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战工队(陈樽)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8-06-15 01:09:56 共2337人阅读
文章导读 忆战工队(陈樽)

陈樽

一、 时代背景

    按常理而言,年青人无一定的政治觉悟和认识,没有人启发和教育,不可能想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工作。教徒(包括邪教)、特工间谍,也需有人引导和培养的,不是天生就有了“基因”,所谓“天资聪慧”,水到渠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统治者只知独裁打内战,时势造成有志气的青年人应该站在真理的一边去反抗敌寇及反动的蒋家王朝。这样的思想认识,这样的人生目标,就会使年轻人追求进步和找正确的组织。

    当时“读书”与“救亡”,究竟哪个为先(重要)?国土沦丧,家破人亡,能安心读书么?所以就秘密加入“民先”,进一步被吸收为党员。都是心甘情愿的抉择,连父母都不给知情。起码要认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要料想会牵连到好友亲人,这不单是个人遭遇问题。所以能使革命事业终于“有后来人”,成功,一定成功。

    各国人民革命,都根据谋人民大众切身利益作号召而动员起来的,对现社会存在的弊端不满,民怨沸腾,闹革命要符合民心,不是只收买人心,利诱而可夺取政权就成功的。即使一时成功,由于内部利益再发生矛盾,发生复辟、反革命、走弯路,也是历史上常见的。当然这些话不是算命先生的胡说。

    要我把距今70年前的战工队重要事迹再回忆,如实地记下来,并不好办。一、使后人说,当过记者,多多少少会自吹自擂,让后人“敬而尊之”,借口拔高自己。二、考虑笔杆子捅破了谁。使对方死不瞑目,缺乏“宰相肚里能撑船”。三、易被敌人当作“反面教材”。所以即使写《回忆录》之类,掺了令人料想不到的真实故事,多添一些引人好奇的情节,有一般作家所无的东西,可捞回一点市场的钞票吧?这些是落笔前该想到的。其实写的东西不是武侠,不会赚钱,反而耗神。

二、 山雨欲来

    1942年(20岁),我在缅甸三角洲勃生埠直甲镇(DAGA)新民小学教了一年书后,父母逼婚,乘暑假,我独自偷跑到首都仰光只荷坦街92号“陇西堂”仰华公学,找到了张春材同学。他知道我家庭情况后,征求教务主任郑祥鹏的同意而留下来当教员;月薪统一发15盾,扣搭饭店两顿饭菜7盾,余为自用。当时一般华侨小学月薪是45-60盾。仰华公学创办人是杨章熹老师,不设董事会,避免干涉校政,专聘用自愿义务任教的教师上课。二层楼共有学生200余人。老师有:郑祥鹏、曾爱珍(陈佐彬夫人)、魏磊(张子明)、张春材、陈尊法、尹坚君。个别义务教师因应聘去山芭,临时转走的有赵沨(季文)、李凌(李陵)、赖天俊(舵风)等。我在仰华,教中年级国语、音乐(全校唱歌),魏老师担任高小毕业班班导师,教国语、美术、音乐。我每晚义务教励志社附设的工人夜校。

    在仰光,我争取时间自学,向南勃陀街“公立书报社”借阅书本,并义务代管理员黄君珊出借书工作,和张春材、李其昌等在仰光市内32条街租用三层一间套房为美术画室,邀请张子明为义务指导老师。我们每周日整天学画,从“bB”铅笔开始,讲解绘画基本常识。例:线条的表现光暗、远近距离处理讲透视、基本笔画练习,包括直线、圈形、椭圆、交叉轻重等要熟练一笔构成,不许套用画版代替。张老师还带苹果摆在窗口,指出要抓住光的焦点,不要乱来。再拿玻璃杯比较焦点虽方向相同,但没光线的地方不同。我们眯着眼睛视物体。这功夫,画出来的东西才有立体感。这和初学钢琴者先从“1、2、3、4、5”音节练起,使双手5个指头听话,姿势力度准确一样。在仰华公学还有请义务老师,每周开办“新拉丁化华文讲习班”。

