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仰光《人民报》的创办及其发展历程(李军)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人物 发布于2018-05-28 01:26:22 共2847人阅读
文章导读 回忆仰光《人民报》的创办及其发展历程(李军)

作者:李军

    1939年底,我作为一个进步的华侨青年怀着理想和激情从缅甸回国,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和抗日战争。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了。1946年我和其他归国华侨一样怀着喜悦心情复员回到第二故乡缅甸仰光。

    1947年中缅甸华侨进歩组织负责人找我谈话,传达缅华进步组织为了适应中共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打倒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统治和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以及缅华爱国反蒋运动的需要,决定创办仰光人民报,要我参加筹备工作。人民报的内部事务由我和张子斎同志商量解决。我的文化程度和政治水平,写作能力都不高,但既已决定,我就答应了,随后我经郑祥鹏同志的介绍认识了张子斎同志,他是从云南到缅甸避难的,是一位云南革命者和老报人。经我与张子斎商量决定,我以仰光华区记者身分参加工作。一般来说,要创办一份报纸,首先要有资金,其次要有人才和印刷出版等条件。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很不够,人才是没有问题的,因有以张子斎为首的原仰光巜人民旬刋》的全套人马就够了,印刷条件是没有的。我们为筹办创刋《人民报》得从两方面进行工作,一方面邀请一些进歩民主人士开会讨论《人民报》创办事宜和招股集资工作。记得参加临时会议的有李行健、萧岗、叶振荣、张子斎、朱家壁、郑祥鹏、陈吉福、李军、冯励冬、杜正平、张学林、陈振华、陈锋等人。召集人是郑祥鹏,会议决定以创办人民报集资,人民报股份每股50元。可是当时认股的人数不多,而且多半是开明进步民主人士先后所集资金只能说可马虎应付一下子。另一方面组织人民报社务委员会筹备出版工作。社务委员会开始由李行健同志召集,他回国后由叶振荣召集。社务委员会下设编辑部和经理部。在编辑部方面社委会决定请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支部主委萧岗同志向缅甸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为总编辑负法律责任并参加编辑工作,主要编本地版新闻,而实际负责总编工作是张子斎同志,当时参加编辑部工作的有马仲明同志(副刋编辑),白朗(王子近)同志(国内版编辑),王少石同志(英文翻译兼收音),王鹏年同志(综合版编辑兼校对),后来李耀璋同志也在编辑部帮忙工作。每晚看大样是由张子斎、马仲明、白朗三同志轮流负责。以上几位都是由云南到缅甸避难的革命者。还有就是复员回缅甸的华侨,缅文记者黄开昌、蔡时敏、钟月波同志,华区记者李军同志,整理材料王楚惠同志,校对赵海同志,而陈杰福同志则是来人民报义务帮助工作,因他当时是新仰光报的编辑和记者,他帮助人民报沟通对缅关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他曾和萧岗同志找当时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宇巴瑞先生说明拟出版一份华文报,以报导祖国情况和宣传中缅友好,得到宇巴瑞先生的赞同,为人民报的出版创造了条件。经理部方面,冯励冬任经理,副经理兼发行人由杜正平同志向缅甸政府有关部门登记注册负法律责任,杜正平还兼广告科工作。后来由柯贤长负责广告科工作,发行科开始由施晓辉负责,后来由陈瑶仪负责。人民报的社址问题,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只好和南侨书店的负责人萧岗同志商量,经他们决定,人民报社址设在南侨书店和南侨书店一起联合办公。关于人民报的印刷出版问题,经经理部与新仰光报经理徐四民先生商量,徐先生对人民报表示同情,愿意由新仰光报承印人民报,但每月印刷费要缅币四千五百元。筹备出版人民报工作大约一个多月,克服了不少困难,终于在1947年7月18日创刋面世了。

    人民报的创刋号便高举打倒蒋介石集团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拥护中共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旗帜,坚决拥护中共的政策和方针。同时支持缅华爱国反蒋运动,宣传中缅友好,不干涉缅甸内政的方针。人民报的这一立场和编辑方针,在当时缅华社会是破天荒的新事,也是大事,激起了缅华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缅华进步人士和爱国侨胞深受鼓舞,也使缅华的蒋帮势力感到震惊。人民报的创刋对报导祖国解放战争和推动当时缅华爱国反蒋运动的发展具有深逺的意义。

