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华抗日救亡历史回眸 当代花木兰 记巾帼英雄李月美 _林 少 川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5-09-10 12:15:27 共2318人阅读
文章导读 缅华抗日救亡历史回眸 当代花木兰 记巾帼英雄李月美 _林 少 川

 

  缅华抗日救亡历史回眸

 

当代花木兰 记巾帼英雄李月美

林 少 川

    前  言

    抗战时期,正当祖国处于最危急的生死存亡关头,数千名南侨机工毅然抛弃海外舒适的生活,奔赴祖国烽火弥漫的抗日疆场,在华侨史上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篇章。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中竟然有女扮男装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巾帼英雄,李月美便是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历史人物之一。

    李月美于“文革”动乱中的1968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1979年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笔者于李月美逝世20周年之后的阳春三月,前往广东英德华侨农场采访她的几位女儿,承蒙提供第一手资料及珍贵的历史照片,仅以此文献给这位“当代花木兰”的在天之灵!

    出生华侨家庭   年青爱国有为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于马来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原籍广东台山。父亲李荣基,是一名华侨商人,为人豪爽正直。母亲梁凤蝉,善良贤慧。李月美兄弟姐妹计九人:锦伦、锦全、月明、月美、锦容、锦和、锦圆、月琴、月平,她居第四。李月美自幼在当地学校读书,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文学习成绩优异。她的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兴趣广泛,尤其喜爱文娱体育,能歌善舞,吹口琴、弹吉他,样样拿手,更爱好游泳、打球、骑马、赛自行车,还学会开汽车。正因为她会驾驶汽车,参加机工团回国,奋战滇缅公路军事运输线上,乃谱写出名闻海内外的传奇故事。

                                    -1-

    “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宣布祖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亦震惊了海外华侨的心,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李月美和同学们热血沸腾,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宣传队进行义演,上街卖花,抵制日货,还组织女篮球赛,将募捐到的款项交给筹赈会支持祖国抗日救亡。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1938年底,广州沦陷,香港通道被阻,积存在港的大批军火,除部分改由安南(即越南,下同)运入广西外,大部分移往缅甸的仰光,准备由刚建成的滇缅公路运入云南。但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奇缺,因此西南运输处向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致电求援。陈先生急祖国之所急,立即以南侨总会名义发出通告,号召华侨青年回国服务。南洋广大华侨青年闻风而动,踊跃报名参加,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李月美被这股爱国热潮所鼓舞,也兴致勃勃地前往筹赈会报名,却被拒绝,原来不招收女机工。

   有一天,李月美瞒着家中父母,穿上弟弟李锦容的衣服,到一个人不熟悉的埠头报名应征。她的体魄和声音,她对于运动的嗜好和泼辣个性,谁也没有觉察到这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女侨工。

李月美没有把回国的事告诉家人。为了祖国的亿万人民不受倭寇凌辱,不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之苦,李月美将自己豁了出来,顾不得儿女情长,横下一条心,悄悄离开家门,踏上抗日救国征途。

女扮男装去从戎  奋战滇缅运输线

    一九三九年三月,李月美一行经过海上几天几夜的颠簸,在安南上岸,又经过陆上几天几夜的颠簸,乘火车到达祖国大西南重镇— 昆明。在昆明经受军训,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 “红十字会”当司机,李月美既有男子的粗犷,又有女子的精明;

李月美(中排左六)和她的战友们

    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细心,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里,都没有让同伴怀疑到自已是个女子。李月美在感  情深处,更以一个女性的全部温柔,表现在她所进行的救死扶伤的行动中。战场抢救伤病员,军运线上抢救医药、武器,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到处都有她的嗓音。在红十字会里,谁都认识“他”,      

    女扮男装的李月美

         赞 扬“他”,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竟然女扮男装。

-2-

    车祸获救露身份  巾帼英雄美名传

    一九四零年某日,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脑部震荡。

    幸亏路过的南侨机工车队及时发现,海南籍马来亚南侨机工杨维铨奋力抢救,把她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搭救出来,马不停蹄地送往医院急救。杨维铨是个朴实的汉子,论个头,比李月美要矮一截,而当他人危急时,他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显得精力过人,神采奕奕。他与李月美素不相识,他救下李月美,又亲自送她人医院。救人救到底,他甚至留下来精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终于,李月美再也没能隐瞒自己的真相,她把自己的真相向这遇难相逢、热心救人的男子汉和盘托出,并要他为之保密。杨维铨满口答应下来,仍像小哥哥一样护理她,而且更加尽心尽力。一个月后,李月美康复了,她对杨维铨的诚实和善良深有感触,也渐渐理解了他的真挚感情。他们这两个司机同伴终于相爱了。当杨维铨带着还她“女儿装”的李月美来到队长面前,队长和南侨机工战友们无不称奇。这一段滇缅公路巧结的传奇姻缘,这一位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在海内外顿时被传为佳话。星马报界曾以“当代花木兰”为题,详细加以渲染报道。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女士,特地题了“巾帼 英雄”四个大字,赠送李月美作永久纪念。这面红绸锦旗,李月美一直珍藏在身边,视为至宝,可惜在1966年红卫兵“大破四旧”狂潮中,被抄家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从此,李月美脱去军装,成为“白衣天使”。凡是经她护理过的南侨机工伤病员,即使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日,对笔者回忆此事之时仿佛就像昨天一样,记忆犹新。从一张保留下来的照片看,上面题的正是:“巾帼白衣天使李月美”。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李月美姐弟与幸存的南洋机工战 友们,怀着无比欢乐的心情热烈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为表彰南侨机工赤子功勋,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特颁发了奖状,文为“华侨机工李月美,热情爱国,敌仇同忾,抗战军兴,应募服务,前后七战,备致勤劳,应予嘉奖……。”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也发给荣誉证明书,内容是:“兹证明:李月美于抗战期间,由南洋回国,在公路运输服务,颇著勤劳……”

