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高僧、侨领——万慧禅师传奇(尹文和)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5-23 09:45:12 共3543人阅读
文章导读 学者、高僧、侨领——万慧禅师传奇(尹文和)

尹文和

    导读:复旦高材,反抗包办婚姻进入空门。足迹遍及川、黔、滇远达印、缅、新马。传播中华文化 、怀念中华故土,圆寂于缅甸摩谷岩洞。

    中国近代的高僧能诗能文者,有"南苏(曼殊)北李(叔同)"之说。现在应加一句,西南还有万慧。

    万慧法师生于皖,学于沪,云游足迹达川、黔、滇,最后到达印度、缅甸。他精通国学、佛理,通晓梵文、巴利文、缅文、英文、法文,诗词文章堪称精工杰作,学问宏廓精深。他是集学者、高僧、侨领于一身的著名人物。

    万慧法师原名谢善,字希安,是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著名作者谢无量先生的三弟。祖籍四川梓潼,生于安𦆮芜湖。谢善一九零六年进入复旦公学读文科,正值著名学者马相伯、严复主校,许多名流在此任教,教学中兼容不同思想不同学派,早期就培育了一批英才,如于右任、邵力子都是与谢善先后入学的复旦校友。学满三年(当时复旦是三年制)作为八个毕业生之一的谢善于一九零八年毕业于复旦。谢善对于母校怀有深沉的感情,直到三十年代他在缅甸巧遇复旦校友腾冲华侨张若鲁时,仍作诗怀念复旦:“读书应享教书报,学貫中西效命通;同学少年多不见,何期复旦得相逢。”

    谢善大学毕业,到四川老家的一所中学教英文。此时由于家庭反对他与女友的自由婚姻而强行包办另一头婚事,使得谢善这个在清末就具有反思想追求进步的青年,感到愁苦愤懑,于是毅然离家进入佛门一一到成都大慈寺出家。为了不让家庭追踪,很快又穿上芒鞋,走到贵州安顺万华寺灸顶受戒,法名万慧。从此,这位学者成了一位修行的僧人。

    万慧师虽已具有广博的学问,但他知道学无止境,为了深研佛学和一切学问,他从贵州出发,经云南,向古佛国缅甸、印度去求法取经。他在诗作《哀牢古道》中回忆起这段经历:

哀牢古道着烽烟,五尺曾通汉使前;

漫为问津歌渡苦,灵镜求风彩云边。

    昆明、大理、保山、腾冲、瑞丽等沿途的史地人情,边疆民族风釆,法师的入世与出世交织的感情,都藴于他的笔下和心底。

    约在一九一零年,万慧师经缅甸到达印度。他有时住庙宇,有时住印度朋友家里.有时外出漫𨔼,学佛教经典,学梵文、巴利文、印地文。在异域,经济窘拮,生活清苦,似乎对亲情还有依恋,他更加思乡怀国。这些思绪,时有表露:

非圣那能不怨尤,精神耗尽为西𨔼;

童年过信取经话,末了诗为作画由。

《印度杂咏》

无情有泪是吟哦,整柱调弦意若何;

极目故乡春服里,几人得傍红庭过。

《无情有泪》

贫中真不耐其何,逝影如复放日过;

若问近来心里愿,事情少少钱多多。

《贫病》

    他反复自嗟自叹“回首故乡时不待,晨昏空定白云屯”,“乌衣巷口斜阳外,忍令芒鞋独自游”,“添香永忆书香教,补线难抛慈缐纫”。思乡念母恋友之情如此深沉细腻,出世与人世,无情与有情的矛盾始终融为一体。

    一九二零年万慧师从印度转到缅甸仰光,住在绿漪湖畔加拉巴士第区。旅居缅甸的闽、粤、滇籍华侨极多,法师在此结交了许多缅甸僧人和侨界人士。仰光华侨中学校长管震民(浙江黄岩人,北京大学毕业)曾聘请他任英文主任,后来仰光大学又聘请他去翻译整理汉文古籍,他在每一册书的前页写上中、英两种文字的内容摘要,并为英籍教授讲解中缅关系史,一些英国人写的中国与缅甸史地专著,资料多出自万慧师之手。万慧师在发展中缅友好关系,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是有贡献的。