    人民报自1947年创刋到1966年停刋,在缅华社会存在了十九年之久,它的发展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自1947年创刋到新中国诞生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报的主要问题是报份和广告少,经费入不符出的经济困难,尤其是每月要付印刷费四千五百元,如不付出就有停刋的危险。由于经济相当困难,就不能不影响报社各方面工作的进展。为了生存,缅华进步组织和人民报社务委员会就不得不千方百计的设法筹集经费克服困难。原来人民报的股东,因不断的投入已不堪负担了,他们都把原股无赏捐给人民报,有的还捐款支持人民报。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当时的缅华进歩组织和人民报工作人员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报招报份,招广告募捐资金。缅华爱国进步民主人士、爱国侨领和工人、店员、学生、妇女、文化艺术界和开明的工商界人士,他们有的按月定额捐款。有的不定期零散的捐款,有不少工商界人士,如朱家壁等,还出资合伙做生意赚钱支持人民报,缅华艺术界还举行公演为人民报募捐。有的热情支持者如曽福安、陈克玛先生等,为人民报奔走收集捐款。又如李慈念、陈兴邦两位先生则是经常在物质上支持人民报。而人民报的工作人员还上街叫卖人民报,这在缅华社会也是新创举,传为佳话。如此这般可见当时人民报经费困难到什么程度了。在经济困难条件下人民报的业务是怎样进行的呢?在编辑方面,人民报编辑部就设在仰光五十尺路南侨书店二楼。它长60英尺,宽12英尺,就在二楼前面约20英尺长作为编辑部工作的地方。编辑和记者每人设有一张办公桌,只放一张大桌子,大家围绕这张桌子编辑写稿,有的工作人员晚上也睡在这张桌子上。在这楼上中间大约也有20英尺长的地方用一块布帘和编辑部隔开,放着六、七张布床作为张子斎、马仲明、白朗、王少石、王鹏年、李跃璋、赵海等同志的卧室。在这楼上后面一小间大约10几英尺作为资料室和收音室,晚上也是工作人员睡觉的地方。因经济困难买不起许多通讯社的新闻稿,只订了一份法新社的通讯稿,其次就是缅甸政府每天发出免费的公报,国内外的新闻来源主要靠收听英国的BBC广播台、香港广播电台以及西贡、泰国、印度德里广播电视台和后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其他数据则是聘请一位香港华商报的记者每天剪香港各报的有关资料寄来。有的通讯数据则来自人民报与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美国、泰国等地报纸交换中得来。地方新闻主要靠缅文记者采访和从缅文报得来。人民报每天的社论、短评、编后话、专论等是发动大家写的。人民报出版初期只出版一张,这张报纸除登少量广告外,人民报的编辑、记者、翻译人员每天要写十几万字,真是够苦的。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每月只得五十元的生活费,他们之中有的是半义务的,有的是完全义务的,有的还将自己的手饰卖掉来支持报社,他们是生活清苦,忘我地进行工作的。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和发扬。

    1948年,张子斎、马仲明、白朗、王少石、王鹏年、李跃华等同志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曽到缅甸避难的唐登民、姚黎民同志亦先后来到人民报参加工作,他们两人实际上担任总编的责任,后来他俩也先后回国参加解放战争。1949年萧岗、陈吉福同志和记者黄开昌、蔡时敏、钟月波等同志也先后回国参加革命工作,人民报的总编辑一职就由李军出面向缅甸政府有关部门登记注册负法律责任,并主持编辑部工作。以上便是当时人民报编辑部的概况。

    经理部方面,经理部是和南侨书店在一起办公的。南侨书店的铺面只有二三十英尺长,十二英尺宽的地方,光是南侨书店的书架和柜台就占去了一大半,人民报的经理部,只有三张办公桌办公,地方非常狭窄的,工作条件是很艰苦的。经理冯励冬,副经理杜正平,广告科长柯䝨长,发行科长施暁辉,陈瑶仪,赖保罗等同志,不但要负责经理部的门面工作,还要外出或出差缅属各地招订报份,招广告和建立缅属各地人民报的代理人。尤其使社务委员会和经理部头痛的是每月要收集交付印刷出版费四千五百元。他们的工作也是艰苦的,不过经理部他们的待遇比编辑人员稍为高一点,如经理冯励冬每月可领到缅币一百元的薪水。这是当时人民报全体工作人员的最高待遇。但和当时缅华报界经理人员相比是最低的。

