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邹怀强:中国人与缅甸人的人生哲学

编辑:未名湖是个海洋 文章类型:民俗 发布于2015-07-29 12:48:57 共3468人阅读
文章导读 人物 | 邹怀强:中国人与缅甸人的人生哲学

 

人物 | 邹怀强:中国人与缅甸人的人生哲学

2015-07-26 未名湖是个海洋

未名导语:

烙印着孔孟儒学的中国人,和信仰宗教的缅甸人,在处事和生活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中国的快和缅甸的慢,哪种生活是你所向往的?两个国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就让邹怀强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缅甸访学期间照片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告诉我们,他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三十的时候已成家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事业小有建树;四十岁时遇事能明辩而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即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之天乎”;六十岁时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从此,中国人就依此期分自己的年龄并定位自身行为。简简单单几句话成为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人生哲学。因着孔子先师教诲在前,于是每到一个年龄段,中国人都有一句话加以概括: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在这个基础上,“成家立业”成为了中国人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判断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

    缅甸人两千多年前没有出现过孔子,孔子的学说也没能深入到缅甸人的哲学中去。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


可爱的缅甸孩子们

    缅甸人把人的一生分为三个年龄阶段。第一个年龄阶段,从出生到二十五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第二个年龄阶段,从三十岁到六十岁左右,这一年龄段主要任务是谋求经济利益,就是赚钱。第三个年龄阶段,六十五岁以后,这一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是修习(指听闻佛法及研习佛法)。缅甸人认为,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如果不努力学习知识的话,第二个阶段就难于赚到足够的钱,甚至难于养家糊口;第二个阶段如果不能赚到足够的钱就没有能力布施;到老的时候,如果不能修习佛法的话,来世不能轮回到理想的生命状态,只能堕入恶鬼道或畜生道。反之,如果在第一个阶段努力求学,第二个阶段就能赚到足够的钱;赚到了足够的钱就能行广大布施,积大功德;进入老年,如果能很好修行佛法的话,来世就能继续轮回为人甚至为神。从以上内容来看,缅甸人的人生哲学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出入多多。他们不仅明明白白地说“要赚钱”,还突出了宗教内容。难以想象,如果在孔子的哲学中出现了让大家都去“赚钱”的训导,后世的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它可能是一个富裕的中国,也可能是一个可怕的中国。

    从缅甸人的人生哲学来看,缅甸人对待人生的态度略显粗糙,远远没有中国人细腻。那么,是不是中国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也根源于此呢?如此说,太过笼统,也难免以偏概全,但在其背后,有着必然的关联。


赴比利时根特大学访学

    古代缅甸人的生活态度考证起来未免有些困难,我们只能从当代缅甸人身上得到一些印证。当代缅甸人大部分可以接受现状(不等于安于现状),只要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能温饱平安度日即可,并没有想赚大钱、谋高官的强烈愿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前生的作为决定了我今生的道路;同样,我今生的作为决定了我来世的轨迹。这就是业,这也是缅甸人的宗教人生观。所以,在缅甸,难于看到在中国大地上铺陈开来的忙碌景象。所有的节奏似乎都要慢半拍。甚至太阳落山的时间,也比中国晚一个半小时。

    人物介绍

    邹怀强,祖籍四川泸州,然自小生长于云南腾冲,实为腾冲人。1991—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东语系缅甸语专业,自此,走上了学习、研究缅甸的道路。2000—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1996—2000年,在腾冲县工作,其间小有插曲:1998年,至云南腾冲高黎贡山区下乡一年,目睹了农村的真实面貌。2003年至今,就职于云南民族大学,从事缅甸语相关教学及研究工作,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偶有赴外经历:2006—2007年,赴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访学一年;2013年7—8月,赴比利时根特大学访学。工作多年,无甚出彩之处,发表论文十余篇,惟弟子众多,遍布各地。

 

 
0
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邮箱:mhwmm.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