    当时局势紧张,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向美国宣战。记的仰华公学订阅《世界知识》(金仲华主编,香港出版),有时评预料日本开始南进。各侨校先后停办。“缅华战时服务团”筹备会在南勃陀街的公立书报社召开。仰华公学派张子明、陈尊法为代表出席。会后由画家张子明画大幅彩色漫画同陈尊法到广东大街与只荷坦交角的墙上张贴。不久,全市区夜间灯火管制,全市黑漆漆地恐防日机夜袭。1941年12月23日,午间日机首次空袭,弹落班扫坦印度人住区一带,并低飞扫射平民,印度人具多受伤,敌机一架被击中垂落17条街市场,机内4人同机俱亡。揭开了战争血幕。也说明殖民地人民还手回击只有靠老天爷的帮助了。

    仰华公学平日进进出出地下活动的形影少见了。居民思想上已经有爆发战争的预感。全缅甸都处于紧张、无奈、逃亡、恐慌的氛围中。只有靠近仰光的溪渊山芭缅甸土人,于1942年2月24日,乘动乱,暴徒无辜杀害华人306人。这足以说明任何时代,同胞们不能互相帮助,捐弃前嫌,胸怀同胞如骨肉,团结一致,总要交大学费,人家不会给任何发票认账的,更休想给予怜恤,反而哑巴吃黄连罢了。

三、 战工队活动

    缅华战工队从仰光撤退到曼德勒后,与当地的华侨抗日组织“战时服务团”合并,总称“缅甸华侨战工队”。

    成立时间:1942年1月——1942年7月(历时半年)。

    活动内容:1、宣传抗日、赴各地演出;2、学习、听课;3、排节目、演出;4、贴街头标语;5、军事操练(林乃生指导);6、轮值日夜(接待);7、慰劳伤兵;8、游行、演讲;9、对外联系(缅僧、名人);10、帮厨煮洗;11、出版壁报;12、挖防空壕;13、对外宣传;14、其他。

    在这多种项目中,和我比较密切关系的有:听课、演出、贴街头标语、出版壁报等,忆述如下:

    听课:我觉得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很少,特别是社会政治、文学、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没有启导老师,靠自学。这不是为了名利地位,人如成为文盲、科盲,虽成了大老板,富翁,人生价值何在?所以至少懂得向先贤学习,虽限于天资、家庭、社会环境的制约,没有可能做到。哲学上谈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量变到质变”,“摸清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法规律”。不盲目崇拜,有乱怀疑瞎猜的毛病。人到老只会记得打官腔,会成为屁话么?

    演出:不是好当明星、歌唱家、杂技魔术表演、相声……。纯配合接李凌的任务布置舞台、音响、灯光效果。例在演唱《黄河大合唱》,轮到最后唱“怒吼吧黄河”时,用跳闪的灯光,原词作者光未然带头朗诵,演出时由吴学诚、蔡时敏、陈尊法、张春材负责布景后台灯光、音响效果(三合板茶箱拉长线作大提琴发嘣声)。效果不错。事隔至今70年仍犹在耳际啊!

    出版壁报:在云南会馆定期出版。由林季阳、陈尊法负责出版张贴。写稿者:李乃、陈萍青以及不少战友特约稿。

    轮值日夜:轮值人员分后勤帮厨人员、大门的接待员。夜班分上、下半夜轮流安排,每夜至少两人。

全队集合时吹哨子,重要传达由大队长张子明报告;上专题课:黄雨秋。水龙吟•又听黄河怒吼感赋(中华新韵)

    笔者受柬贴邀到场参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展演开幕式暨颁奖晚会,抚今思昔,感奋不已,赋词志之。

    又听怒吼黄河,忆当年不分您我。战工大队,巡回演唱①,抗敌熊火。

    效若延安,英雄魂魄,战壕开拓。喜国军援缅,多方慰护,寇机炸,牺三夥②。

    多难多灾稷社,马飞奔、江山辽阔。英雄子女,黄河抢渡,后方突破。

    六秩年来,依然怒吼,何曾酣卧?看乌云,密布妖精困扰,悟空帏幄。

注:

