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没有回家的士兵

编辑:大国小兵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7-09-14 11:50:18 共1825人阅读
文章导读 解读历史|没有回家的士兵

 

滞留缅甸的老兵——王之平。

滞留缅甸的老兵,有很多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回家探亲,这得益于两岸关系的缓和。蒋经国在去世前,开放了台湾老兵回乡探亲的政策,而大陆,因为统战的需要,也给了他们很多的礼遇。

王之平第一次回家探亲是在1989年。

出生于1917年的王之平原籍河南孟津,1936年报考军校时,虚龄20岁,刚刚结婚三个月,妻子名叫王春珍。抗战爆发后,王之平辗转来到江西,继续报考部队的汽车驾驶学校,成为一名汽车兵,担负运输军用物资任务。随后又被调往西南运输处任分队长,在滇缅公路上运输国际援助的汽油、武器等战略物资。滇西失守后,王之平退回昆明,在云南省政府的汽车公司开公共汽车,之后又被调往印度,任汽车六团驾驶班长,并随部队反攻缅甸。

从军期间,王之平经常给家里写信、寄钱。王春珍的妹妹王秀珍回忆说,姐姐不识字,每次听村里的先生念信给她时都是笑眯眯的,晚上回去却一个人哭泣。

抗战胜利后,在缅甸的王之平已经兑好了中国的货币,准备回家,但迅猛的通货膨胀很快让这笔钱成为一堆废纸。

加之政治的原因,一时回家无望,王之平和来自云南腾冲的姑娘刘月英结婚,并育有六个子女。为了让前妻改嫁,王之平甚至多次托人给王春珍捎信息,说王之平已经战死。但在家乡的王春珍不愿意相信这些话,有人劝说她改嫁,她也始终不同意,坚决要等王之平回来。

直到1966年夏天的一天,王春珍终于等来了丈夫的消息。那天早上,有位姑娘突然来到了王春珍的家,一进门,就跪在地上,哭着喊她“大娘”。那位姑娘说,她是王之平的大女儿刘木兰,父亲告诉了她曾在老家成亲的事,说他九死一生,“平生最对不住的就是你娘王春珍”,并让她回老家照顾“母亲”。守了多年寡的王春珍自此有了一个女儿。

刘木兰的孝顺村人皆知。村里人有一句顺口溜说: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刘木兰替父护母。而王春珍也把木兰当作了亲女儿。刘木兰后来到湖北汉口的华侨学校上学,每到放假,也都是回到河南陪伴王春珍。学校毕业后,刘木兰留在了武汉工作,并在后来前往香港。

刘木兰说,当初回国照顾母亲王春珍,也是她的亲生母亲刘月英的意思,她的生母还把自己买的衣物托人带到香港,让刘木兰捎给王春珍。

1989年,王之平终于回到河南孟津。在村头,王之平看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老太太,两人相对而视足足有一分钟,之后,那位老太太突然嗷嗷大哭,她就是王春珍。在独自一人苦苦等候了半个多世纪,经受了太多的闲言风语之后,他终于等回了仅仅在一起生活了三个月的丈夫。虽然此时,他已是别人的丈夫。

1997年,王春珍因病去世,身在香港的刘木兰赶回家里,为母亲料理了后事。

王之平说,那次回国,王春珍哭了好几天。最后,儿子王玉顺问母亲王春珍,当年解放后如果父亲回了老家,会是什么结果。王春珍回答,肯定是被批斗死了。说到这里,王春珍才有了些许安慰。那次返回缅甸时,王春珍送给王之平一根拐杖,这根拐杖,一直被王之平当作宝贝,随身携带。

留在缅甸的王之平,在20世纪70年代开办了一家挂面厂,并定名为“豫恒”,将中原的面食文化,在这个以大米为主食的异域传播开来。

2009年5月30日,在老兵回家活动发起人孙春龙的组织下,王之平再次荣归故里,回家为前妻王春珍上香祭拜。那次返回缅甸时,老兵王之平告诉他的亲人,他希望带上一瓶黄河的水和一包家乡的黄土。拿到黄土时,王之平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动作,抓起一把土塞进嘴中,边嚼边嘟囔:“好东西呀,好东西呀。”旁边的人连忙拿来一瓶矿泉水让老人漱口,谁知老人喝了一大口水,带着嘴里的黄土,“咕咚”一声咽下肚去。

2014年11月1日,王之平在缅甸去世,享年97岁,那包从家乡带去的黄土,被装进了棺木,永远陪伴这位埋骨异域的抗战老兵。

取名豫恒的面条生产厂,饱含了这位老兵对家乡的思念。

 

正在晒干的面条

面条厂里雇了很多缅甸的工人

2009年 王之平终于荣归故里

返回缅甸时 王之平带的礼物是一包黄土

 

荣归故里,成了这位滞留缅甸的老兵最美好的回忆。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