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工队与缅甸华侨爱国歌咏运动(吴章彬)
吴章彬
缅甸华侨战工队是以一批缅华抗日救亡歌吟运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所以战工队成立刚一个月,就能够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颇有声势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演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样气势磅礡、震撼人心的大型音乐作品。而战工队的成立,又为缅甸华侨民主进步的爱国歌吟运动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战工队成立以前的缅华爱国歌咏运动
抗战前期,缅甸是海外侨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比较蓬勃发展的国家之一,这决不是偶然的。
缅甸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佛教国家。每逢喜庆佳节,到处都有各种形式的歌咏舞蹈表演和载歌载舞的游行队伍。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的华侨,不能不受到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在缅甸,华侨聚居的大城小镇,普遍都有华侨自已创办的学校,一般从一年级开始都设有用简谱教授的音乐课。所以华侨青少年学生一般都识简谱,喜欢唱歌。另一方面,缅甸首都仰光有几家华侨创办的中文报纸,它们是向关怀祖国和家乡的海外赤子传递家乡信息和传播爱国思想的重要媒介。因此,缅甸华侨学生吟唱的歌曲往往同祖国时局动向有联系,具有爱国主义的内容。我幼年时就听过和唱过纪念五卅运动、五三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的歌曲。这些歌曲对于激发侨胞的爱国热情曾经起了积极的作用。七七抗战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孙慎的《救亡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很快在华侨当中流传开来。
一九三八年初,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的学生,上海国立音专毕业生林亭玉女士来仰光就任粤侨育德女校校长。在当地华侨文化界人士丘望存、叶掁荣等人的支持和合作下,于同年4月20日成立了缅甸第一个华侨救亡歌咏团。它标志着缅甸华侨有组织的爱国歌咏运动的兴起。在林亭玉团长的领导下,救亡歌咏团以较高的艺术水平宣传演出了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冼星海的《救国军歌》、《黄河之恋》、《流民三千万》,贺绿汀的《心头恨》,何安东的《奋起救国》等抗战歌曲,在华侨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博得了当地国际人士的赞赏。更可贵的是,救亡歌咏团为缅甸华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歌咏工作者,这批年轻的团员在同年11月林亭玉团长回国,救亡歌咏团解散后,将救亡歌咏运动继续坚持下去,他们在林亭玉的鼓励和支持下,另组织了"𠮟咤合唱团"(林亭玉专门为该团谱写了一首《叱咤合唱团团歌》。后来叱咤合唱团又改组为"缅甸华侨救亡歌咏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歌联”)。𠮟咤合唱团和歌联做了两项有意义的工作:一是推动救亡歌咏运动的普及化,把歌咏活动从剧院、礼堂扩展到公共集会场所和街头。这个时期他们广为宣传演唱的歌曲有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思乡曲》,贺绿汀的《保家乡》、《游击队歌》,何安东的《全国总动员》,刘雪庵的《长城謡》,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二是加强文字宣传工作,编辑出版了《叱咤歌曲集》,供缅属各地侨校作为唱歌教材,使抗战歌声传遍缅甸华侨社会的每个角落。歌联的活动一直坚持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
战工队成立以后的缅华爱国歌咏运动
缅甸华侨战工队的成立,以及它的活动和宣传教育,为缅甸华侨歌咏运动指明了一条继承和发扬祖国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政治相结合,音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道路。战工队还为缅甸华侨爱国歌咏运动培养出一批用进步思想和新音乐理论武装起来的青年骨干。战后在仰光成立的伊江合唱团,便是由战工队队员吴章彬、陈振华、陈东明、杨匡民、王楚惠、杜正平、黄里、陈秋云(还有几位非战工队的优秀青年郭光华、李四维和杨双溪等)同志组织和领导的。伊江合唱团继承和发扬了战工队的好传统,在缅甸华侨爱国歌咏运动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伊江合唱团成立于1947年7月17日(聂耳逝世纪念日)。当时正是祖国人民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争和平的运动空前高涨的时候。在缅甸,华侨民主进步力量也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斗争。伊江合唱团刚一成立,就立即同其他华侨进步团
体一道,投入这场斗争。它利用音乐艺术这个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在团结侨胞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支持祖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拥护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伊江合唱团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它密切配合祖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进步歌咏运动,向广大侨胞介绍和传播了许多具有鲜明政治思想内容和战斗激情的革命群众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它多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还宣传演唱了暴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茶馆小调》(费克作曲)、《新生之歌》(贺绿汀作曲)、《你这个坏东西'》(舒模作曲)。讽剌美帝国主义的《USA赞》(徐守廉作曲),卢肃的《团结就是力量》,歌颂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我们的队伍来了》等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它宣传演唱了《解放区的天》、《东方红》,王莘的《歌唱祖国》,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抗美援朝时期,它宣传演唱了周魏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张风的《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瞿希贤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和《保卫和平》(郭沬若配词)等歌曲。
(二)在来自云南的音乐工作者徐守廉,舞蹈工作者梁红,曾经到延安学习的王楚惠、陈一平,在国内研习民间音乐的杨匡民,以及在国内学过民间舞蹈的年轻团员的帮助和指导下,伊江合唱团还运用舞蹈、小歌剧、歌舞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强政治宣传的效果。伊江合唱团多次在仰光巿政府大礼堂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演出了秧歌舞、农作舞、青春舞、腰鼓舞、连成舞等中国民间舞蹈和小歌剧《
新黄花曲》(根据光未然的旧作改编,歌颂祖国人民支持解放战争)、《兄妺开荒》、《朱大嫂送鸡蛋》和闽南歌舞剧《驼子回门》、《桃花姐搭渡》等。它还利用新年、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秧歌队、腰鼓队在仰光巿区举行大规模文艺宣传游行。这些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文艺节目,在华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哄动,受到侨胞和缅甸朋友的普遍赞赏,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伊江合唱团为促进中缅文化,増进中缅人民的"胞波"情谊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1月缅甸独立后,伊江合唱团积极参加缅甸朋友们的庆祝活动,并帮助印发《缅甸国歌》,带头在公众集会上用缅语演唱。缅甸著名作家和作曲家还为伊江合唱团创作了一首《中缅友好歌》,由伊江合唱团在晚会上和游行中广为传播。
(四)伊江合唱团重视文字宣传工作。它成立不久就定期编印出版《伊江歌声》活页歌篇和《伊江歌选》的歌曲集.供缅甸各地侨校作为教材。它还在《新仰光报》定期出版音乐副刊,介绍祖国进步音乐界动态和有关新音乐的理论知识。
(五)伊江合唱团也重视培养新生力量。它一方面通过开展各项宣传演出活动,让年轻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锻炼;另一方面又举办训练班,讲授时事政治和有关音乐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还经常安排一些同志到其他团体帮助开展健康进步的文艺活动。缅甸华侨最高学府华侨中学和南洋中学的学生许多是伊江合唱团的团员,他们有的后来成为华侨进步运动的骨干,大多数回国后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成绩,在政治上都有良好的表现。
缅甸华侨战工队在战争艰难条件下,虽然只活动了半年的时间,但它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战工队在缅甸播下的革命艺术的种子,通过伊江合唱团在战后的缅甸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原载《缅华社会研究》(第五辑)P124 2012年12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