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发现中国︱阿弥陀佛

编辑:缅甸投资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8-04-19 09:28:44 共2990人阅读
文章导读 在缅甸发现中国︱阿弥陀佛

“缅始皇”:一千年以后的翻版“秦始皇”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人们自然会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缅甸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英明领袖”,缅甸人称之为“三大帝”。其中,第一个统一了缅甸的蒲甘国王阿奴律陀位列“三大帝”之首,他在缅甸的历史地位与中国的秦始皇相当。

每年建军节,缅甸军队都要在首都内比都的三大帝广场上进行阅兵仪式,三大帝的雕像中,最左边的是第一个统一缅甸的蒲甘国王阿奴律陀。

这位“缅始皇”上位的过程,竟也与秦始皇有些相似。尽管没有吕不韦、嫪毐之类的“仲父”、“假父”,但蒲甘的前朝诸王也没少做有违纲常之事。在阿奴律陀很小的时候,其父王的养子发动宫廷政变而夺下王位,父王被赶进寺庙当了和尚。新王进而强娶了阿奴律陀的母亲(也就是新王自己的养母),立她为皇后,并在人前人后以“弟儿”(Brother-son,既是弟弟也是儿子的意思)来称呼阿奴律陀。这称呼同“仲父”、“假父”的含义相差无几,自然使阿奴律陀感受到莫大的侮辱。长大成人后,阿奴律陀发动了一场叛乱,并与新王进行了一对一的决斗。结果,新王连人带马被阿奴律陀挑进河里,一命呜呼,阿奴律陀则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加冕登基。

阿奴律陀在位33年,在此期间,他东征西讨,南战北伐,将蒲甘从伊洛瓦底江中游河谷地带的一个小城邦国,拓展成为与今日缅甸领土面积相近的庞大帝国,很有些“为万世开太平”的气度。同时,他还在政治、军事、农业、宗教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为帝国江山奠定了将近250年的基业。

在蒲甘王国的中心地区,阿奴律陀实施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建立了皇族、贵族、朝廷官员、地方乡绅等逐级下放的官僚体系;对于被其征服的其他族裔臣民,比如,先于缅族而居的骠族和孟族,他采取了怀柔政策,尊重异族传统,加强民族交流;对于边远地区的民族,如掸族和若开族,他采取了民族自治或宗主纳贡的策略,从而使帝国呈现出一派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

阿奴律陀大兴水利,发展农业,使炎热干燥的蒲甘地区成为缅甸中部的粮仓,使百姓丰衣足食,国库丰盈充裕。他在河谷地区建造的江堰、运河、以及一整套的灌溉系统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所使用。

此外,阿奴律陀指导缅族学者,在孟族文字的基础上,创立了缅族文字,并推广缅文与孟文、骠文、巴利文一同使用,逐步突出缅文的统治地位。他还在王朝控制的范围内,向边疆地区大规模迁徙缅族移民,使缅族文化成为境内的统治文化。缅甸最早的移民——骠族——就是在蒲甘时期被逐渐缅化,而最终消失了的。 

罢黜百家,独尊小乘佛教

这时的蒲甘,兵强马壮,仓廪殷实,真可谓盛世空前。但阿奴律陀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知道,维系帝国的统治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硬实力”,他需要找到一种可以武装臣民头脑的“软实力”。而软实力的根本、文化的根基,则是宗教,是信仰,是价值观,如果帝国子民的信仰混乱空虚,价值观落伍,那再怎么穷兵黩武,也无济于事。

而蒲甘当时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派,正邪不一、鱼龙混杂。其中有早年从印度传来的婆罗门教,也有改革后的印度教,有从南诏传来的大乘佛教(汉传和藏传都有),也有当地土著的鬼神崇拜。阿奴律陀对这些教派都不满意,尤其是作为藏传佛教一支的阿利教(传自南诏的阿利教在云南大理地区有流传,至今不绝),最让他大光其火。

