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多 ——第七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参会感——(赵新民供稿)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缅华文苑 发布于2014-01-26 00:00:09 共1924人阅读
文章导读 情、商、多 ——第七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参会感——(赵新民供稿)

 

情、商、多

——第七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参会感——

来源:《缅华春秋》2014.1.18

    2013 年九月八日上午十时正,第七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在缅甸仰光近郊的MCC 会议中心大厅如期召开。大会按照议事日程顺利进行,成果丰硕,特点凸显:

1. 情——胞波之情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本次大会的主要组织者是缅甸华商商会。为确保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商会会员个个慷慨解囊,仅出资5万美金以上的人就多达30余。这还不算许多联谊活动和宴请,都是在以商会会员为股东的酒店举行的。比如说,欢迎晚宴、欢送晚宴都是在华人聚集区的梅花皇宫酒店进行;

    说到有力出力,更是感人至深。组委会安排的接机华侨,都是年逾花甲的自愿者,她们凭借着朴实浓郁的“胞波”之情,全身心地为大会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机场到市区的大巴上,她们用微微发颤、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向远道来的胞波问候致谢,又不时介绍车窗外的各处景点,回答客人的各种提问。后来,竟忘情地鼓动大家唱起了缅甸歌曲,声音依旧是颤巍巍,却多了一点眼眶湿润。

    其次,就是紧扣大会副主题:“携子牵孙故乡游,团团圆圆叙旧情”的感人场面。

    从梅花皇宫的欢迎晚宴,到MCC 会议中心的欢庆晚宴,再到梅花皇宫的欢送晚宴,无不充满着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无不荡漾着对往事幸福回忆的柔情蜜意。欢庆晚宴上与我同桌的黄先生与其校友就是一个例子。这桌上除我之外,剩下的都是南中校友;有来自香港的,有来自美国的,有一直生活在缅甸的,也有来自大陆南宁的。他们已有四十余年未曾谋面,重逢后的兴奋自然无以言表,除了滔滔不绝地问这问那,就是绵绵不断地肢体问候,就连90 岁高龄的粟秀玉老人也忘情到不能自己,语气时而铿锵,时而柔绵,时而睿意,时而诙谐,引得满场哄堂大笑;情之所至,走到台上唱起了老华侨们耳熟能详的缅文歌曲,诱惑得台上台下千余人随声附和。顷刻间,整个MCC 会议中心成了合唱表演的剧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2. 商——是指商机

    商机不失时机,不遗余力。组委会的主要工作人员,不愧是缅甸商界的华侨精英,加之缅甸正处在开放发展的前夜,在大会报到之初就安排商务推介活动,也就不奇怪了。

    7号下午4 点,大会各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召开之前,由组委会主席、华商会长赖松生主持,召开了由云南德宏自治州州长率队,针对缅甸开发项目的商务推介会。会议的宗旨就是希望广大侨胞到中缅边境中方一侧的瑞丽自治州首府和德宏自治州州府芒市投资共赢。

    第二天召开的大会,也特意安排较大动作的商业推广活动。比如说,由世界绿色组织会长汪振富所作的“关于缅甸绿色经济机遇”专题讲座,由华商商会副会长主持的针对缅甸《外国投资法》的学术交流。

    更有甚者,在第三天安排的仰光市内游活动中,也不忘把客人带到郊外新近开发的班莱住宅区,进行商务投资宣传。

3. 多——近水楼台,先入为主

    缅甸作为缅华同侨的老家,这次世界性的缅华同侨大会又逢在此召开,来自缅甸本土的缅华同侨人数过半,自然在情理之中,参会人数无疑是历届大会之最,近水楼台嘛!

    本届大会,参会的外来代表团中,人数最多的当属澳门代表团,139 人,还配有专业的摄影团队,好不嘚瑟!隐约让人感觉到一股“先入为主”的气势。难怪人家是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的发起者!