万慧法师舍利塔(张新民摄)

 

    二十年代后期,万慧师决定在仰光近郊甘马育修建"慧业精舍"作为起居生活研读佛经之处。于是到缅南、缅北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化缘募捐,华侨和印、缅等国朋友均鼎力支持。当时我父亲侨居邦外,除给法师捐资外,还出示家藏文天祥墨宝让这位髙僧鉴赏。万慧师有《君彦卿先生藏永乐御覧文山墨迹》时记此事。

    他回仰光不久,一幢缅甸式的"慧业精舍"建成,他穿着黑袈裟坐在楼头走廊照了相,分送朋友作纪念。他有了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开始编印《慧业精舍吟草》。《吟草》多为吟咏印度、缅甸、滇西风物、赠和朋友、怀国思乡、歌颂祖国抗战的五言七言诗作,其中《赠道耕》、《赠艾芜》诗就有多首,还有诸家书画跋识,装帧也极精美。艾芜对万慧师是非常尊敬的,多次撰文说:“这位令我终身铭记的,而后来竟做了我的教师的出家人一一万慧法师,是我的恩师。”我们知道,艾芜先生年轻时在川滇上了“人生哲学的一课”,进入缅甸茅草地,从一九二八年抵仰光至一九三一年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驱逐出境的三年多时间,都是万慧师提供生活、学习的方便,并鼓励他给仰光华文报写稿,从而走上文坛的。

    “九•一八”事变发生,万慧师更加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他写诗歌颂一位抗日英烈:“动却普天忠愤地,愿随鞭镫死中华”。他谴责旧政府在民族危亡之时还无休止地挑起内战:

谁家出个好𠒇郎,为首群龙闹四方;

二十年来生杀苦,八千里外舍田荒;

侨情袖搵开心泪,国是盆翻沸手汤;

尽道河山今统一,山河一统断人肠。

    就在祖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危及东南亚国家,缅甸告急,万慧法师不得不远避缅北宝石产地摩谷。他长年住在一个岩洞。他在《宝石山》诗中感概地说:

随缘到处望施财,宝石山头一债台;

皓首欲歌归不得,百年心计顿成炭。

    一九四五年盟军与缅甸人民收复缅甸,万慧师又开始云𨔼募捐。看到遍地战争伤痕,他沉郁悲愤,痛心疾首。当他旧地重𨔼观音寺这座缅甸华侨最古老的寺庙时,这样写道:

寂寂荒休客到稀,红楼古剎旧邦畿;

再来老树袈裟尽,笑倩儿童引路归。

青烟散尽颓垣现,齐罢钟鼓佛殿明;

夷坝传灯余感慨,前䝨过去后䝨生。

    万慧师是一位爱国学者、高僧、侨领,祖国获得自由解放,他一扫往日的忧愁郁结,而感到兴奋欢欣。此时他的诗词中出现了“看把列宁章弄”“人如海,红巾招白鸽”领袖立中台,解放成功,援朝战胜,兄弟民族,欢跃如雷,“岭菊横秋争解放,歌回聂耳晚风前”的新思想新境界。

    周恩来总理以及佛学学者马一浮,作家艾芜等,都曾邀请万慧师回国参加学术研究工作。而他年老多病,未能成行。一代学者、高僧、侨领终于在一九五九年三月圆寂于缅甸摩谷岩洞中。他的长兄谢无量先生(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北京闻讯,悲恸地写下《哭弟词》以哀悼:

清火应共惜,慧业宜容猜,

生死情增恸,良非识所闲。

2001年10月20

原载《缅华社会研究》(第二辑)P205一一207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