    ①巡回演唱:演唱《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在延安演唱后,政治、艺术效果影响深远。在缅甸1942年4月,词作者已奉命入缅避白色恐怖,立即组织缅华战时工作队并在瓦城举行抗日救亡演唱,躬临每节台前朗诵。战工队并巡回在胶脉、眉苗(现改称彬乌伦)等地公演,博得好评。还附《黄花曲》、《兄妹开荒》歌剧、《团结起来》(光未然在瓦城创作的诗剧)。虽然缺备钢琴,由容希文提琴一把代奏。

    ②牺三夥:指日机侵瓦城狂轰滥炸扫射,云南会馆与全城硝烟袅袅四起,死尸伤民遍地,惨状不堪。当场黄雨秋领导站在壕边不进壕里,大发雄威狂骂“日本侵略者必败,一定打倒帝国主义。”我受此惊吓,伏贴壕底,手脚连连发抖,赵沨见状以身躯压在我背上镇惊。如今回忆,像初生的小犊受到考验,但不会喊“妈妈来哟!”思想上早有准备。撤出来亲眼见到路边一位下半身被炸断的缅少女,竖着高举双手哀叫时,我的双泪才崩流,已和吴学诚他们急冲冲奔到江边,抢搭开往八莫的轮船赶快离开。如一场噩梦。

附拙词3首——

汉宫春•遥祭

——缅华战工队成立65周年纪念

    战前在仰光成立的“缅华战时工作队”,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后,迁往缅北故都曼德勒,并与曹忠楼、张培道爱国侨领领导的“战时服务团”合作,简称“战工队”,队员70余人,队部设在云南会馆。由光未然(化名张华甫)、赵沨(赵季文)、李凌(李凝)、魏磊(张子明)等领导。开展上街演讲、游行喊口号、贴标语、慰劳国军等工作。大型公演,并巡回往其他城镇演出,如火如荼,收效大,影响深。

    1942年4月3日,故都遭日机滥炸、扫射,全城陷入火烟,尸首处处,惨不忍睹。战工队虽及时躲进自挖的防空壕,仍有李乃、尹坚军(女)、杨师傅(厨师)三位当场不幸罹难,抚今思昔,感愤难忘。作此赋词志念,以策来兹。

    古往今来,看为民英烈。大义明然。侨生战工抗日,救国宣传。飞机炸扫,火瓦城,队部燃天。三战友,牺牲壮烈,仇深留在人间。

    正义红旗高举,笑如今巨霸,意欲轮班。贪婪狂魔再世,必特沉渊。长城万里,我军民,经历烽烟。知落后,居安思战,枕戈待旦披肝。

望海潮•酒酹天涯

——纪念缅华战工队诞辰

    椰林蕉雨,光芒金塔,伊江滚浪扬沙。膏药寇机,狂轰滥炸,胞波血泪交加。诀别陋山洼。背囊快出动,挤火车呀。会馆云南,战工队即是咱家。

    黄河合唱堪夸,效延安战士,壕堑防遮。僧侣疏通,伤兵救护,宣传日寇乌鸦。同志爱无瑕。六十年一晃,遥祭香花,不忘多年血债,杯酒酹天涯。

水龙吟•战工队挽歌见证

——“黑暗尽头,光明开始”

    事隔七十年,余作为耄翁健在者见证,毫无差误也!

    瓦城故地硝烟,梦中血迹仍无际。罹难战友,青山埋骨,青春垂髻。七十年稀,挽歌听耳,伊江侨子。忆满腔仇恨,岂堪健忘?曾回访①,哀情意。

    痴想人民堪脍②,药膏旗、贼心消未?扬威耀武,如今安否?背离天气③。黑暗光明,人民拍板,历来如此。看寰球,各族和平发展,洒英雄泪。

注:

    ①1997年12月26日,余返瓦城故地重凭吊,莅重建的新云南会馆。

    ②“脍”.日敌妄以为“支那人”可像鱼肉切片享美味侵吞。

    ③“天气”,泛指“天时地利人和”,包括战争分正义、民心归向等。(摘自广州市缅联会张新民主编《缅华诗韵》2012年7月出版217-218页)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