿接获消息后,立刻发给多尔曼-史密斯一封措辞强烈的电报,从英国长远利益和未来英缅关系着眼,警告多尔曼-史密斯不宜逮捕昂山,因为逮捕昂山将“极大地妨碍”将来缅甸留在英联邦内。对此,多尔曼-史密斯置若罔闻。
英国工党政府也不赞同逮捕昂山。此时,邱吉尔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早已下台,艾德礼率领工党上台执政。工党政府站稳脚跟后,开始寻求对保守党政策的突破,对内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对外策划实施战略收缩,为此亟需维持海外殖民地的稳定。多尔曼-史密斯提出逮捕昂山计划时,工党内阁使团正在与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谈判。工党政府深恐逮捕昂山引发缅甸动乱,影响印度和谈,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谨慎态度,两次驳回逮捕请求,并试图节制多尔曼-史密斯。
但是,多尔曼-史密斯一意孤行。1946年5月中旬,多尔曼-史密斯私自实施高压手段,逮捕昂山阵营的成员,并在坦德宾向抗议人群开火,造成人员伤亡。坦德宾事件发生后,缅甸局势一触即发,但多尔曼-史密斯居然没有及时向伦敦汇报,反而要英国内阁通过路透社新闻得知事件后催问。多尔曼-史密斯的施政措施,成为缅甸乃至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不安定因素。艾德礼首相在震怒之余,立刻将多尔曼-史密斯召回伦敦。
关于新任缅甸总督的人选,蒙巴顿向艾德礼首相力荐兰斯。兰斯长期任职于蒙巴顿麾下,在缅甸军管时就支持蒙巴顿的合作政策,被人称作蒙巴顿的“学徒”。对于缅甸问题,兰斯完全遵循蒙巴顿的指示,主张与昂山等缅甸民族主义领袖协商,和平迎接缅甸的独立。
艾德礼首相采纳了蒙巴顿的建议,大胆启用兰斯,并指示兰斯与同盟合作。1946年9月,兰斯接任缅甸总督,重新组建起以昂山为首、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为主导的缅甸行政会,使缅甸初步具有民族自治性质。接下来,兰斯力劝英国内阁接受同盟的独立要求。1946年12月20日,艾德礼首相在英国议会宣布:“我们不想将任何不情愿的民族留在英联邦和英帝国内。缅甸人民的将来由他们自己决定。”1947年1月,英国政府邀请缅甸代表团至伦敦谈判,承认了缅甸独立的权利。1948年1月4日,缅甸和平独立,并成为第一个脱离英联邦的前英国殖民地。
蒙巴顿与缅甸民族主义力量的合作政策,为他赢得“开明”的声誉,但蒙巴顿政策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根本利益。二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深入人心,各殖民地独立呼声高涨,同时英国经过战争的削弱,军力与财力已不足以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工党政府为此改弦更张,积极推动英国非殖民化,蒙巴顿的政策,恰好符合工党政府实施战略收缩、和平推进非殖民化的计划。
蒙巴顿作为东南亚最高军事指挥,对英国军事力量的掣肘有清楚认识,因而才及早主张顺应缅甸民族主义要求,与缅甸民族主义者合作,避免英缅矛盾激化,以图和平保留英国的部分影响,让缅甸独立后保留在英联邦内。蒙巴顿曾向兰斯抱怨,别人不理解他,但是他的政策“不能像是我们还要把缅甸置于殖民统治下一百年”。
蒙巴顿的道理,盟军军官们和英属缅甸政府的官员们未必不懂,但他们在当地难免存在各种利害冲突。比如,多尔曼-史密斯就无法容忍昂山对自己的总督威信和权力构成挑战。相比之下,蒙巴顿作为英国派驻东南亚的最高军事指挥,超脱于地方官僚机构利益关系的羁绊,从而能够根据军事和政治的整体形势,清晰而坚定地采取最有利于英国利益的政策。
多尔曼-史密斯执政时的高压政策,破坏了蒙巴顿的计划,激起缅甸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导致英国失去了最大限度保留利益的机会。尽管后来工党内阁、蒙巴顿和兰斯竭力补救,但民怨沸腾的缅甸还是执意脱离英联邦。蒙巴顿从此对多尔曼-史密斯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
蒙巴顿与多尔曼-史密斯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国家整体利益为重,后者以地方个人利益为重。艾德礼领导工党政府改革保守党政策,期间不可避免地涉及利益调整。多尔曼-史密斯身为英国内阁派驻缅甸的主政者,不能看清国家与地方、整体与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为一人一地争利,甚至不惜妨害国家政策改革,甘冒社会动乱危机,最终遭到撤换。相比之下,蒙巴顿和兰斯则因顺应时代洪流,赢得英国政府的认可和缅甸人民的尊重。地方主政者虽身处地方,但要眼观全局,以大局为重,切忌目光狭隘,一叶障目。逆时代洪流而动者,最终只能被时代湮没,这正是蒙巴顿的先见与多尔曼-史密斯的悲剧。
蒙巴顿大概没有想到,他当年做出与昂山合作的决定,会一直影响到今日的缅甸政局。蒙巴顿对昂山的认可,极大提高了昂山的声誉,使其开始笼罩“英雄”的光环。1947年7月19日,昂山在缅甸独立前夕惨遭政敌暗杀,年仅三十二岁,这激起人们的无限惋惜,也从此奠定了昂山在缅甸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国父”地位。时至今日,昂山素季之所以在缅甸有巨大的号召力,仍与其父昂山的影响力密不可分。遥想当年,尽管蒙巴顿的所作所为皆是从英国利益出发,但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昂山可能早就被监禁甚至处决,那么今日的缅甸政局,不免是另一番模样。
来源:《共识网》
不错的文章 不知作者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