4. 学术性——融入主流,融入社会

    学术探讨是这次大会的重头戏。具体内容大都集中在8 日下午召开的侨情座谈会上。与会者近百人,主席台上就坐的有华商商会会长赖松生先生、国内知名的缅甸问题专家——来自厦门大学的范宏伟教授、仰光当地的教育学家曹教授、经济学家陶先生,缅华网主编杨民权先生,澳门代表团的学者林清风/张慧周夫妇,及来自曼德勒孔子学校校长李祖清先生。

    座谈会由李祖清先生主持,首先发言的是国内缅甸问题专家范宏伟教授。范教授研讨的题目是《华侨在缅甸社会的定位》。论文分析了当前缅甸现状以及华侨的生存状态,告诫华人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融入缅甸社会,同当地人消除分歧,消除隔阂,增加友谊。杨民权先生则是将这一问题引申到了新的层面。他提出了祖国和祖籍国的概念。指出,缅甸是华人的祖国,中国,是缅甸华人的祖籍国。华人华侨首先应该为居住国缅甸服好务,才能达到为祖籍国作贡献的目的,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沟通祖国和祖籍国之间桥梁的作用;学者林清风先生研讨了华人与当地缅人的通婚问题。张慧周女士则向大家论述了这些年移居澳门的华人如何将缅甸风俗融入澳门当地文化的问题;教育学者曹润盛先生向与会者解析了新一届缅甸政府指定的《私立学校法》的内容含义;经济学者陶教授则给大家讲读了新出台的《外国人投资法》。作为缅甸华人教育的新生力量,曼德勒孔子学校校长李祖清先生更是结合百余年来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阐明了未来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

    总之,生活在缅甸的华人华侨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包括学术界,只要是传播发展华人文化,只要是壮大华人自身经济,时不时就会感到来自当地社会的外在威慑。因此,华人在缅甸社会的生存,说是如履薄冰难免言重,但凡事谨小慎微,时时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倒也不算空穴来风。

5. 认知性——从无到有,似曾相识

    在我去缅甸之前,对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凤毛麟角的媒体介绍上,脑海里只有弱小、贫瘠、军人统治的概念;现在看来,这不过是肤浅的一知半解。

    不容置疑,在仰光的大街上,我是见到了肤色黝黑、衣衫不洁的印度车夫,但就在商会会址旁,也见到许多经营土杂日用品的商铺,其主人都是清一色印度后裔,除了标示店名的文字不同,店铺的门脸以及所售的货物与西安土杂市场雷同,这大概就是我“似曾相识”的缘由吧!

    在去往曼德勒旧城沿线,包括著名景点乌木桥附近,的确能见到搭建在河面上的简陋屋舍,房屋周围用竹席包裹,屋顶也是草席铺设,没有屋门,室内陈设一览无余,除了简单的锅碗外,别无他物,甚至连地铺都没有。但在沿途,也能看见独户独院,两层甚至是三层建筑。我在会议期间认识的黄先生,其家就是这种情况,我还有幸到他家里一探究竟哪!室内的布置和陈设的确很讲究。

    记得在仰光一日游的路上,遇到塞车时,看到路边雨后积水和泥泞路面,坐在我旁边来自美国洛杉矶的林先生脱口而出,太脏了。眼前场景,却让我似曾相识而略感亲切。它与我中学时,每日必走的街道何其相似;没有道沿,缺乏完备的排水设施,有的是雨过天晴后,因路边地面未被硬化而形成的浅浅积水。和这积水同时存在的,还有头顶未被污染的蔚蓝天空、洁白飘逸的云团,以及被许多外来人视作单纯,而又未受丝毫污染的淳朴民风。

    在缅甸,有一个很大的感触,那就是很难“入乡随俗”。多年来在缺乏诚信、缺乏信仰的生活环境中,养成的“防范”意识,着实根深蒂固,时不时不自觉就流露出来,虽然当地老华侨再三劝慰,别担心,这儿没人惦记你的手袋!

    感悟着缅甸,怀念着路不拾遗的从前,期盼能随俗。

(本文由赵新民供稿,本刊略有修改。)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2 条评论

杨汉平 10年前 回复TA

文章写得很好,很有感情,也很客观。人最要紧的是要有真诚的感情。有真诚感情的人,他的心脏的颜色,必定是鲜红的。小弟最喜欢文中杨民权先生以新的层面来探讨祖国概念。生于斯,长于斯,知恩于斯是人之善性。只要我们缅甸有越来越多知恩图报的国人,我们缅甸就一定能够成功。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