缅甸后几个朝代的“皇家编年史”中,将阿利教视为邪教。书中记录道:阿努律陀初登王位时,蒲甘某个村子里有30多名阿利教僧侣,6000多名教徒,他们个个舞枪弄棒,酷爱骑术,纵酒食肉,口念咒语。阿利教徒藏文于小树内,等到小树长大之后,聚众取之,哄骗大众说,那是“神谕”。此外,阿利教有一种特殊的仪式,村中但凡有处女出嫁,都必须先送到寺庙,与阿利僧人度过初夜,请阿利僧人破其处子之身。

我在蒲甘郊区的佛寺中找到了阿利教徒男女赤裸相拥的壁画,可笑的是,门口小贩兜售的壁画拓片,却给男神女神们穿上了衣裙。可见,蒲甘之后统治缅甸的小乘佛教对阿利教仍然抱有成见。

蒲甘寺庙外小贩兜售的庙内壁画复制品,阿利教徒被穿上了衣裙。而在寺庙里禁止照相的真迹壁画上,他们是赤身裸体的。

阿奴律陀的父母都是阿利教的信徒,自己从小跟随父亲到寺庙里修行,对阿利教僧人的一些放浪行为早有了解。但是,最让阿奴律陀反感的还不是这些。阿利教士在蒲甘的影响力已经不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还形成僧侣团体,蛊惑民众,干预朝政,而这,让阿奴律陀越来越难以容忍。他开启的宗教改革,第一步就是剥夺阿利教僧侣的权力,解散僧侣集团,将阿利教徒赶出蒲甘,赶进深山老林,并明令百姓不必再奉献子女的“初夜权”。

紧接着,阿奴律陀启动了宗教改革的第二步:“罢黜百家,独尊小乘佛教。”

阿奴律陀在征服南方的孟族时,开始接触到小乘佛教,通过与孟族高僧善阿罗汉的对谈,他认识到,小乘佛教的经书更纯粹,信徒更寡欲,也更利于统治。善阿罗汉本是他的俘虏,但阿奴律陀以礼相待,将俘虏尊为国师。他用几十头大象,从孟族城邦的勃固和直通两地,驮回13部完整经藏与大量佛迹,同时带回了500多名孟族高僧及几万名能工巧匠,开始在蒲甘周围广建佛寺。

“缅始皇”的后代们继承了他对小乘佛教的拥护和扶植,此后的250年里,蒲甘王朝在都城方圆4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修建了一千多座佛塔、一万多间寺庙以及三千多所佛学院,吸引了众多来自斯里兰卡、高棉、暹罗、兰纳、澜沧等地的僧侣和信众,使蒲甘成为东南亚小乘佛教的中心。       

人人都想做和尚:成也佛教,败也佛教

然而,正可谓成也佛教、败也佛教,蒲甘王朝历时近250年,其最后的衰败竟也与佛教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在蒲甘王朝中期,朝廷实施了一项善举,对馈赠予寺庙的土地免征税收。多年以来,蒲甘王朝的王公贵族们为了积善,纷纷在自己的封地上大修寺庙,一座比一座宏伟,一个比一个精致。到了王朝晚期,全国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已归寺庙所有,税收不上来,结果造成国库财政吃紧。僧人待遇优厚,是提升社会阶层的重要跳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家为僧,田里缺少壮劳力,军队也征不足兵丁,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内忧外患便纷纷显现出来了。

先是南方附属国造反,后又有西边敌国进犯,但最危险的则是来自北方的蒙古军团。1254年,蒙古骑兵翻越过苍山,消灭了大理国;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建立元朝;5年之后,元朝大军攻破临安,南宋破灭。蒲甘军队和蒙古军团打过几仗,每次蒲甘军都大败而归。1287年,当蒙古骑兵再一次大兵压境时,蒲甘王朝竟然凑不齐军队,因为男丁大多进寺庙当和尚了。蒲甘王朝的末代皇帝那罗梯诃波帝不仅没有抵抗,反而甩下一国百姓,只身跑到南方的儿子那里避难去了。

