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缅甸华侨战工队(郑祥鹏 吴章彬 )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8-06-13 09:30:36 共2608人阅读
文章导读 记缅甸华侨战工队(郑祥鹏 吴章彬 )

郑祥鹏 吴章彬

一、成立的背景和经过

    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1)(简称战工队)于1941年12月底在仰光筹备组织,于1942年1月在曼德勒正式成立。它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法西斯军队南进以后,缅甸华侨进步青年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法西斯广泛统一战线的号召,在缅甸侨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支反法西斯的革命队伍。它举起了"中缅印英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保卫缅甸"的旗帜,首先在仰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日军逼近仰光前夕迁往曼德勒,继续坚持斗争。直到1942年5月5日,日军占领缅北重镇腊戌和八莫以后,它才有组织地越过滇缅边境,撤退回到云南。虽然只有短短半年的时间,但战工队在缅甸的抗日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重庆《新华日报》曾发表不少有关战工队的文章和消息,英国路透社也曾作为一项重要新闻报道战工队在缅甸的活动。

    战工队是在缅甸华侨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937年七七抗战以后,缅甸各地华侨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学生,纷纷成立了包括工人、店员、妇女、学生、教育界、文艺界、音乐界和工商界等各种抗日救亡群众组织,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团结广大侨胞支持祖国抗战,并从中培养出一批革命骨干。1940年中共南方局领导的缅甸侨党正式建立。从此,缅甸华侨爱国进步运动便在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逐步发展壮大。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在南方局周恩来同志的保护和精心安排下,一批国内的进步文化界人士疏散到缅甸,其中有张光年、徐迈进、刘惠之、李凌、赵沨、毕朔望、任以沛、黄雨秋、魏磊等。他们在缅甸相继创办了《新知周刋》、《侨商报》、《新音乐》等进步报刋,并协助当地华侨发展进步教育事业,举办社会科学讲座,开展文艺活动,提高了华侨青年的政治覚悟和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华侨爱国进歩文化运动的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曼德勒是缅甸的故都和第二大城巿。在张培道等同志多年努力之下,这里的华侨进步组织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上层统战工作做得较好。当时刘惠之、毕朔望和华侨文化界老前辈黄绰卿、黄重远等创办的《侨商报》已在这里问世。当地爱国华侨已成立了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成员包括有粤、滇、闽籍各界爱国知名人士,团长为粤籍侨领曹忠楼,团务由秘书张培道负责。战工队来到曼德勒后,就成为战时服务团属下的一支队伍。1942年1月间,战工队又增添了来自仰光和勃生等地的一批进步侨骨干,队员人数发展到七十多人。这时才正式举行战工队成立大会。战工队队员全部脱产,他们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这个战斗集体,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和工作的。他们过着军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睡的是通铺,吃的是大锅饭。一切经费均由当地爱国侨胞捐助。战工队刚到曼德勒时,队部设在福建会馆,后来人数增多,才迁往地方比较宽敞的云南会馆。

二、活动情况

    战工队领导由队委六人组成。他们是:张光年、魏磊、李凌、赵沨、郑祥鹏和黄雨秋。张光年为总领队。魏磊兼任队长。李凌和赵沨兼任音乐指导。战工队下设两个分队。第一分队负责宣传演出,第二分队负责后勤和安全保卫。第一分队由黄雨秋兼任政治指导员,吴章彬任第一分队队长;第二分队由郑祥鹏兼任政治指导员,贾寅呜任第二分队队长(后来贾寅呜随一分队出发参加演出,乃由范正率领二分队留守队部和挖掘防空壕。)

 

    缅甸华侨青年组织战时工作队。图为工作队高举队旗在曼德勒市街头宣传抗日。走在队伍前面的是著名诗人张光年(光未然)

    战工队队员来自四面八方,有国内进步文化界人士,有党员、民先队员、青年学习社(党的外围组织)社员、侨团、侨校骨干、有工人、店员、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学生等,人才济济,基础较好,又得到当地侨领的热心赞助和有影响的缅甸僧侣界的同情和支持,所以成立不久,工作很快就开展起来。队员们平时除学习国际时事和政治理论外,大部分时间就忙于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印发中英缅文的《战工队成立宣言》和抗日标语传单,绘制海报,准备宣传材料和展览图片,自制舞台灯光道具,排练演出节目,等等。排练的主要节目有《黄河大合唱》、诗剧《团结起来》和小歌剧《黄花曲》。《黄花曲》是张光年(光未然)在国内的旧作(田冲谱曲),歌颂妻子送丈夫上前线打鬼子。《团结起来》是张光年在战工队成立之后创作的,内容是揭露日本法西斯的野蛮暴行,号召华、缅、印、英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消灭侵略者。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战工队就在这座安谥宁静的缅甸故都曼德勒锨起了抗日的热浪。