    1948年底南侨书店搬家,人民报经理部的工作地方也就宽敞了一些。这时冯励冬不再担任人民报经理,经理一职由当时从泰国到仰光探亲的吴思正同志担任。他是一名老红军,老革命,工作热情高,办法多。他的爱人黄怀平同志也曾帮助过人民报做英文口头翻译工作。吴思正担任经理后,经他多方努力,和人民报对面的民族印务公司的老板朱廉战、朱育泉先生商量,得到他们大力支持,达成协议,以较低的租金租用该公司的全套铅字车间,同时聘请以陈启泽为领导的几位手民进行拣字排版工作,另外还购买了一部旧平板机安放在经理部后面,聘请了两个缅甸工人进行印刷,这样就解决了人民报的印刷出版问题,停止新仰光报的承印合同,从而减轻了人民报经济困难的压力。另外因祖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水涨船高,人民报的报份和广告也不龂增加,经费收入亦随之增加,但收支仍然不能平衡。新中国诞生后,吴思正同志携带家眷回国参加建设工作,人民报经理部由叶振荣、杜正平、施晓辉同志负责。以上就是经理部的简况。

    人民报从创刊到新中国诞生这个阶段里,基本上处于困难阶段。然而由于缅华进歩组织的正确领导和人民报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奋斗,在广大缅华爱国民主人士和广大爱国侨胞的大力支持下,人民报终于战胜各种困难,好不容易地坚持下来了。

    二、从新中国诞生到人民报停刋是第二阶段。1949年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打倒了蒋介石反动集团,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全国人民和海外炎黄子孙为之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人民报是缅华进歩组织创办起来的,它的生存和发展与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息息相关,这是缅华侨胞家喻户晓的事。新中国的诞生使人民报的地位和声望大为提高,人民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大为开阔,事务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困难也较为减轻了。加上祖国人民的关照支持,人民报有了全套铅字和铸字机,又购买了新的印刷机,这样人民报就有了自己的印刷厂,同时人民报除原有在仰光五十尺路的社址外,还租赁了一座25英尺宽,40英尺长的四层大楼,作为编辑部、手民部、印刷部工作的地方和职工宿舍,这样人民报的工作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此外,有了祖国的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的新闻稿的供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大量的国内外新闻广播以及祖国各地主要报刋的交换,同时人民报还聘请了侨乡祖国广东一些报纸记者作为通讯员,购买世界各著名通讯社的稿件等,因有了以上这些通讯稿和数据源的增多,人民报的内容和版面大为充实和改观,它的声音更加响亮。人民报由起初只出版一张或两三张,到这个时期最多时曾出版十几张,报纸发行量也由一两千份增至四五千份,因经济好转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第一阶段末期和这个阶段里先后到人民报工作的人员也就多,由十二多人增至四五十人,而且工作人员也不再是半义务和义务的服务了,而是实行工资制,每月都能拿到工资,虽然工资比其他缅华报社低些,但参加工作的人员都是爱国进步人士,他们觉得为祖国为侨胞服务是光荣的,工资多少不计较。他们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值得发扬。

    从第一阶段末期到第二阶段期间先后参加人民报工作的,编辑部方面:总编辑有陈兰生同志,副总编辑有赵润畦同志,要闻版编辑有黄连赵宣扬同志,国内版、综合版、经济版、副刋编辑有许寿、宁风笑、温平、陈钦和、赵泌若、鄞卓仁(兼经济版记者)等同志。采访部主任兼本地版编辑有萧凡同志,中缅文记者兼缅文翻译有陈顺成、谢永洲、陈同权、何炳森、陈尊法、黄庆容、林田、谢飞敏、林振德 、陈静超、杨基南、祁炳辉、张明辉、苏新文等同志,还有缅甸人记者吴印纽、吴基纽。摄影记者王孙益、萧显达同志,英文翻译陈泰声、张基绵、卢定干、周作栋等同志,收音员曾文勉、胡裕武、庄丽珠、曹雪清同志。校对黄敏明、邱碧英、李文思、龙德音、林秀枝、许士恒、柯自力等同志。公务员伍华贵、张明朝、陈金源等同志。

