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历史遗迹——二十四道拐(林清风 张平)

编辑:缅华网 文章类型:历史回眸 发布于2018-01-12 04:43:43 共2098人阅读
文章导读 「历史回眸」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历史遗迹——二十四道拐(林清风 张平)

林清风 张平

今年(指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澳门缅华互助会应邀组团访问贵州兴义县,在州政府和统战部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九人来到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所在地景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历史遗迹。过去也曾阅读过一些数据,仔细观看了"二十四道拐"的盘山公路,当时误认为它是在滇缅公路(1)的某一段,现在站在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的观赏台上,亲临其境,并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才获知"二十四道拐"被发现的过程,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二十四道拐"是在贵州晴隆境内。

七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今天我们一行九人站在"二十四道拐"的观赏台上,当天天气晴朗,十分清晰地观赏到"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全貌。经过云南二战史专家戈叔亚数年的辛苦考证,总算让历史得以还原。揭开历史迷露,重新触摸"抗战生命线"。

据"一远征军夹"文献资料顕示,抗战初期,美国的援华物质经过滇缅公路

到逹云南昆明后,必须经过当时的滇(云南)、黔(贵州)公路才能运送到重庆和前缐抗击外敌。因此,这条公路可以说是中缅印战区(2)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质的运输任务,被誉为抗战后方的运输"生命缐"。

位于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是滇黔公路上的一个重要路段,作为抗战公路遗迹,是史迪威公路(3)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堪称"抗战历史的见证"。该路段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全长4公里,由碎石铺就而成。

据该文献资料又顕示,经过美国援华工程部队的维护整改,将二十一道拐改为二十四道拐,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完成维护整改任务,保证了每月15000吨援华物质运输的畅通。期间,它以其险峻奇特的构图,成为中美携手共建抗战"生命缐"的生动图证。

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8月份计划在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举行隆重的抗战纪念活动,重新认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抗战生命缐",以其具有的雄、奇、险、峻的构图,使"二十四道拐"成为中美共同抗击日本的历史见证。

2013年9月11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总领事何孟德在参观考察晴隆县"二十四道拐"及其景区时,感叹道:二十四道拐是二战历史的丰碑,是著名的、有意义的,更是美中友谊的象征。要让更多的中国人,美国人,尤其是两国的年青人了解二战时期两国军民的牺牲和成功。

是次贵州晴隆之行,站在观赏台上,凝视着"二十四道拐"的盘山公路,聆听着揭开历史迷露的精彩讲解,给我们补上了一课十分有意义的"二十四道拐"被发现的过程及其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抗战生命缐"的历史记忆!

2015年3月1日

2018年1月9日再次重审修改

注释:

(1)滇缅公路,该公路于1938年完成,全长1150英里,为抗战中国后方的唯一运输线,1939年元月正式通车。

(2)中缅印战区(china burma india theater),简称(C。B。I),是美国陆军对中国、缅甸、印度战区的统称。战区最高统帅为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战区参谋长为史迪威将军。

(3)史迪威公路,是当年在重庆的蒋介石宣布将"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包括从印度的雷多经缅甸、中国云南、贵州到重庆的所有公路。

(4)本文主要参考现存于"e一远征军夹"的历史文献。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