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的故事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华文教育 发布于2014-03-09 10:17:59 共3505人阅读
文章导读 鲧禹治水的故事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鲧禹治水的故事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东枝  伊江树)

 

    公元2000年,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公布:经过多种专业学者的共同考证,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历史开始的年份。比这更早的尧舜时代,炎帝黄帝蚩尤的时代,还只能规划到“传说”的时代中去。

    结合《尚书》等中国古籍上的记载来看,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天下诸侯(当时国家的规模还没有形成,大概还只能说是“部落首领”吧)大会,会上大家一致推举禹为领导人(按一些古书的说法则是舜把位子“禅让”给禹)。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中国的世袭王朝由此正式开始。因此,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夏朝,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这个说法是可以接受的。

    那比这更早的一些事件,如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涿鹿大战,禹之父鲧治水故事的真实性与有关年份,则还有待历史学家及考古学家们进一步商讨、论证。否则,只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中华历史的开端,那么中华文明只能说是“四千年文明”,和一般人所说的“五千年文明”还差着一千年呢。

    如果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份可以确认之话,有关舜的“禅让”,鲧禹父子两代人治水的故事,应该也可以进一步商讨求证了。在这里本人学术知识太浅薄,无法去探讨这些历史传说的真实性,只想探讨一下,有关鲧禹父子两代治水故事不同版本的问题。

       根据《尚书》等史书记载,鲧奉命治水,他采用筑堤挡水的方法来治水,治理多年也没成功。舜就处死了鲧,然后任命其子禹继续治水。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以疏导的方法治理好了洪水。由于劳苦功高,获得人们的敬仰,被尊称为“大禹”。

       但在《山海经》等神话故事中的叙述却是:鲧上天偷了天帝的息壤(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来治水,故被天帝处死。我们可以确认这神话故事中的这一情节完全是出于后代“作家”们的虚构,但为什么要虚构出这一个“偷息壤被天帝处死”的情节呢?这当中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

    尧、舜、禹作为古代三大圣人,历代都为人们所尊崇。但正如“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样,圣人也有行差出错的可能。舜在鲧治水多年劳而无功,无法治好洪水的时候,将之处死,站在今天的观点来看,说鲧“玩忽职守”,没有尽到责任,因而应该进行一些行政处理,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处于死刑,是否过分了一点?这问题相信是有很大的讨论、争论的空间的。而这些讨论、争论,必然伤害到舜这一位圣人的形象。可以推测,后世的一些人们正是为了维护舜的“伟大领袖”的形象,才创造出了鲧不是被舜处死而是因偷息壤而被天帝处死的故事。“鲧禹治水”故事出现的两个不同情节的版本,相信就是这个原因了。 

    看来,“为贤者讳”(遮盖、掩盖圣人的过失或错误的现象),不是后来到封建社会时期才有的。在中国历史开始的那一刻就已有这种现象。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还是不幸?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