    一九四六年,李月美复员回到槟城。当年她乔装打扮不辞而别,曾使母亲老泪纵横。而今“花木兰”重着女装凯旋归来,全家团聚,欢天喜地。李月美特提议多拍几张照片。战后复员与家人团聚之后,李月美便与丈夫杨维铨带着孩子定居缅甸,开设一间咖啡店。数年之间,她连续生了十个孩子,把精力倾注在培养孩子方面,忘不了对孩子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牢记华族之“根”。

 -3-

铭记周总理叮嘱  携子女离缅回国

    李月美永远不会忘记,一九五四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缅甸时,李月美作为华侨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当缅甸侨团介绍她是女扮男装回国抗日的“花木兰”时,周总理连连称赞:“巾帼英雄!”周总理还语重心长地叮嘱:“要

    注意培养下一代, 让孩子回国读书吧。”李月美把总理的教导铭记在心,为此,她计划将孩子培养成为出色的翻译人员,为中缅文化交流和友谊贡献力量。于是,她有计划地开始做好培养子女学习中英缅多种文字的安排。一九六五年,李月美首先把四个较大的孩子(次女玲华、三女玲玉、长子善国、六女玲美)送到广州侨校 补习。结果,善国和玲美双双考上北京外语学院。消息传至缅甸,李月美非常高兴,向丈夫提出将家中另外四名小孩也送回国读书的打算。可是,在继续将子女送回国读书的问题上,李月美曾与丈夫发生了争执。杨维铨希望留几位在缅甸身边,而李月美则坚持全部送回祖国。最后,李月美说服了丈夫,并决定她本人带孩子全部回国定居,以培养子女读好书。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李月美带着另四个孩子(七女玲莉、八女玲茜、九女玲薏和幼子善中)又回国了,只剩丈夫留在缅甸。

李月美在缅甸的全家照    

    中共英德华侨茶场委员会

    (公  章)

   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四日

    尾声   巾帼英雄名扬四海

    在人妖颠倒“文革”动乱中,李月美不幸遭受残酷迫害,她无法忍受而割脉身亡。“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李月美于1979年10月获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可谓云消雾散见太阳。福建作家林少川于1988年采访李月美的几位女儿后,写出了上述本文。2002年9月,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成立十五周年之际,会刊《南粤胞波》出版了纪念特刊(主编张新民),转载了这篇文章(有所删节)。随着《南粤胞波》的传播,李月美的传奇事迹也就在缅华同侨中流传。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李月美女扮男装参加南侨机工队的照片,照片的说明词写着:“马来亚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参加机工队,直到在滇缅公路上翻车受伤后,人们才知道真相,当时海内外舆论盛赞其为巾帼英雄。”千千万万的人来参观纪念馆后,知道了现代花木兰李月美。200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的“2007缅华论坛”,介绍了李月美的英雄事迹。2007年12月出版的《缅华社会研究》第4辑(林清风、张平编著)的“人物春秋”栏目登载了署名叶国治的文章“李月美名留缅

-4-

    华史册”。李月美已名扬海内外。

    李月美获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后,她在国内的

    子女也得到正确对待。如今,她的子女们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十个子女,分别定居在广州市、海南省、香港、台湾、缅甸和瑞士。在广州的小女儿杨玲薏曾被邀请作为嘉宾出席了第四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在瑞士的小儿子杨善中曾被邀请参加    

   

 杨玲薏(左2)参加香港南中校友联欢会

    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举行的2007年粤港澳缅甸归侨侨眷联欢活动,受到热情欢迎和接待。看到子孙后代已成长起来,李月美在天之灵会感到安慰的。

   李月美一家在缅甸侨居了二十年,她的巾帼英雄事迹和悲壮一生,会永留在缅华同侨的记忆中,流芳百世,令人赞叹,令人怀念。

   (原载《南粤胞波》2002年第9期,2013年《缅华人物志》选用 时,经张新民整理,加上小标题并增写“尾声”部分。该书选用时有所删节。)          

-7-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