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祭节怀念父母(一)-苏顺路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7-07-31 12:16:45 共1600人阅读
文章导读 每逢祭节怀念父母(一)-苏顺路

作者:苏顺路洛杉矶)

前言:生活在20世纪的缅甸华侨,有许多共同的经历,他们为了立足缅甸,和缅甸各族人民魚水相处,建立永久的"胞波"情感。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养儿育女,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歇努力,可歌可泣。值得生活在21世纪的缅华后代学习借鉴。

中华民族有5千年悠久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优良传统习俗,众多节庆祭日。每年清明节,端午节,农曆七月十五中元节,华人祭祀祖先,感恩与怀念先辈。每逢祭节我特别怀念父母。

母亲名叫马丹几,原藉渺名县英脉市新村乡人,缅族,虔诚的佛教徒。属于缅甸伊江三角洲鱼米之乡。居民多为缅族与吉英族,世代种田为生,亦有一些华侨,多做生意谋生。

二伯父与二伯母        父亲与母亲

新村乡有个做生意的华商,取了当地名门缅族女士,名叫马棉。两人年纪相差较大,他家常有华商出入。母亲18岁那年,经马棉姐做媒,与比她大20多岁的,英脉市来的华侨生意人苏针先生认识,两人心甘情愿,中缅两族,喜结良缘,成为苏先生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国内早逝,畄下一个幼子,由奶奶护养,第二任无子而分)。

父母结婚后,母亲随父亲到英脉市居住。当时父亲的二哥在英脉市开有大杂货店,掛牌"顺盛行",(两兄弟生的所有男儿,取名均有"顺"字)。生意兴隆,父亲帮他二哥料理业务,拿工资,收红利,年收入不错。母亲到英脉市后,融入到中国人的家族生活圈里。年轻好学的母亲,很快学会做福建菜,与父亲学讲福建话。开始有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英脉镇"顺盛行"原址(2013)

在缅甸的福建藉华侨,非常重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每年隆重欢度传统佳节,其中尤以过大年初一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最为重视。据资料所述,中元节也与端午节一样,历史攸久,传说纷纭。福建话叫七月半,每逢该节,拜神祭祖,中元悼亡,怀念在祖籍国的祖先。

在英脉市居住期间,母亲先后生下4个子女,长子出生不久夭折,长女一岁走路,两岁学话,口齿伶俐,自幼懂事,深得父母疼爱,弥称小狗婆。母亲生下次子以后,长女倍加爱护弟弟,姐弟俩身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玩耍。

二堂哥苏顺安一家一直畄守旧址至今(2013)

岂料,祸从天降,长女5岁大时,有一天下午,母亲见她神色不好,发现肚脐上生一个小红疮,于是给她擦万金油,第三天不治身亡。失去爱女的母亲,犹如晴天挨霹雳,终日呆若木鸡,废寝忘食,父亲如何安慰,仍然闷闷不乐。为了消愁解悲,母亲开始吸烟,(直至1975年,肺癌去世,未曾断烟,终年68岁)。

老天有眼,第二年母亲生下二姐,取名苏金治,白白胖胖,和大女儿一样,自小聪明伶俐,母亲得到很大安慰。母亲年轻,孩子一个接一个生下来。父亲决定,辞掉工作,另起炉灶,举家搬到新村乡附近,吉英族居民区,大佛坡村开小杂货店。

大姐苏金莲和大堂哥苏顺盛幼时英脉镇畄影(1927)

父亲很会做生意,据二姐回忆,当时家里货满排架,后院有仓库,稻谷满仓。有猪圈,大小猪只满圈。农耕季节,父亲将货物赊给朴实的吉英族农民,秋收季节收谷入仓,转运县城出售,双重获利。县里的收猪华商,常来光顾。几年功夫,家里丰衣足食,哥哥姐姐,身上披金戴银。

父亲是家里的财神爷,摇钱树,经济支柱。一人经商,养活全家,还定期汇款家乡护养老母与长子。连母亲的远亲近戚们,也离不开父亲。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倍加敬爱父亲。母亲在家帮父亲售货,父亲常去英脉市办货,有时也去仰光,母亲代父亲办理业务。在大佛村期间,母亲一连生下4子,我三哥,我和2个弟弟,乐坏了爱子的父亲。可惜,我的大弟,出生数月夭折,母亲怀孕小弟7月,父亲去世。

大佛坡村旧居早已损毁屋后小河仍然流淌(2011)

在大佛村期间,我们家境最好,每逢过春节,母亲煮大锅福建佳肴。邀请各位亲友吃团圆饭,分送菜肴给左邻右舍分享,赢得大家敬爱,感激不尽。春节期间,父亲破例允许家人玩纸牌。到了七月半中元节,母亲包7、8十个粽子,分大肉粽与小灰水粽,祭拜祖先之后,分赠亲朋戚友,左邻右舍分享,我想自己出生那年,学吃食物时,母亲就开始喂我吃粽吧。

家里一年到头,生活紧张,工作繁忙,母亲有个同父异母妹妹,名叫马亏,与我们同住,我们称她姨姨,帮助母亲照顾我们,料理家务,她心灵手巧,心直口快,比母亲更会说福建话,深受父亲疼爱,除给她好吃好穿,金银手饰。送她去游名胜,朝拜山崖上的空中巨石佛塔(再梯优佛)。姨姨长大成人,父亲有一次赴仰光办货,见到刚从囯内出来的青年,姓康名和仔,见他老实忠厚,领他回来,把姨姨嫁给他。婚后他们迁居新村乡。

二姐 作者 小弟与二姐童年密友旧址前留影(2011)

母亲称父亲先生,姨姨称父亲大哥。我还记得姨姨先前多次告诉我,当时,她十分盼望父亲春夏季节赴仰光,回来会携带燕窝给我们吃,买榴莲给她吃。当时,有钱人才能享受。(我22岁,高中毕业,到缅南土瓦县甘保镇教书时,才第一次吃到榴莲与榴莲糕。那里盛产榴莲,每年运往仰光销售)。

家里有2个男工,一个是全年长工,另一个是季节短工。二姐还记得那长工来自西北若开地区,忠厚老实。稻谷入仓,喂养猪只,挑水劈柴,跑腿运货,粗重活儿,样样皆行。

父亲家教很严。移居海外数十年,始终保持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家里多讲福建话,久而久之,连家里的工人也会听学讲。听二姐回忆,当时父亲开始带二哥,步行渡河,送去新村乡上中文小学。平时惯穿裤子。父亲终生用筷子吃饭。

旧居旁和尚庙依然香火鼎盛(2011)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