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中对英语不懂装懂的尴尬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7月14日出版的《新闻观察》周报News Watch Weekly发表了退休缅文系老教授Dr. Khin Aye(笔名Maung Khin Min-Danubyu)的又一篇讨论高等院校教学语言的文章—“对英语不懂装懂的尴尬”。
真正精通英语,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书写有关研究论文,亲自参与国际上的有关学术研讨会,这样的大学老师、讲师、教授等在缅甸还是大有人在的。但在“社会主义”初期的20多年里,在用缅语教学为主流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教职人员,他们对英语的适应能力就差得多了。
在高等院校的一个层次中,有一个规定就是必须掌握一门外语,这在世界级的大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掌握好一门外语是进入研究院的学生们必须具有的一个首要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仰光大学在内的缅甸各大学院校,要求教师及研究院的学生们一定要掌握好一门外语,也就不是过份要求了。而各种外语中,英语是缅甸的学生们最熟悉的外语了。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大学本科毕业,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使人们认为:“大学老师”、“研究院学生”等,一定十分“精通英语”了。所以其他国家的高等院校组织来缅甸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作论文研讨会,都是用英语进行的了。但问题却是,缅甸大学的许多师生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英语都不过硬,这时对英语他们只有“不懂装懂”了。
在学术研讨会上,在论文宣读会上,听人家用英文发言、讨论,我们的老师都不能完全听懂,但也只有不懂装懂地在讲台下毕恭毕敬听人家讲解,完全不能与之进行交流讨论。在有关学术杂志上,所投稿的文章(论文)规定只能用英文书写,结果为了使自己的文章能获得刊登,不得不请懂英文的人帮忙翻译。但翻译者虽然懂英文,但因不熟悉有关学科的词汇及学科特点,结果不能很好地表达有关内容,这中间就出现了前后矛盾甚至差错的地方。精通英文的学科老师自然可以亲自捉刀书写,英文水平不过关的老师只有“抓瞎”了。
作为一个唯一的“例外”,缅文系研究生们的硕士、博士论文还可以用缅文书写,但要刊登在有关学术杂志上时,这“例外”也不允许了,他们也得将他们的缅文论文翻译成英文才行了。在学术杂志上连有关缅甸文化、缅甸文学的论文都要翻译成英文才能发表的这一规定,是打破了自殖民主义时代就遗留下来的一个潜规则。即使是在英文一统天下的殖民主义时代在当时英殖民主义者出版的学术杂志中,关于缅文学科的论文都可用缅文书写发表。著名的文学家U Wun(不久前退休的总统吴廷觉之父)、U Thein Han(诗人Zawgyi)、Daw Kyan(在7月初时为其隆重举办百岁诞辰的历史学家)等的学术论文都是用缅文发表的。连英国人都接受的缅文论文,现在不知是什么原因,强求都要翻译成英文才能在学术杂志上刊出。如果说这些论文翻译成英文是为了在国际学术界上树立起缅甸文化、文学的旗帜,将缅甸文化的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也是十分值得庆贺赞扬的一件事。问题是这些学术杂志只是在缅甸出版发行,只是供缅甸国内的大专院校的师生们阅读,研究缅甸文学的论文要用英文才能发表,这样的规定是否有些不伦不类是值得深思了。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一个学科)进行教学(Teching English as a Lauguage)与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工具(Using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一个学科确实有必要加强教学,在死记硬背的教学风气弥漫的情况下学不好的英语这一学科,要从基础就进行改革使学习者真正掌握好这个学科。现在则是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来教学,这完全不符合缅甸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关学科用英语来教学,对英语学习不起任何辅助作用,学生们由于语言障碍也无法理解掌握好这些学科的内容,只能死记硬背,毕业了之后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全部忘光。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也学不好,有关学科知识也学不到,只得一纸文凭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在有关学科中采用缅语教学,学生们没有语言障碍,可以学好有关学科。在世界各国中,用母语教学取得很好的教育成果的国家比比皆是,为什么这里却非要用非母语的语言来教学呢?
至少在目前情况下,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方面应先规划好如何学好英语,在未能学好英语之前的10年到20年的时间段内,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中还是必须采用缅语为教学媒介才行。
如果不是这样,一口咬定“只有用英语教学才能跟得上时代”,明明知道老师们无法胜任英语教学,学生们用英语也学不好有关学科,只是一年又一年地推出大量“学而无术”的大学毕业生,只凭个人的主观看法坚持要一条胡同走到底的话,已病入膏肓的缅甸教育界就将更没有复兴的希望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