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云六十年】1954:中缅共同倡导五项原则
【外交风云六十年】1954:中缅共同倡导五项原则
作者: 程瑞声
1952年,我进入外交部,被分配到驻缅甸使馆学习缅甸语,亲历了1954年中缅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中缅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消除缅甸对中国的疑虑,推动中缅关系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缅两国总理首次互访
缅甸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然而正如缅甸一位著名学者所说:“当缅甸联邦政府决定首先承认中国新的共产党政权时,它这一想法的背后是对侵略的恐惧。”缅甸总理吴努曾生动而坦率地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当时,缅甸国内有缅甸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又有国民党李弥残部数千人盘踞在缅甸东北部掸邦一带。中缅两国之间还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吴努十分担心新中国会以追剿蒋军为借口,实行现在人们所说的“先发制人”,入侵缅甸,并输出革命,支持缅共推翻缅甸政府。
因此,当周恩来于1954年6月访问印度后到达仰光时,他面对的是一位对新中国充满疑虑的缅甸总理,而吴努面对的则是一位和蔼可亲、平等待人的中国总理。两位总理的初次接触使中缅关系出现了戏剧性的重大变化。
在会谈中,吴努表示,缅甸人口只及中国的云南省,缅甸政府一直怀疑中国对缅甸有领土野心,为此甚感恐惧。他还提出:缅甸共产党一些领导人和克钦族军人越境到中国云南接受军训,这使缅甸政府感到忧虑,希望中国采取步骤避免上述不愉快事件的发生。
周恩来向吴努介绍了中国和印度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示新中国的政策是和平政策,并按照这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何况缅甸和中国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国家;中国的立国政策就是把自己国家搞好,没有领土野心,并强调革命不能输出,输出必败。周恩来提出:中缅之间应当有一个带政治性的协定,如果缅方同意,中方可提出这样一种性质的协定,以有助于两国之间友好关系和和平共处;但签订协定需要时间,因此,在这之前可先发表一个联合声明作为开端。吴努同意发表联合声明。
这样,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重申“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他们的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革命是不能输出的,同时,一个国家内所表现的共同意志也不应容许外来干涉”。
从这次访问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缅甸对中国的疑虑。周恩来高超的外交风格和个人魅力对吴努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两位领导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同年12月,吴努访华,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毛主席表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吴努表示,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是周总理访问了缅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毛主席表示,“我们认为,国家不应该分大小”,“我们反对大国有特别的权利,因为这样就把大国和小国放在不平等的地位”,“既然说平等,大国就不应该损害小国,不应该在经济上剥削小国,在政治上压迫小国,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政策和思想强加在小国身上”。当吴努表示中国是大哥哥,缅甸是小弟弟时,毛主席表示,“我们不是大哥哥同小弟弟的关系,我们是同年同月同时生的兄弟”。毛主席的谈话使吴努深为感动。
在其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中缅两国在具体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方面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采取了不少重大的步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项原则的成果
中缅两国根据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方针,既考虑历史背景又考虑当时实际情况,于1960年公平合理地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缅甸由此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国家。中国在其后同其他邻国解决边界问题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光辉范例。
随着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中缅两国于1960年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双方之间的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缔约双方保证互不侵犯,不参加针对另一方的军事同盟”。当时,《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指出,这一条约是出现在亚洲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和平条约,中缅两国把它们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条约形式固定下来了。
中缅双方保证互不侵犯并不排除双方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军事合作,采取联合的军事行动。1960年11月到1961年2月,为了保证中缅划界工作的顺利进行,中方应缅方要求,两次出动部队出境与缅方共同对逃缅国民党军残部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缅方从过去担心中国以肃清逃缅甸国民党军为借口入侵缅甸,到主动要求中国军队入境联合作战,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这不能不说是双方贯彻五项原则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缅友好高潮
与此同时,中缅友好关系出现了一次大的高潮。
1960年9月底至10月初,吴努和奈温将军率领360余人的各界代表团访华,参加中国国庆,两国总理并在国庆当天下午签署了中缅边界条约。
周总理考虑,中国比缅甸大,回访人数应比缅甸更多一些。1961年1月,周总理率领包括9个代表团共437人的中国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于1月4日参加缅甸独立节庆祝活动,双方并于当天下午举行了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访的最大的代表团。
同1954年12月和1956年10月吴努访华时曾两次身穿中国的中山服参加活动相呼应,1960年4月和1961年1月周总理访问缅甸时曾三次身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活动。
1960年4月,周总理在访问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前先访问了缅甸,正好在缅甸的泼水节期间。吴努总理为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代表团其他人员准备了缅甸民族服装。周总理和全体随行人员欣然穿上。
周总理访问缅甸时一般坐高级轿车,但泼水时不能再坐。缅方考虑得很周到,为代表团准备了好几辆中型吉普。周总理出国访问坐吉普车,恐怕也是少有的。我陪同两国总理同坐一车。吉普车队先后到了四个泼水彩棚。
在每个彩棚,都有很多身穿各种颜色纱笼的缅甸姑娘和贵宾们一起相互泼水。她们美丽活泼,动作敏捷。她们有的用小盆,有的干脆用大脸盆,往客人身上泼水。在炎热的阳光下,凉水从脖子往下流,全身顿感凉快。姑娘们的爽朗笑声,给大家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等领导人也用水盆给姑娘们泼水。吴努还同姑娘们打开了水战。银色的水柱飞舞交织,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沉醉在吉祥的泼水之中。人们忘记了宾主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忘记了带头泼水的是两位总理,真是亲如一家人。
周恩来总理和吴努总理后面戴眼镜者即程瑞声大使
在1961年1月访问期间,周总理又曾两次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活动。一次是在1月6日晚出席吴温貌总统举行的独立节招待会。由于招待会属国宴性质,缅方给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其他中方人员准备了高档的缅甸民族服装。周总理穿的是浅色缎料纱笼、白色丝质上衣,头巾也很讲究。由于不像参加泼水节时需要行走,周总理也穿上了缅式拖鞋。有着非凡仪表的周总理穿上缅甸民族服装,对于缅甸人民来说是多么可亲可敬啊!当晚参加招待会的还有各国驻缅使节和夫人,他们对周总理的风度也仰慕和赞扬不已。
1月7日,周总理再次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活动。为什么1月6日刚穿过,1月7日又穿呢?原来当天周总理在吴努的陪同下访问曼德勒时,吴努表示,1月6日晚周总理身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缅甸总统招待会,在仰光市民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曼德勒是缅甸的古都,建议周总理再穿一次。周总理接受了这一友好建议,因此在当天下午坐船游伊洛瓦底江时,再次穿上了缅甸民族服装。缅方周到地给周总理又准备了一件带有花纹图案的缎料纱笼。周总理穿上,显得十分高雅。他同吴努亲切交谈,眺望沿江的绮丽风光,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这些都已成为中缅友好史上的动人佳话,至今仍受到中缅两国人民的怀念和传诵。
中国驻缅甸联邦大使程瑞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缅甸联邦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封上签名
文章出处:http://www.infzm.com/content/35098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