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华社会最忠 心耿耿的人都老了(二)(华轩)
华轩
在缅华慈善会(前缅华救济总会)八十年历程中,有一支与众不同的生力军,它和其他团体一道,从第一天开始,就和慈善会携手走来,经历八十年的风风雨雨而无怨无悔,直至今天。这就是缅华妇女协会,缅华社会的另一面旗帜,她们也都是缅华社会最忠心耿耿的人。
二十世纪初叶,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广大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压榨,而广大中国妇女则是生活在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文盲、廉价劳动力、没有个人人身自主权。而在缅华社会,同是二十世纪初叶,已有许多间妇女学校,其中以福建女师、中国女中、华侨女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女子学校,而当时处于英缅殖民时期,除了殖民教育外,纯缅文教学的学校也不多,多数仍以和尚庙教学方式为主。而缅华妇女学校无论在学校规模、教育水平、师资质量以及学生素质等方面闻名于英缅时代,乃至印度总督来仰视察(当时英国人把缅甸归纳于印度的一个省份)时,英缅殖民当局也要华侨女校童子军到机场列队欢迎,以壮阵式。
应该说,在英缅时期的缅华社会妇女界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也是缅华社会的生力军。
三十年代,当慈善会等缅华各界发动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缅华妇女界也积极响应,到街上宣传、到家里串连,在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中立下一功。
抗战结束,缅华妇协是最先恢复组织的华人团体,为了区别与三十年代成立的缅华妇女联合会不同,定名的缅华妇女协会。妇协的成立,更紧密地和慈善会站在一起。缅甸刚获得独立时,叛军包围了仰光,切断供应仰光的自来水管道,慈善会组织七个团体联合到叛军控制的鲁卡湖运载食用水,分发给市民,缅华妇女协会是该七个单位之一。
无论是在持续了十二年的春节文娱广场活动,还是在清明节扫墓服务工作,都少不了妇协干事们的身影。
帼国不让须眉。这一些,使我们想起当年缅华妇女界杰出的的英雌:陈秀莲、周颖如、林三多、王一芒、周雅宝、陈华蓉、邱芳意的音容。还有为了让丈夫专心为侨务工作,自己挑起事业上的重担,社会家庭两相顾,如徐甘棠、陈秀琼、马金针等。
1996年,缅华妇协开办汉语幼儿园,率先恢复了中断三十年的华文教育工作,得到缅华各界人士热心支持,学员逐年增加,教务工作日臻完善,并购置地皮建筑校舍,于2017年1月举行落成典礼,成为自1965年华文学校被国化以来,缅华社会自资筹建的第一所华文学校校舍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和肯定妇女的力量和积极性,给予极高评价。称为半边天。历任中国驻缅甸联邦大使陈宝鎏、梁栋、李進军、管木、李军华、杨厚兰等也非常重视缅华妇协的工作,经常亲临鼓励和支持。
缅华妇女协会与缅华慈善会之间,八十年来,荣辱与共、患难相助,无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共同担当。象这样优秀的团体、曾这样忠心耿耿的伙伴、象这样全心全意为侨服务的团体、象这样受侨胞称赞的团队,慈善会竟然和几个“大”团体一道,忘记了昔日伙伴,抛开忠心耿耿的兄弟,怎不令人揪心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