    经理部方面:副经理施晓辉、赵伯纳同志,广告科长柯贤长同志(后来出任副经理),副科长尹必达,科员黄桂泰、冯美华同志,发行科长先后有陈瑶仪、施水萍、赖保罗,副科长洪新标同志,科员杨友良、邱金日、林福汉同志,会计科长寸长壁同志,科员陈静秋、曾月英同志。当时先后在经理部工作的有林坚明、李治平、洪志坚、㓋文成、李健民、林福源、陈朝虎、谢添宝、毛敦祥、吴瑞碧等同志。手民印刷部方面:主任陈启泽,副主任黄锦泉、黄伟侠、陈东同志。手民和印刷工人有谭焕池、陈月霞、王秀珍、黄琴珍、潘明仁、林秀琴、林抱治、李毓荣、陈玉治、陈美治、朱维成、徐月梅、李松年、邓进贵、颜德胜、李文员、杜文富、王有才、莫迎光、黄岩光、苏成才、赵善凯、李健之、杨章禧、林振发、何炳炎等同志。还有缅甸人哥巴阵、印度人摩细。派报人员方面:先后到人民报派报的人员很多,他们多数是南中、华中等侨校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他们都是爱国进步青年。他们每天早晨五时就得出门派报他们的工作是紧张辛苦的,他们做得很出色,有个别派报员还遭蒋帮暴徒的欧打。现记得他们是:杜两全、邱水福、张春祥、蒋汉章、高开春、高开赞、陈金全、陈奕国、王文章、王有才、苏良豹、壬天晓、黄瑞华、陈长光、颜光荣、李秉贵、杜祖山、陈益干、林榜秋、郭来发、林春满、周康赞、柯天成、杜耀宽、林荣华、林福汉、夏坚汉、杨友钦、孙子衡、柯自强、黄汉升、蔡青云、钟进辉、邱永福、郭仁和、赵㨗隆、林南成、黄生财、张瑞琴、张瑞朝、何福来、王祝平、吴德水、黄德乐等同志。在这里应该指出,在缅属各地人民报代理人,都是爱国进步的工商界人士,因为当时缅华社会红白对立严重,斗争尖鋭如果没有爱国进歩的坚定爱国立场和勇气,就不会代理人民报的业务。当时人民报还有一辆吉普车,为人民报服务,这辆吉普车是原国民政府缅甸民航代理处起义后上缴给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大使馆,再由使馆转送给人民报使用的,由两个司机李荣、黄子庆同志驾驶。

    1962年,人民报的主持人李军回国工作,他的职务由谢永洲接任,同时聘请缅华文化界著名的老报人陈兰生先生担任总编辑,赵润畦同志仍任副总编之职。1966年缅甸政府命令所有外文报纸停刊,仰光人民报也就自然停刋。从1947年人民报创刋到1966年停刋,人民报在缅华社会存在了十九年。

    根据以上回忆,可以这样说,人民报在缅华社会存在的十九年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祖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为祖国建设服务的十九年,也是为缅华爱国事业,为中缅友好事业服务,在缅华具有深逺和巨大影响的十九年,是在祖国人民革命节节胜利的鼓舞下,是在缅华进歩组织和广大爱国侨胞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民报全体工作人员的团结奋斗下,战胜困难,取得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十九年,也是值得怀念的十九年。我的一生有这样一段时间参加人民报工作,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也可聊以自慰。仰光人民报创办距今已有五十多年,且因我年老记性不好,写回忆录难免有许多和实际出入和遗漏的地方,希望参加过人民报各部工作的同志原谅,并希望补充指正。

{编者的话}:

     由李军总编辑撰写的《回忆仰光「人民报」的创办及其发展历程》一文,全文共有十八页原稿纸,五千四百余字。该文刊戴于2004年7月出版的《缅华社会研究》(第三辑)“报业篇”栏目。

     《人民报》自1947年7月18日创刊(前身为《人民旬刊》,于1966年元月1日停刊,历时十九年。总编辑李军在回忆《人民报》的创刊及其发展历程时,语重心长的指出,人民报在缅华社会存在的十九年中,它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祖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祖国建设服务的十九年;也是为缅华爱国事业,为中缅友好事业服务,在缅华具有深远和巨大影响力的十九年;是在祖国人民革命节节胜利的鼓舞下,是在缅华进步组织和广大爱国侨胞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民报全体同仁的团结奋斗,战胜困难,取得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十九年,也是值得怀念的十九年。

    仅此,向老一辈艰苦创业者们致敬!

林清风 张平

2018-05-26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