蒲甘塔尤克派寺墙上斑驳褪色的壁画。守庙的小伙子指着这幅画说:“喏,有辫子的就是中国人。”我其实很想告诉他,那是忽必烈的蒙古兵,跟他理解的“中国人”不是一回事。

在缅甸的史书中,这位蒲甘末代皇帝因两件事而著名,一件是他在位期间嗜好铺张奢侈的饭局,据说,一顿饭竟要上300多道菜。另一件就是他的弃国逃跑之举,缅甸人称他为:“塔尤克派敏(Tayok-Pyay Min)”,意思是“从中国人面前逃跑的皇帝。”

我在蒲甘时,无意中走进了一座寺庙,守寺的小伙子给我介绍,这座寺庙名叫塔尤克派寺!“敏(Min)”是皇帝的意思,“派”是逃跑的意思。而在古代,缅甸人将境内及邻国的居民分为5大族群:一,缅族;二,孟族;(这两个都是单一民族)三,掸族:指来自缅甸以东的民族,包括掸族、泰族、高棉人等;四,“卡拉”(Karla)。来自缅甸以西的印度人、阿拉伯人、甚至后来的英国人都统称“卡拉”;第五个族群就是“塔尤克”,字面上的意思是指中国人,实际上却包括了蒙古、突厥等所有来自北方的民族。

这座塔尤克派寺正是那位蒲甘末代皇帝修建的寺庙,因为逃跑匆忙,寺庙一直都没有完工,后人就以他弃国逃跑之举来命名了这座寺庙。

蒲甘塔尤克派寺,寺庙的名字意为“从中国人面前逃跑的皇帝修建的寺庙”。

总之,逃跑皇帝到了南方后,被自己的二儿子抓了起来,在刀锋的逼迫下,喝下了儿子为他准备的毒酒,嘟囔了一句“让他断子绝孙”,就死了。

佛塔背后的杀戮

在缅甸历史中,历代皇室兄弟阋墙、父子仇杀的事件层出不穷。蒲甘王朝皇室内部的杀戮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然而,杀人者事后都无一例外地大兴土木、建造佛塔,最大佛塔的建造者往往是杀人最多的人,似乎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赎去曾经的罪恶,从而感到心安理得。这让人不禁要感叹,难道“立地成佛”之前,总是要先经历“拿起屠刀”的过程?

几百年后,一位20岁出头的英国人来到蒲甘,面对伊洛瓦底江边几千座幸存的佛塔,百感交集。他将自己的感受写进了处女作《缅甸岁月》中,这个人,就是在缅甸做过4年多帝国警察的乔治•奥威尔。他在书中这样描述男主角之一,邪恶的缅族治安官吴波金:

根据佛教信仰,生前做坏事的人,下辈子会投胎变成老鼠、青蛙,或者其他什么低级动物。吴波金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然想要躲过这一劫难。他要把人生的最后几年时间花在做善事上,如此一来所积的德,就足够抵消他从前的罪过了。很可能,他做善事的表现形式就是建佛塔。建四座塔,五座、六座、七座——刻有石雕,外层镀金,还有随风而响的铃铛,每响一声就是一次祷告。于是他便可以在脱胎转世时有个男人身了——因为女人跟老鼠、青蛙什么的层次差不多,顶多算是一种类似大象这样的高级点儿的动物。

末代皇帝死后,蒲甘帝国基本上就不复存在了。曾经的附属国纷纷造反,不是自立为王,就是另寻新主。他的儿子向忽必烈投降后,被授予了一个类似“蒲甘太守”的职位,不久也被推翻了。蒲甘这个曾经拥有20万人口的都市,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辉煌,直到1990年代军政府开放旅游之前,这里仅剩下几个人烟稀少的小村子,和尘埃中的上千座佛塔。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