    1942年2月初,战工队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和宣传活动,除了队员和当地侨领们及几家侨校的师生外,许多缅甸僧侣和青年也加入游行的行列。游行队伍高举旗帜和抗日标语,并用华语和缅语高呼口号,沿途还张贴和散发用中、缅、英、文印制的标语传单。"团结起来,彻底消灭野蛮的日本侵略者!""打倒人类的共同敌人日本军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卫缅甸!""支持英国、美国和苏联!""中国军队是来支持我们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队是缅甸的战友!""民主力量必胜!法西斯必败!"嘹亮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撼人心。每到一个比较热闹的地区或十字路口,战工队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日寇暴行录》的大量图片悬挂出来,等围观的群众较多时,立即举行演讲会,由男女队员用缅文朗读战工队宣言和发表演说,缅甸进步文化人、爱国的僧侣和青年也带头慷慨陈词,声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在演讲间歇时间,战工队又向群众演唱和教唱陈𠎀夫用缅文填词的抗日歌曲《保卫缅甸》和《消灭日本法西斯》。

    农历春节(二月中旬),战工队在云南会馆的旧式舞台上连续举行三天公演,招待华侨和缅甸僧侣及各界人士。主要节目是《黄河大合唱》。这是《黄河大合唱》在国外首次演出。由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亲自担任朗诵,赵沨指挥,李凌负责舞台监督和乐队指导。尽管由于条件限制,乐队比较简陋,只有打击乐器和小提琴、笛子等少量乐器,但队员们情緖饱满,演唱认真,配上恰到好处的灯光效果,演出获得成功。《黄河大合唱》以其磅礡的气势,充满革命激情的歌词和雄壮优美的曲调,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不仅在当时哄动了曼德勒,而且对战后缅甸华侨爱国歌咏运动的广泛开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曼德勒演出结束后,战工队二月下旬就出发到眉苗、叫脉、西保、腊戌、实皆等上缅甸重要城镇进行巡回宣传演出。《黄河大合唱》、《团结起来》和《黄花曲

》等主要节目都受到普遍赞赏,收到良好宣传效果。在叫脉和西保演出时,应当地闽籍侨胞的要求,临时増加了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和抗战歌曲,听众倍感亲切和高兴。

    战工队从坚持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日的原则立场出发,对英军当局和开抵曼德勒协同英军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很注意做团结和支持的工作,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战工队在巡迥演出的第一站眉苗,就专门在大戏院举行慰劳英国军人的专场演出。尽管节目都是用华语说唱,但因在演出之前用英语作了简要介绍,《黄河大合唱》的雄壮激昂的歌声和《团结起来》的通俗情节均为他们所理解和欣赏。演出后,他们都起立鼓掌表示感谢。战工队这次外出巡回演出,均由曼德勒英军当局免费提供运输工具。

    我国远征军第五军初抵曼德勒时,因语言有困难;战工队就提供缅、英文翻译,帮助他们同英军当局和有关方面联系解决汽油供应和交通运输等问题,受到第五军方面的赞赏。战工队到腊戌时,也为远征军举行了慰劳演出,反应很好。三月底战工队结束巡回演出返抵曼德勒时,听说附近的战地医院有一批远征军的伤兵员,就携带慰问品专程到医院慰问,并为他们表演一些小型文艺节目,使远征军官兵深受感动。

三、从缅北撤退

    1942年4月3日是一个交织着悲痛与仇恨的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上午,战工队正在举行工作总结大会,一批敌机突然飞临曼德勒上空,进行疯狂的轰炸和交叉扫射。云南会馆也成为敌机袭击的目标之一。大部分队员由于及时躲进防空壕而安然无恙。(防空壕是一分队外出巡迥宣传期间,由留守队部的二分队同志强挖掘的。)然而仍有三名同志(党员李乃、尹坚君和炊事员杨师傅)不幸殉难,有两位女同志(陶朔玉和黄君栅)受重伤。

    4月3日的轰炸,标志着缅甸战局的迅速恶化。对于战工队来说,它也是一个转折点。轰炸以后,曼德勒顿时变成火海,城巿陷于一片混乱,加上瘟疫(主要是霍乱来)流行,人心惶惶,当地居民和侨胞纷纷疏散。形势的突然变化,迫使战工队不得不作出撤离曼德勒的决定。除一小部分队员护送两位重伤员到南北重镇密支那护理疗养外,其余大部分队员则乘船前往缅北另一重镇八莫。《侨商报》的同志也和我们同船,他们还携带报社的全部铅字和印刷机噐。我们原来打算以八莫作为新的基地继续开展抗日活动。然而战局出人意料地急转直下,使我们这个打算无法实现。日军在占领首都仰光和缅南重镇东吁之后,立即向北推进。战工队到达八莫没有几天,当地的侨胞又星夜往云南方向逃难。战工队领导遂作出有组织地分批撤退回国的决定,一部分队员先从八莫和腊戌乘汽车回昆明,其余大部分队员则前往密支那,以便同那里的小部分队员和伤员会合。队伍刚到达密支那,坏消息又接踵而至。4月30日腊戍失守,5月2日和3日,曼德勒和八莫相继沦陷。战工队领导经过多方努力,用重金租得两条小船,全体队员连同伤员就在五日清晨渡江北上。登岸之后,又分乘卡车走了一段路程,直到高山挡路,卡车无法前进,全体才下车步行,爬山越岭,沿着马帮小道行进。开头两三天,不断有敌机在空中盘旋追踪,有时还俯冲扫射和扔炸弹。事后我们才知道,就在我们撤离密支那的第三天,日军的铁蹄就踏进了这座缅北重镇。为了躲避敌机,队伍有时不得不昼宿夜行。刚跨过滇缅边境线,越过大雪山(高黎贡山),进入云南境内之后,又传来日军已经占领腾冲的消息,于是队伍不得不绕道北上,横渡水流湍急险恶的怒江。经过大约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才于5月底到达瓦寚。然后分乘由华侨领袖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胞总会"派来的,由马来亚华侨司机驾驶的卡车直奔昆明。

