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发现中国 | 缅甸维新比戊戌变法早了45年
在缅甸发现中国 | 缅甸维新比戊戌变法早了45年
澎湃新闻网 来自 私家历史
大英帝国与缅甸贡榜王朝一共进行了三次战争,分别是1824年到1826年的第一次英缅战争、1852年的第二次英缅战争,和1885年的第三次英缅战争。三次战争历时半个多世纪,每次都以缅甸一方的失败结束,而战争的结果也是缅甸割地赔款,直至被英军占领全境。
第二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军占领了缅甸的整个南部,包括现在的仰光城。那个时候,1852年,仰光还是一个渔村,与上海、香港等地没有什么两样。而失败后的贡榜王朝能直接控制的只有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一片土地,以古城因瓦为都城,领土面积只有现在缅甸版图的四分之一。
那场战争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敏东王趁乱发动了宫廷政变,将其兄长推下了缅甸国王的宝座,自己取而代之,成为贡榜王朝的第十位皇帝。敏东王登基后,立刻派出两名意大利牧师,跟英国人议和。双方没有签署任何条约,敏东也没有要回英国占领的土地,一切保持现状。
但是,敏东却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王,他自知以缅甸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与英军抗争,不如先保全社稷的名分,以便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他登基之后,立刻着手实施了两件重大举措——迁都和改革。
皇城金銮殿内敏东王的坐像,他曾在这里主持开启了变法维新。
1857年,也就是英军把印度末代皇帝流放到仰光的那一年,敏东王决定迁都。
他令人在旧都因瓦以北十几公里的曼德勒山下修建了一座新的皇宫,曼德勒由此开始成为首都。敏东王迁都,对外的说法是要庆祝佛祖2400岁诞辰,他夜里梦到佛祖站在曼德勒山上,指着周围的一片沃野良田,告诉他一座伟大的城市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实际上,敏东内心的感觉是,接连吃了两次败仗的因瓦古都很晦气,是时候除旧立新了。
曼德勒山远眺。敏东王于1857年迁都于山脚下,声称佛祖托梦于他,这里将拔地而起一座伟大的城市。
曼德勒作为缅甸的都城只有短短的28年,英军占领全缅甸后,这里就再也没有往昔的辉煌了。今天的曼德勒皇城里,主要建筑都是几年前重新修建的。走进大门,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通向皇城中心。路的两旁,间或有几个贡榜王朝时期残留下来的遗物。中央监狱对面是一排矮木房,英军进驻后,这里是印度籍军团的兵营,英国兵营还在更深处,那里现在由缅甸军队占据。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座缅甸风格的舍利塔,据说里面没有任何舍利。再过去就是钟楼了,它是仅存的几件旧建筑之一,当年,楼里采用的是和北京钟楼一样的流水“刻漏”计时,之后改成了沙漏,现在有说已经用机械钟代替了。
前殿皇帝的金狮宝座上,有缅甸末代皇帝锡袍和素葩遥莱皇后真人大小的坐像。王位之上是高大的七层重檐金顶,缅甸皇室自称这里是“宇宙的中心”。从这里可以通向“首席皇后”的西宫,里面有皇后专用的百合王座。英军占领后,曾经把西宫变成了“上缅甸俱乐部”,二战时被炸毁。
缅甸贡榜王朝的末代皇帝锡袍和皇后素葩遥莱。
再往里就是敏东皇帝的金銮殿了,也叫“德胜殿”。实际上,象征着敏东地位的宝座是金鸭王座,这是南方孟族人的吉祥标志(缅族人的祥瑞标志是孔雀)。早年间,缅族人吞并了孟族势力后,也夺走了他们的吉祥物,试图从文化上根绝孟族的传统。
曼德勒皇城与缅甸以前所有的皇城不一样之处,在于皇城内开辟了皇家墓地,而在这之前,在宫廷里置墓地是被认为不吉利的。敏东王的墓地上是一座明黄色的砖塔建筑,一位掸族好友为他的墓塔增添了一些玻璃马赛克,在阳光下反射出亮灿灿的光芒。他的身边是皇后馨部麻茵的墓葬,这位皇后把三个女儿中的两位都嫁给了敏东的儿子——末代皇帝锡袍,后来又伙同女儿素葩遥莱及权臣屠杀了敏东王的其他儿女。英军把锡袍一家流亡到印度后不久,对废皇太后馨部麻茵特别开恩,让她返回了故土。她后来死在仰光,死后被允许葬在曼德勒。
真人大小的敏东王塑像跪坐在宝座上,膝前的一块金色木牌上写着:“敏东皇帝。1853-1878年在位。”这位修建了这座皇宫的缅甸明君深受人民喜爱,他曾经在这里接待外国使臣,与大臣们商议复兴大业。他知道,将皇宫建筑和国家事务迁至新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贡榜王朝的命运。于是,登基伊始,1853年,敏东王领导开启了旨在挽救国家民族于生死存亡的维新运动,史称“敏东改革”,比中国的戊戌变法早了45年。
敏东王先是在朝廷内替下了一些“三朝老臣”,换上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铁杆支持者和改革派。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奖罚分明,获得了朝野的信任。他四处寻访,提拔地方干部和军队将领,慷慨捐助寺庙,获得宗教领袖的支持。他修好与邻国以及西方各国的关系,巩固边境防御,平定局部骚乱,使帝国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和谐景象。
