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深缅文翻译家王子崇:海外赤子用尽毕生所学一心促进中缅友谊

编辑:云南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6-06-03 13:26:57 共3815人阅读
文章导读 【人物】资深缅文翻译家王子崇:海外赤子用尽毕生所学一心促进中缅友谊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在见王子崇老师之前,我对这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老学者充满了好奇,同时他那些熠熠的缅文学术研究光环让我心中又充满了敬畏之情。

    5月12日,我们如约来到了王子崇老师的家中,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已过杖朝之年的王老师,双目依旧炯炯有神,精神健硕,亲切地询问我们是否吃过了早饭。一番家常而温馨的交谈,我已经完全打消了先前的紧张感。在我看来,面前的这位老者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资深缅文翻译家”,而是一位家中慈爱的老爷爷,将要给我们讲述过去岁月里发生的那些老故事。

    王子崇老师与缅语的渊源是颇深的。

    “我的父亲是缅甸华侨,在仰光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老中医。1928年我就出生在缅甸仰光的华人聚居区里,童年时常跟随父亲出诊,由于生活环境周围的人都说缅语,自然而然,我也就会说缅语了。后来进入华侨学校读书,同时要学习中文、缅文和英语,对缅语的掌握和学习就更加系统了。”王子崇老师告诉我们,虽然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缅甸,但是他的父亲、学校老师的教育,都在提醒着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不忘中国的文化。

    1950年4月,回到祖国的王子崇被安排在云南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王子崇就在昆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并在昆明军区外语培训大队当起了缅语教员。就是这段执教的时光,让王子崇萌生了想要编写一本汉缅辞典的念头。

    “当时在学习缅语方面的资料很少。在中国学习缅语的话,参考书啊,辞典啊,都没有。那时候只有被翻译成缅文的《毛泽东选集》,辞典的话只有《缅文词典》《英缅词典》《缅英词典》。”

    1960年,王子崇被调到张家口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从事缅语教学后,就一心投入到“汉缅词典”的编写中。

    “那时候主要是通过缅语广播,缅文书籍、报刊、杂志等来搜集资料,然后做成卡片。我当时做的卡片有好几大箱子,都是按照字母顺序,慢慢累积下来。”搜集资料和累积卡片的过程是尤为艰辛的,可更不幸的是,这些为“汉缅词典”编撰的所有卡片还在一次洪水中被全部冲走了。

    可敬可喜的是,王子崇老师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决定重新开始努力。

    1972年6月,王子崇被调回昆明军区外语培训大队,从事教学与翻译工作。过程中,他抽空用笔记本收集、整理、编排《汉缅大词典》的词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84年,终于完成了初稿,又经过两年的修订后定稿。

    “80年代那会,云南的图书出版技术还很落后,《汉缅大词典》的排版只有缅文是依靠机械打字机来打字,中文则是用中文照排机排字。中、缅文字打完之后,所有词条都要一条条用手工裁剪粘贴在版面上。我当时带着三个学生,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两千多页的排版任务。之后又把这两千多页墨稿送去印刷厂照相影印。”回忆起那段编排词典的过程,王子崇老师依旧记得每一个细节。

    我听说王子崇老师离休之后还被聘请为缅文版《吉祥》杂志的缅文审译专家,专访中,王老师告诉我,《吉祥》杂志这本月刊创刊至今已有十八年。他主要负责将排好的中文稿件翻译成缅文,并进行审查和修改译稿。这个工作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做。这位早已年过八旬的老者,仍旧恪尽职守,为中缅文化交流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样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

    专访快结束时,王子崇老师指着墙上的照片向我介绍起他的孙儿,我很好奇他的后代是否也受到他的影响继续从事缅文相关工作。老人遗憾的摇摇头,说他的儿子、女儿还有现在的孙辈,都没有再学习缅文的了。不过王子崇教授表示如今中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缅友谊的日渐亲密,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像他一样为中缅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云南网记者 自然 文 云桥网记者 杨惠媛 摄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