四、坚持革命,继续战斗

    战工队的同志,除了队长魏磊和队员陈淑玉、陈宝泉不幸在途中牺牲,队员陈杰夫陷身缅甸外,大部分安全抵达昆明。在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为了保存力量,准备继续战斗,队员们在南方局、云南省地下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郑易斋诸先生的关怀和大力帮助之下,大部分人得到妥善的安置,分散隐蔽。在各个不同岗位上坚持革命工作或学习。他们大致分散在以下几个地方:

    一、一部分队员安排在滇军十八师二团三营营长朱家璧同志创办的"民运队"。他们是:郑祥鹏、王楚惠、张春材、杨匡民、黄君珊、朱梅、朱同、尹月齐、杜正平、林季阳和陈振华。朱家璧负担了队员们的全部费用。后因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力,战工队队员乃先后疏散到其他地方活动。

    二、一部分队员参加云南爱国人士朱嘉锡率领的滇西抗日武装。他们是:蔡时敏、范正、赖舵风、谢非敏、钟国淼(钟月波,已故)、冯中生(已故)、许漫夫(已故)等。他们接受组织的派遣,奔赴西南抗日前线,为保卫祖国边疆继续战斗。

    三、一部分队员到建水县建民中学和个旧锡矿子弟学校执教或学习。在建水的有:杨章熹、王一芒、杜坚、黄开昌、陈东明、杨维书、刘金柳、颜毓荣(已故)、黄雨秋(已故)。张春材、杨匡民、朱同、朱梅、杜正平等后来也到过这里工作。在个旧的有:李春辉(林纪群,缅甸侨党创始人)、尹月齐、黄君珊(已故)、贾寅呜、孙治文等。

    四、一部分队员到路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他们是:张光年、赵沨、林景章、陈凯瑞、郑祥鹏、王楚惠、陈振华、许漫夫、赖舵风等。他们曾得到当时云大附中校长杨春洲、路南县教育局长杨一波(已故)的大力帮助。

    五、一部分由组织上调回重庆新华日报工作。他们是《侨商报》的徐迈进、刘惠之、任以沛和战工队的石铭(时流)和贾寅鸣。

    六、进西南联大学习的有王汉斌,还有后来从国立华侨二中转来的冯碧蕉。王汉斌同志后在国内参加领导学生运动。冯碧蕉战后也留在国内工作。

    七、一部分队员回福建家乡,隐蔽一个时期以后又继续参加当地革命。他们是:吴颖瑞(吴学诚)、林鸿珠、䔥岗、陈尊法等。吴颖瑞同志于解放前夕在厦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为祖国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八、一部分同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隐蔽以后,由组织上调回学习。他们当中有郑祥鹏、王楚惠、黄君珊、石铭和刘惠之。

    九、一部分队员,或因人口较多,一时安排有困难,或因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得到组识上的鼓励和同意,随亲友去上海、桂林等地隐蔽,或在重庆附近工作和学习。他们当中有李凌、陈云枫、陈凯声(陈致远)、陈能亮(陈宏辉)、冯励冬、张素梅(后病故)、吴章彬、陈秋云、吴章焕等。他们在比较困难的环境下单独作战,并设法同战工队的战友们尽可能保持联系。1943年吴章彬在四川涪陵涪光中学和高家镇琢成中学教书时,还利用举行毕业典礼的机会,排练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出其中的船夫曲、黄河颂、对口曲、黄水謡、保卫黄河)。

    十、毕朔望和陶朔玉同志由组识上派去印度工作。后来吴章彬、陈秋云和吴章焕也从重庆到印度办报、教书或学习。他们还曾于1946年在加尔各答组织华侨中小学生排练演出《黄河大合唱》。

    上述战工队队员,无论在前线或在后方,无论是工作或学习,都继续发扬战工队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抗战胜利后,除一部分同志留在国内参加革命外,大部分同志先后重返缅甸。他们分散到工人、店员、妇女、青年、学生、工商界、文艺界、教育界和新闻界中间积极开展工作,成为当地华侨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团结广大爱国侨胞,支持祖国人民解放事业,拥护新中国,发展中缅人民友好关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大多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分别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外交、文艺、新闻、教育、侨务等各条战线服务,有些同志还在政府、侨务、文艺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四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继续作出自已的贡献。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