接着,他开始了经济上的改革,首先提出了“实现工业、国防、科技”三个现代化的目标,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与改革派大臣们一道,开启了“洋务运动”。工业上,敏东王大力兴建“国营企业”,橡胶厂、棉纺厂、食糖加工厂先后上马。他派人到欧洲引进先进技术,购买最新的设备,甚至直接引进管理人员。军事上,缅甸除了自力更生制造常规性武器之外,也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火炮,并派出军事学员,到西方学习现代化军事知识。他们主要师从的是法国和意大利。此外,敏东王还积极改善缅甸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电报线接通仰光到曼德勒,铁路线规划到中国边境,蒸汽船代替了伊洛瓦底江上千年的木船。敏东时期,贡榜王朝还颁布了《自由出版法》,据说是整个亚洲出版自由的先驱。
因瓦古城内,面对伊洛瓦底江的炮台城堡,是敏东王“国防现代化”的产物。朱诺 图
因瓦城堡炮台上的德国造铁炮,在英缅战争中根本没有派上用场。炮口上刻著制造年份:“1843”,这一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重修虎门炮台的那一年。朱诺 图
朝廷还引进了西方的世俗教育体系。在此之前,缅甸的儿童教育多半是从佛教僧院里获得的,少年男性每人都要出家到寺庙里一段时间。而在敏东的倡导下,曼德勒首先成立了英文学校,教授现代科学知识。接着,类似的学校在全国其他大城市兴建起来,虽然能够进校接受教育的大多是皇家和贵族子弟,但这个举措仍然为缅甸今后数十年培育了几代管理者。敏东还派出“小留学生”,到印度甚至西方更远的地方,实地学习。
缅甸少年男子到达一定年龄后,都要送进寺庙做一段时间的和尚。在敏东王当政之前,缅甸少年的基础教育都是在寺庙里完成的。
最后,敏东开始触及改革的“最后一根稻草”,政治体制改革,这下,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他首先精简了中央机构,撤销了几个老旧的部门;然后,他废除了实施几个世纪的采邑制,取消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一些地方乡绅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被取消权位,曼德勒开始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官员,建立逐级下放的官僚体系,由朝廷支付俸禄,而不再采取以往的当地乡绅推举、靠分税制的自主财政。中央集权的本意是避免地方离心主义,便于朝廷管理和调度,却难免引发地方势力的反弹。
敏东当政之初,曾许下诺言,绝不增加税收。但是,现代化的步伐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割地赔款后的空虚国库又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朝廷只好借重“国营贸易公司”,垄断与中国及周边国家的进出口生意,并加大供销价格差,从中获取巨额收入。这引起国内商人和欧洲公司的强烈不满。1856年,中国云南的穆斯林起义,攻克了大理,建立了“平南国”。贡榜王朝为了不得罪清朝政府,断绝了与云南的贸易。通向中国的商业大门被阻断,敏东只好掉头讨好做西方出口生意的英国人。
拮据的朝廷无奈只好重新祭出税收大旗,推出了一种近似于“收入所得税”的项目。但对于刚刚开始拿工资的地方官员来说,这样的税收根本是闻所未闻的。于是,各种营私舞弊、虚报辖区人口、隐瞒收入的现象层出不迭,地方官员又将税收负担转嫁到农民和商家的身上,实际上,相当于恢复了旧的采邑制。敏东的经济改革由于没能和政治改革配上套,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失败了。
1866年,敏东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敏东的得力助手和亲兄弟加囊亲王。敏东自己躲过了一劫,然而,就在他率领军队征剿逆子的当口,加囊的几个儿子因惧怕自己落得和父亲同样的下场,也举兵叛乱。敏东试图说服他们,并保证他们的利益和贵族地位,但没有起到作用。叛军势力越来越大,迫使敏东不得不在赶走儿子之后(两名王子逃到英国辖地寻求庇护),又回师迎战自己的侄子们。贡榜王朝乱成一团,国家中兴大计也随之付诸东流。
1878年,敏东在孤独和郁闷中死去。当他还在病榻上挣扎的时候,后宫抢夺皇位的斗争就开始了。一些多年的老臣希望看到一个任由自己摆布的皇帝,便倾心于年幼懵懂的锡袍。他们联合野心勃勃的敏东皇后馨部麻茵和皇后的女儿素葩遥莱,导演了贡榜王朝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宫廷杀戮。锡袍的王位虽然暂时坐稳了,但帝国的命运却已如滔滔的伊洛瓦底江水,一泻千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